倍可親

回復: 2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一個心理健康的孩子是怎樣的

[複製鏈接]

29

主題

83

帖子

238

積分

貝殼網友一級

Rank: 3Rank: 3

積分
238
跳轉到指定樓層
樓主
 當美國人在四處散播杜威的實用主義教育觀時,中國人還沉睡在「泱泱大國」的陳年舊夢中;當美國人已經在思考一個心理健康的孩子究竟是怎樣的,中國人還陷在文革的泥濘里任由歪曲的價值觀踐踏自己的心靈;當美國人從1970年代開啟轟轟烈烈的自尊運動時,中國才剛剛打開國門,開眼看世界;當21世紀美國人狂批傳統教育扼殺創造力時,中國人還在不斷糾結孩子的學習成績好不好……近兩年來,我們又開始流行「放養」,提倡尊重孩子的天性,我們與美國人在育兒觀念上的差距雖然在不斷拉近,但是可能還相隔半個世紀之久。

  與美國人相比,拖著沉重歷史陰影的中國人,最先面對的應是破除無數「先烈」留在我們基因里的「不健康」,進而才能找到「健康」。於是,當這本1959年在美國首次出版、隨後以11種文字迅速風靡歐洲、暢銷50年不衰的《魔法歲月》到我手中時,我最早注意到的就是開篇的「什麼是心理健康」。

  各種滔滔不絕的討論中不乏「讓孩子自信、獨立、樂觀」這類的標識,但是沒有一本書曾完整地概括,什麼叫自信、獨立和樂觀,以及自信、獨立和樂觀有什麼用。其實,自信、獨立和樂觀只是外在的表象,這幾種品質真正內涵是:心理健康。這種內涵正是相當一部分中國人所缺乏的,同時也是他們不願在孩子身上重演的。

  心理健康的標準是什麼?

  

  近些年,心理健康開始被視為不過是某種類似於養生食譜的產物,它應當包括擁有恰當比例的愛和安全感、富有建設性的玩具、有益身心的同伴、坦誠的性教育、情緒的正常宣洩與適當控制等。這份營養均衡的心理大餐不免會讓人想起營養學家廚房裡的水煮蔬菜,營養豐富但無法引起食慾。用這份心理大餐培養出來的孩子,很可能成長為一個具有良好適應性卻乏味無趣的人。

  然而,我們所說的心理健康狀態並不只是一道富有營養的心理大餐的產物,而是複雜的心理系統不斷地作用於個人經歷,對其作出反應、適應、吸收和整合,並堅持不懈地維持我們內在需求和外在需求之間平衡的結果。心理健康取決於生理需要、本能和外部世界要求之間的平衡,但一定不能將這種平衡視為靜態的。按照社會規範調節本能、慾望、願望和追求純粹自我中心的過程,發生於更高級的心理活動中。正是人格中與意識和現實聯繫最為緊密的那部分執行這項重要功能。正是意識自我承擔著這些調節和中介的作用,而且,在人的一生中,只要醒著時意識自我都會如此。

  不要誤以為滿足感,即「幸福」,就是心理健康的標準。心理健康不僅需要通過人類自我中相對和諧的部分所佔的比例來判斷,還需要根據一個文明人所能達到的最高社會價值的程度來判斷。如果一個孩子把擺脫恐懼看得很重,以至於他一生中從來都不敢為了某個理想或原則而冒險,那麼這樣的心理健康對於人的幸福而言毫無用處。如果一個孩子是「安全的」,但除了個人安全之外別無其他追求,那麼這種安全本身也毫無價值。如果一個孩子「完全適應群體」,但這種適應是通過不加批判地接受和遵從他人的意見來實現的,那麼這種適應也違背了人類自由的本意。如果一個孩子「在學校適應良好」,但只會用平庸的想法和常識填充頭腦,那麼,什麼樣的文化才會看重這個孩子的「適應性」呢?

  心理健康的最高水平,意味著一個人能夠自由地運用他的才智,解決他自身的問題和所處社會面臨的人類問題。對才智的自由運用,需要儘可能地把自我滿足和自我為中心從推理和判斷這些更高級的人類心理過程中移除。

  對一個孩子進行心理健康的訓練,必須包含對智力的訓練。孩子的情緒健康對充分運用智力的依賴,不亞於對滿足其基本生理需要的依賴。最高水平的心理健康狀態還必須包括一套穩定和完整的價值體系,它是人的道德感和理想自我的組合,深深植根於不能被侵犯或破壞的人格結構之中。我們不能在缺乏這種價值體系的人格中談論心理健康。如果運用諸如「個人滿足」或「群體適應」這類不嚴謹的標準評估心理健康,那麼可以預見,一個少年犯在追逐自己的目標時可能會最大程度地實現個人滿足,而他對於犯罪團伙這個群體的適應也會如你所想象的那樣令人滿意。

  

  

  一邊是人類的基本需求和自我為中心的願望,一邊是道德感和社會需要的限制,因此,從理論上講,心理健康取決於個體對這兩者之間平衡的維持。通常,我們並不能意識到自己人格內部的這兩股力量。不過,當我們腦海中出現了某種違背道德感的衝動或願望,或者我們意識到由於種種原因這些衝動或願望無法在現實中得到滿足時,衝突就出現了。在這種情況下,自我將在這兩種相反的力量中扮演裁判或調解員的角色。

  一個健康的自我如同一位明智又公正的法官,會嘗試找到爭議雙方都滿意的解決方案。在個人願望與道德感或社會需求沒有衝突時,自我就會允許個人願望直接獲得滿足;若非如此,自我就會指導個人用變通方式間接地滿足自身願望。例如,如果一個人發現自己對專橫跋扈的上司有攻擊性情緒,並感到自己無法在不帶來嚴重後果的情況下直接表達出來,如果他有一個健康的自我,這個自我就能把這種被禁止的衝動中所蘊含的能量投入到尋找具有建設性的解決方案的行動中。最起碼,他能做一些迫使上司變得安分守己的白日夢,並從中得到慰藉。如果他有一個不那麼健康的自我,他就會缺乏調解能力,對這樣的衝突無能為力,從而可能放棄自己的職責,任由自己用神經質的方式去發泄不滿情緒。

  每當人格中潛在的衝突出現公開爆發的苗頭時,人們對危險的預期就會引發焦慮。然後,焦慮就會在自我保護進程中啟動神經質變性的防禦機制,並再一次妥協。事實上,焦慮對於人格的適應性起到了廣泛且有益的作用。

  焦慮並不總是有害的

  

  在人類的正常發展中,無論是真實的危險還是想象的危險,都會以各種形式表現出來。如果自我未能找到處理危險的辦法,就會陷入長期的無助和恐慌之中。對危險的本能反應便是焦慮。在生命之初,嬰兒的行為就好像任何意外對他們而言都是一種危險。比如,突如其來的巨響或者被突然暴露於強光之下,都可能讓他「嚇呆了」。之後,隨著嬰兒對母親依戀程度的加深,他會對母親從自己的視線里消失而感到焦慮,這仍然是一種類似於震驚的反應。大量類似的情形會引發嬰兒的焦慮,如果嬰兒對所有這一類事情的反應始終都是驚恐和無助的,那麼他幾乎難以在這個世界生存下來。

  但是,很快我們就會發現,這種「危險」的數量減少了。一再重複的經驗能幫助嬰兒克服危險感,而且「嚇呆了」的反應會弱化成類似於輕微的驚奇或驚訝。與此同時,嬰兒也開始發展出應對「危險」(這些危險對嬰兒而言是危險,對我們成年人而言卻不是)的另一種能力。他學會了預期「危險」的到來,並為之做好準備。而且,他正是用焦慮為危險做準備的!在嬰兒發展的後期階段,一旦他靠近自己的床,甚至只要是走進自己的房間,他就會產生某種焦慮,繼而哭鬧和抗議。他已經預見到母親會離開這件可怕的事情,並通過在事情發生前產生焦慮讓自己做好準備。這種由預期而產生的焦慮能幫助他應對與母親分離的痛苦。

  由此,我們應該認識到,焦慮本身並不是一種病態,而是個體在應對危險時,採取的一種必要而正常的生理和心理準備。實際上,在某些情況下,缺乏預期焦慮反而可能引發神經症!那些被戰爭的慘烈嚇跑的人,正是因為這樣或那樣的原因,沒有發展出必要的預期焦慮,讓他對危險做好準備,從而無法避免創傷性神經症。在某些情況下,焦慮對於人的生存是必不可少的。對危險缺乏理解,不能為危險做好準備,可能引發災難性的後果。而且,我們發現焦慮有助於人們實現其最高目標。事實上,表演藝術家在登台前的焦慮可能會促使他們在表演時發揮出最高水平。

  

  焦慮有益於孩子的社會性發展,它是孩子獲得良知的動機之一。正是因為害怕被所愛之人批評以及對被愛的渴望,讓孩子形成了良知;正是由於害怕良心的譴責,才促使人們做出符合道德標準的行為。最初,正是出於對種族滅絕的焦慮,人類的不同群體為了彼此的安全而緊密生活在一起。我們可以用一長串人類發明和人類機構的清單,繼續證明危險以及對抵禦危險的必要,以及它們如何提供了人類追求最高層次文明的動力。

  當然,我們知道,焦慮並不總是有益於個人或社會。無法應對的危險會讓人感到無助和失去信心,導致逃避或者反社會行為。只有在這些情況下,我們才可以把焦慮視為病態。不過,更為準確的說法是,這種解決問題的辦法或者試圖用這種辦法解決問題的行為是病態的。

29

主題

83

帖子

238

積分

貝殼網友一級

Rank: 3Rank: 3

積分
238
沙發
 樓主| 雪落下的聲音 發表於 2018-9-21 16:02 | 只看該作者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29

主題

83

帖子

238

積分

貝殼網友一級

Rank: 3Rank: 3

積分
238
3
 樓主| 雪落下的聲音 發表於 2018-9-21 16:02 | 只看該作者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7-28 02:01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