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回復: 0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傅瑩:如何應對變化中的美國?

[複製鏈接]

442

主題

444

帖子

2797

積分

六星貝殼精英

Rank: 4

積分
2797
跳轉到指定樓層
樓主
9月11日,彭博新聞網刊登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外事委員會副主任委員、中國社科院全球戰略智庫首席專家傅瑩的署名文章,對當下中美關係、美國對華態度發表了看法,強調中國絕不會屈從於美國的關稅霸凌,但在回應美方「強硬但混亂」的聲音時,需要堅定、淡定,繼續溝通。

文章摘編自傅瑩2018年8月28-29日在亞洲協會等機構的演講,以下系中文全文,轉載自觀察者網。

中美今天的選擇決定未來兩國關係

中美關係處在一個關鍵的當口,未來向哪個方向發展,是在座的每一個人都關心的大問題,也關係到21世紀世界的命運。

一、        美國對華政策的方向

今年以來,我見到的每個美國人士都說,美國對華政策將要徹底調整,並且聲稱是府學、兩黨的共識。但當我問到向什麼方向調整?新的政策是什麼?聽到的意見卻是五花八門。

如果把美國對華政策調整看做是一個完整的「圓」,那麼可以認為前半個「圓」完成了,也即,要改變過去的做法,轉變方向,但後半個「圓」, 往哪裡調整,顯然還沒有統一認識。

緣何發生這樣的變化?據說,首先是對中國經濟騰飛之後沒有接受美國的政治制度感到失望。其次,有些人聲稱美國在與中國的經貿交往中「吃虧」,更擔心無法抗衡中國在全球產業鏈上的進取和未來的超越。第三是對中國在軍事上把美國「擠出」亞太感到恐懼,視中國為安全戰略上的首要競爭對手。

梳理一下看,各種應對中國的政策建議構成一個廣泛的「光譜」,但可以大致分為三層:最暗端,是將中美關係引入全面對抗的軌道。這種衝動和慣性一直存在,但顯然得不到大多數人的支持。「光譜」的中間,是企圖將中國排斥出美國主導的世界經濟體系,讓中國「脫鉤」。「光譜」中較明顯、已經擺上檯面的部分是美方挑起的「貿易戰」。

美國是一個行動力比較強、國際經驗豐富的國家,往往是在一個個事項的推進過程中,經過試錯和凝聚共識來完成大的戰略調整。因而,美國這一輪對華政策的調整,也會需要一段時間,並且受到中方言論和反應的影響。中美關係的未來最終將由雙方的相互作用和選擇所決定。

二、        中方怎麼看?

我還記得,1994年參加了一個美國新聞署為發展中國家年輕外交官組織的訪談項目,議題是美國安全戰略和政策的形成。期間我反覆問這樣一個問題:冷戰後美國新的國際戰略目標是什麼?得到的回答是,在全球推行美國的人權價值觀和民主制度。我當時還無法理解,美國將如何用強大的硬實力去實現這樣的軟性目標。

而其後的20多年美國確實是這樣做的,包括在反恐戰爭中也沒有放棄政治上改造他國的努力,成本高昂,代價巨大。美國成功了嗎?即使從美方自己的評價看,也並沒能在世界上實現美國價值觀和政治制度的一統天下。

由此來看,美國改變中國政治制度的企圖是其未能實現的改造世界目標的一部分,這就不難明白為什麼在中國難以實現。在見證了所謂「顏色革命」和「阿拉伯之春」給那些國家帶來的後果之後,美國應該慶幸,中國沒有自廢武功地走上錯誤的道路,既沒陷入政治動蕩,也沒出現經濟混亂。而是堅持在共產黨的正確領導下,保持總體社會穩定,推進改革和開放的政策,成功走出一條具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道路。

當然,這個經歷也是千辛萬苦。例如2001年入世之後,中國大規模進行法律法規的清理修訂工作。在短時間內,中央政府清理了2000多件,地方政府清理了19萬多件,艱難地克服在管理上推進廣泛再構建的困難。國內企業突然直接面對國際競爭,多數產業陷入很大困難,有的甚至難以為繼,大量工人下崗。

但是中國克服了困難,充分發揮市場的活力,利用全球化帶來的機遇,有效吸納資金、技術、經驗和資源,發展起龐大的製造業,成長為全球經濟循環和市場流通的樞紐型國家。數以億計的中國人民擺脫了貧困,百姓生活水平取得巨大提升。

美國不僅是中國改革開放的見證者,還是參與者和獲益者。 從2001年到2016 年,美國貨物貿易對華出口增長500%,遠高於同期對全球出口90%的增幅。牛津研究院估計,從中國進口的低價商品幫助普通美國家庭平均每年節省850美元。根據中國商務部的數據,2016年美資企業在中國市場銷售額達到6000億美元。未來十年,中國消費市場進一步擴大,萬物聯網時代也會到來,中美將比以前擁有更大的合作空間。


上海蘋果專賣店

試圖讓中國與美國乃至世界經濟脫鉤是不現實的。 中國已成為世界經濟不可分割的組成部分,中國日益成熟的巨大市場構成未來世界經濟增長不可或缺的重要動力來源之一。任何「脫鉤「的嘗試都必然給世界經濟帶來嚴重的損傷,包括對美國。

中美建交40年來,雙方關係一直起起伏伏,有過激烈對立,但每次都能雲開霧散,回歸正常對話與合作。這次有什麼不同嗎?美國是否要將中國視為全面競爭甚至對抗的主要矛頭所指?

我想說的是,如果有些人想追逐蝴蝶,其他人為什麼要隨之起舞呢?

三、中方的選擇

美國學者羅伯特•普特南提出的「雙層博弈」理論幫我們理解外交政策如何受到國內政治的影響。對中方來說,美國的麻煩是美國自己的問題,美國國家和社會在分裂和轉型壓力之下面臨嚴峻挑戰,試圖拿中國做替罪羊解決不了美國的問題。中國人面對來自美國的混亂聲音需要保持淡定,重要的是聚焦自身發展,解決好自己的問題。

在此, 我想分享中國人的一些看法和主張。

一是堅持正確的政策方向。中國對美政策是整體外交政策的組成部分,而中國外交政策的目標是維護一個和平的外部環境和合作的國際關係, 以服務於國家的發展。因此,中國有理由繼續堅持「建設性合作」的對美政策。

中國奉行防禦性的國防政策,不搞意識形態輸出,與美國不存在惡意競爭。中美兩國工商界和民眾也不會支持這樣的前景。

二是更堅定地推進改革開放。正如習近平主席所說的,過去40年中國經濟發展是在開放條件下取得的,未來實現高質量發展也必須在更加開放條件下進行。

中美關係的變局對中國是嚴峻挑戰,同時也是又一次倒逼改革、激勵前進的機會。美方各界提出來的市場准入等問題,許多正是中方需要通過改革著力解決的。習近平主席今年四月在博鰲亞洲論壇宣布進一步開放金融業后,央行的11項具體承諾,迄已落實8項,包括取消銀行和金融資產管理公司的外資持股比例限制,內外資一視同仁,允許外國銀行在我國境內同時設立分行和子行,涉及銀行、證券、保險、評級、徵信、支付等。

政府也在下大力氣改善營商環境,加強對產權和知識產權的保護,切實為中外企業創造良好的發展環境。上半年新設立外商投資企業同比幾乎翻了一番,其中不乏美國公司。中國穩定的投資環境、較強的配套能力、巨大的市場,以及公平透明的政策是吸引他們的關鍵因素。

三是堅持對話溝通,以拆解矛盾和解決問題的方式渡過中美關係的險灘激流。

目前中美貿易戰帶來巨大不確定性,不僅中國企業不贊成,許多美國企業也表達了反對和擔憂的意見。美國自從上世紀70年代初放棄美元與黃金掛鉤后,就一直存在貿易逆差且不斷增大。即便能成功減少從中國進口大量消費品,美國也要從其他國家進口,並以更高的價格和打亂全球生產、供應的市場秩序為代價。值得注意的是,有分析認為,貿易戰的深層意圖是挫傷中國經濟,壓制趕超勢頭。

這場較量真正的影響會在未來顯現,結果如何現在還看不出來。中方不贊成美方用打壓的方式逼迫讓步,絕不會、也不能屈服於關稅霸凌。我看到美國有官員和媒體拿中國經濟中的問題說事,以為已經打痛中國,可以期待中國屈服了,表現出對中國的缺乏了解和一廂情願。


特朗普簽署對中加征關稅的文件

中國經濟正在去槓桿期間,本身就存在較多痛點,處於咬緊牙關砥礪前行的階段,唯此方能保證未來的健康發展。需要提的一句是,2007年金融危機以來,中國正是為了參與解救美國所引發的次貸危機和歐洲發生的主權債務危機,乃至波及全球的經濟衰退,才採取了較大規模的刺激政策。當時,美歐用了中國成語「同舟共濟」來表達對中國的讚賞。

而現在的退出過程不可謂不艱難,近年中國政府正加大力度去槓桿和管控金融風險。貿易戰無疑會影響這個進程。儘管,宏觀上對外貿易在中國整體經濟中占的比重已經在下降,國內消費需求佔比上升,但貿易戰直接打擊的是中國主營出口貿易的民營和中小企業,傷及廣大普通就業者和他們的家庭,需要關注到這些情況和採取措施。同時,下一段也會注意平衡去槓桿與調結構之間的關係。目前看中國的經濟表現是健康的。

中美都有各自的困難和挑戰,抱怨和傷害對方解決不了問題,只會讓情況更糟。關鍵是保持理性和加強溝通,什麼情況下都不應放棄溝通的主動性。對矛盾和分歧不加管理地放任自流,就有可能走向更壞的情況。

四是堅持與更多國家協調合作,同時也不要放棄與美國在雙方都有需要的領域的合作,不能忽略世界不斷出現的各種新問題和新挑戰。 在處理地區熱點、打擊跨國犯罪、防治傳染病等方方面面,相關合作還在正常開展,兩國基層人文交流仍然緊密,為世界提供了一個尚且明亮的底色。

我不久前參觀了位於北京的中美核安保中心,在這裡已經開始為中國及其鄰國培訓大量的維護核能安全的人才,推廣知識,美國對這個中心給予了很大支持,從中也可以看到中國和中美合作在安全地利用核能和防止核武器擴散上至關重要的作用。氣候變化也是一個不能忽略的重要領域,而且今年夏天北京藍天的回歸讓我們對治理污染、克服氣候挑戰建立起新的信心。中國有句話叫,形勢比人強,無論出於什麼樣的動機,提出什麼樣的主張,世界大勢浩浩湯湯,順之者昌。

中國人已經意識到我們正在走近世界中央舞台,而世界潮流的變化或許會進一步加快這個進程,中國人需要更快地提升自己的國際意識,更多承擔不可推卸的國際義務。習近平主席提出的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主張既有中國傳統文化的根據,也有對世界未來的思考,可以幫助我們探索走出傳統零和爭鬥的路徑。

智庫交流曾經在促進中美相互了解和合作方面發揮過重要作用。在當前情況下,這方面的對話更加重要。中美關係的未來需要包括在座的長期關心中美關係和世界和平的人共同努力,訴諸智慧而不是情緒,回歸符合時代潮流的常識, 將雙邊關係帶回正軌。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8-6 19:05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