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回復: 0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這張貧困戶家的「門前照」火了:領導請別再來了

[複製鏈接]

32

主題

78

帖子

275

積分

貝殼網友二級

Rank: 3Rank: 3

積分
275
跳轉到指定樓層
樓主
jingjinghe194 發表於 2018-9-13 08:30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最近,一張貧困戶家的「門前照」火了,就是下面這張:


 
 「各位領導:本人已脫貧,請不要再來打擾了」。

  據島叔了解,照片背後,當日上門的扶貧幹部其實是自掏腰包,買了一壺油、一袋米,「私車公用」翻山越嶺來走訪,結果卻吃了閉門羹。

  按理說,扶貧是好事兒,也是現在在做的大事兒。但為什麼會出現這樣黑色幽默的場景?

  事實上,類似的場景,在島叔這兩年調研扶貧中遇到的普遍現實中,不算少見。

  本質上說,扶貧工作是典型的「群眾工作」。

  毛澤東曾寫,「我們共產黨人無論進行何項工作,有兩個方法是必須採用的,一是一般和個別相結合,二是領導和群眾相結合」。之後,群眾工作也延續成為新中國的國家治理新傳統。儘管當前國家治理不斷強調規範化、程序化、專業化,但基層的許多中心工作,仍高度依賴群眾工作。

  換言之,能否充分發動群眾,把黨和政府的意圖轉化為群眾意願,是基層工作能否簡約高效完成的關鍵。畢竟,基層行政力量有限,群眾工作可以是必要補充;基層事務也多需要與群眾見面,與群眾見面、接觸,就成為群眾工作的不二法門。

  從扶貧來說,其任務的完成,不僅在於地方黨委政府,也在於群眾的脫貧意願和努力。從目前看,精準扶貧已是貧困地區中心工作,各地無不將之視作「一號工程」,行政資源配置已經足夠;真正的問題是,如何將扶貧資源有效轉化為群眾脫貧的動力和條件。

  這就必須通過群眾工作來實現。應該說,扶貧工作遭遇上面圖片中「政府動而群眾不動」的尷尬,原因可能有很多,但核心是群眾工作的錯位。我們可以具體展開。

  比如最讓基層為難的,「精準識別」扶貧對象的問題。

  上世紀八十年來以來,扶貧工作基本上是一項發展政策。其重心在於,通過改善貧困地區的基礎設施,發展地方經濟,實現減貧目標。在此政策背景下,各地要做的工作是確定「貧困發生率」;置於貧困戶是誰,倒是無甚重要的。事實上,當時基層在上報貧困戶時,也多是隨意申報的。

  但在扶貧資源將「精準到戶」的前提下,扶貧工作需要花費許多精力在「識別」貧困戶上。一般而言,在實踐中,「絕對貧困戶」是極少的,好識別,難度在於確定「相對貧困戶」。還有一些地區,實際貧困發生率遠低於政策規定,只好將部分非貧困戶強拉進貧困戶行列。

  出現此種情況時,就會出現框定貧困人口符合了政策要求,但群眾不滿意,基層幹部忙於處理各種矛盾的情形。島叔在某貧困縣調研時就遇到了這種情況:鄉鎮黨委政府都想實事求是確定貧困人口,但縣扶貧辦卻不允許,因為國家政策規定他們「必須有足夠貧困人口」。這就很反諷了。

  與這種「被貧困」相比,也有「爭當貧困戶」的現象。畢竟,精準施策的結果之一是貧困戶會獲得好處,因此大家直觀將精準扶貧視作是一種「福利分配」。

  為什麼扶貧工作會找錯扶貧對象、群眾工作找錯群眾,從而出現負面效果?這就需要反思扶貧方法是否錯位。

基層調研一幕:扶貧幹部幫貧困戶打掃衛生基層調研一幕:扶貧幹部幫貧困戶打掃衛生
  方法

  對於大多數貧困地區而言,致貧原因基本包括兩種:一是家庭支出過大,包括教育、醫療、住房等;二是家庭收入太少,主要是缺少勞動力、就業機會少等。

  目前,絕大多數地區的幫扶政策里,都通過社會保障政策及財政兜底等形式,幾乎免除貧困家庭的大額開支;但家庭增收卻無法通過這種方式完成。

  一般而言,很多地方政府都會實施產業扶貧,幫助貧困戶通過發展產業來脫貧。問題在於,在市場經濟條件下,產業本身就意味著風險;因此基層往往根據過去的經驗,通過變通的方式來實施產業扶貧。

  方法比如,找一些企業或合作社,以貧困戶的名義獲得銀行貼息貸款;這些企業融資發展生產,同時享受到政策優惠,再以「分紅」的形式返還給貧困戶。在這裡,貧困戶其實並沒有參與勞動,卻憑空獲得了好處。

  基層幹部常說,只要家裡有一個壯勞動力打工,基本上就脫貧了。麻煩恰恰在於,貧困戶要麼缺勞動力,要麼不願外出打工。哪怕是有條件的貧困,在獲得政府支持后,優先考慮的恐怕還是用於消費,而不是發展生產。

  筆者在一個貧困鄉鎮調研時碰到一件事:2016年春節期間,縣裡來了巨量的針對貧困戶的無息貸款(戶均5萬),前提是要村委會擔保。縣政府要求,幾個月之內必須將這批扶貧款貸完。但鄉鎮政府卻很猶豫,村幹部則普遍抵制。

  為啥?因為基層幹部認定,當地農民拿了這筆錢,肯定是蓋房子、娶媳婦去了,不可能真發展生產,也沒打算還款。結果,過年期間,很多貧困戶都遲遲不出去打工,為的就是拿到這筆貸款。一些「聰明」的村幹部也與之打持久戰,就是不辦手續,最終以拖延「取勝」。

  客觀上,在當前的條件下,扶貧幹部上門做的多是「業務」:給貧困戶算賬,替貧困戶辦理各種政策優惠,給貧困戶送各種好處;但顯然,脫貧無法用這種「送好處」的方法完成。

  麻煩的是,現在絕大多數工作組都是自帶資源去扶貧的。那些資源比較多的單位,如財政局、交通局、發改委等,自帶的扶貧資源比較多,工作就好做;一些「清水衙門」的工作隊則都有「自知之明」,還是少去為好。

  比如我們調研的一個貧困村,是團縣委掛鉤的。按照要求,團縣委每個月都要走訪貧困戶。村書記出於好心,每次都說「不要來了,要了解情況問我們」。團縣委的幹部卻很認真:「我們就到貧困戶家裡喝杯茶,不吃飯」。村書記只好實話實說:「老是不見實惠,老百姓覺得是擾民。茶也不要去喝了,老百姓沒空」。

  換言之,扶貧幹部做的是自己工作,卻多大程度上與貧困戶有關呢?故而,哪怕是貧困戶得了好處,也會覺得厭煩。

貧困戶核實確認貧困信息貧困戶核實確認貧困信息
  模糊

  其實,回到本源,所有政策的「精準實施」,都需要建立在兩個基礎之上:一是政策信息足夠透明,二是政策信息可計算。

  但在目前的鄉村社會,這兩個條件常常難以成立。比如,我們的一些扶貧大數據平台整合了戶籍、銀行、房產、車輛、教育、醫療、社保等信息,可以識別出一些「假貧困戶」,但絕大多數真正的貧困戶信息,則通常是模糊、難以計算的。

  就拿最直觀的家庭收入來說,經常連農民自己都說不出來(季節性變動、零散收入等);一般農民並不記賬,其家庭經濟活動也難以計算。在島叔看到的貧困戶家庭中,幾乎每戶牆上都貼著大大的白紙,寫著這家貧困戶的家庭收入、開支情況——這就是前面說到的扶貧幹部的大量「算賬」工作。

  島叔一問才知,這是為了讓貧困戶記住自己的家庭收入和開支等關鍵信息,以免上面檢查時,貧困戶答不上來或答不準確而致扶貧工作功虧一簣。

  「精準」和「模糊」,是中國基層社會長期需要處理的現實問題。如果基層幹部扶貧工作的重點難點,從「如何讓貧困戶脫貧」變成「如何讓扶貧工作經得起扶貧系統的考核」,那就變味了,走向形式主義問題。

  在實踐中我們也看到,為了保證在上級驗收時萬無一失,只能對貧困反覆遍訪、回訪、拉網式排查,做完的工作要回頭看、再回頭看,相關數據不斷核查、比對,檔案改了又改。

  從這個角度說,如果我們建立了可以覆蓋整個治理過程的監督體系,卻未能實現對基層社會的有效監測,就始終會出現一種矛盾:哪怕基層真做了事,真接觸了群眾,但出發點和落腳點都是為了「證明自己」做事,又怎麼談得上跟群眾交心?

  因此,在新時代要做好群眾工作,首先是要在行政的「科層體系」內部走群眾路線。上級應該慎用督查、問責等手段,而應該多走基層,多做基層幹部的思想工作,多和基層幹部交心,在調動其工作積極性和主體性的過程中解決問題。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8-4 12:20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