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回復: 1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李佳洋袁隆平張啟發獲未來科學大獎"生命科學獎"

[複製鏈接]

7492

主題

1萬

帖子

2萬

積分

貝殼光明大使

Rank: 6Rank: 6

積分
23113
跳轉到指定樓層
樓主
大千世界 發表於 2018-9-9 06:01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2018-09-08 14:41:53 來源: 網易科技報道

  

  網易科技訊9月8日消息,第三屆未來科學大獎頒獎典禮今日在北京舉行。李佳洋、袁隆平、張啟發獲得「生命科學獎」,三人均分100萬美元獎金,使用方式不受限制。

  獲獎原因為,系統性地研究水稻特定性狀的分子機制和採用新技術選育高產優質水稻新品種中的開創性貢獻。

  水稻承擔著養育中國乃至全世界半數以上人口的重任。水稻的產量和品質受到遺傳和環境等多種複雜因素的綜合影響,我們對這些性狀的控制能力仍然十分有限。同時,中國南北地域的多方差異對水稻優質品種的選育提出更高的要求。因此,持續改進水稻的性狀、實現水稻的高產優質是當代科學家們不懈追求的目標。

  袁隆平開創性地培育出第一個水稻雄性不育系,使雜交水稻成為可能,並得以廣泛應用於農業生產中,極為顯著地提升了水稻的產量。不同親本雜交所產生的後代其性狀會優於親本,這種現象稱為雜種優勢。水稻是自花授粉植物,自然情況下難以存在不同親本水稻的雜交後代,雜種優勢亦不能得以體現。但是水稻雄性不育系的培育、雜交水稻育種體系的成功,證明雜種優勢同樣可適用於水稻,由此奠定了利用雜種優勢有效地選育高產高抗水稻品種的理論基礎。

  繼袁隆平在雜交水稻領域的突破性工作后,張啟發和李家洋開拓性地將現代分子遺傳學和基因組學技術應用於水稻育種中。張啟發創造性地構建了水稻「永久F2群體」,闡釋了雜種優勢的遺傳學基礎,並首次發現了控制水稻穗粒大小的基因。他的研究成果顯著地降低了雜交育種的隨機性,極大地拓展了雜種優勢在水稻育種中的應用。

  與張啟發在雜種優勢的工作相輔相成,李家洋致力於研究水稻株型對其產量的影響,發現水稻分櫱數和穗型是產量的決定性因素。他提出通過株型間的特定組合尋找在光合作用效率與土地利用率等各方面的理想株型來設計選育高產優質超級稻的新思路,以此思路為指導,李家洋培育出20個水稻新品種。自2016年起,這些水稻新品種的種植面積已達3千5百萬畝。

  李家洋、袁隆平和張啟發在推動水稻產量可持續增長的「命題」下相得益彰,獲得了重大成就。他們的原創性工作對中國在基礎科學領域以及國計民生的巨大影響博得國際科學界的公認。據此頒發未來科學大獎-生命科學獎,以獎勵他們的卓越成就。大獎獎金共100萬美元(約合人民幣688萬元),每人獲三分之一獎金。

  簡介(轉自公眾號知識分子):

  李家洋

  

  

  李家洋,1956年7月出生,安徽肥西人,植物分子遺傳學家,中國科學院院士、發展中國家科學院院士、德國科學院院士、美國科學院外籍院士和英國皇家學會外籍會員。

  李家洋院士長期從事高等植物生長發育與代謝途徑調控的分子網路研究和水稻品種設計育種,著重於闡明高等植物株型形成的分子機理,並致力於水稻的分子品種設計,培育高產、優質、高抗、高效新品種,具有重大國際影響的開創性貢獻,引領了該領域的國際科學前沿。李家洋領銜的團隊經過十餘年的艱辛攻關,通過分子設計育種技術,精準選出高產與優質的控制基因「組裝」在一起,破解水稻了「高產不優質、優質不高產」的難題。該研究成果「水稻高產優質性狀形成的分子機理及品種設計」也榮獲2017年度國家自然科學獎一等獎。

  

  袁隆平

  袁隆平,1930年9月生於北京,江西省九江市德安縣人,中國雜交水稻育種專家,中國研究與發展雜交水稻的開創者,被譽為「世界雜交水稻之父」。 ? 1953年畢業於西南農學院(現西南大學),1995年被選為中國工程院院士,1999年中國科學院北京天文台施密特CCD小行星項目組發現的一顆小行星被命名為袁隆平星,2000年度獲得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2006年4月當選美國國家科學院外籍院士,2010年榮獲澳門科技大學榮譽博士學位。?

  袁隆平是雜交水稻研究領域的開創者和帶頭人,致力於雜交水稻的研究,先後成功研發出「三系法」雜交 水稻、「兩系法」雜交水稻、超級雜交稻一期、二期,與此同時,袁隆平提出並實施「種三產四豐產工程」,運用超級雜交稻的技術成果, 出版中、英文專著6部,發表論文60餘篇。2017年7月,任青島海水稻學院首席教授。 2017年9月,袁隆平宣布一項剔除水稻中重金屬鎘的新成果。 2018年4月14日,袁隆平在海南接受鳳凰財經採訪時發表了對轉基因的看法。對於轉基因大豆,袁隆平指出,只要是通過安全檢測的轉基因作物,都是沒有問題的。袁隆平表示,轉基因是農業的未來發展方向。

  

  張啟發

  張啟發,1953年12月出生於湖北公安,作物遺傳育種和植物分子生物學家,中國科學院院士、第三世界科學院院士、美國國家科學院外籍院士,華中農業大學生命科學技術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

  1976年張啟發從華中農學院畢業后留校任教;1985年獲美國加利福尼亞大學戴維斯分校博士學位后留在該校從事博士后工作;1986年回國后在華中農業大學農學系工作,先後擔任講師、副教授、教授、博士生導師;1994年擔任華中農業大學生命科學技術學院首任院長;1999年當選為中國科學院院士,同年被聘為教育部長江學者獎勵計劃首批特聘教授;2000年當選為第三世界科學院院士;2001年擔任國家農作物分子技術育種中心主任;2007年當選為美國國家科學院外籍院士;2008年獲得湖北省科學技術突出貢獻獎。

  張啟發一直致力於水稻基因組研究,並在此基礎上開發抗蟲、抗旱、少化的「綠色超級稻」,其領銜開發的「抗蟲轉基因水稻」就是綠色超級稻研究中的一部分。

  

一直被朋友稱為小博士。其實就是書讀得多一些而已。

7492

主題

1萬

帖子

2萬

積分

貝殼光明大使

Rank: 6Rank: 6

積分
23113
沙發
 樓主| 大千世界 發表於 2018-9-9 06:01 | 只看該作者
出席本屆未來科學大會頒獎禮的還有丁健、徐小平等捐贈人代表,饒毅、董欣年、駱利群、鮑哲南等科學委員會成員。

  2016年,未來科學大獎正式設立,成為中國大陸第一個由科學家、企業家群體共同發起的民間科學獎項。一年一屆,未來科學大獎的頒獎對象不限國籍,但需要是在大中華地區(包含中國大陸地區、香港、澳門及台灣)完成研究的科學家,且研究要具備原創性、長期重要性和巨大的國際影響。

  2016年,首屆未來科學大獎的「生命科學獎」和「物質科學獎」得主分別為香港中文大學教授盧煜明和清華大學教授薛其坤。

  2017年,未來科學大獎增設「數學與計算機科學獎」。三位獲獎人分別是北京國際數學研究中心博雅講席教授許晨陽、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潘建偉、西湖大學校長施一公。

  2018年,未來科學大獎新增6名科學委員會成員。

  附:

  2018年未來科學大獎科學委員會名單:

  【生命科學領域】

  童欣年,美國霍華德休斯醫學研究所研究員,杜克大學生物系傑出講座教授,美國科學院院士;

  何川,芝加哥大學講座教授,美國霍華德·休斯醫學研究所研究員;

  駱利群,斯坦福大學文理學院講席教授,美國藝術與科學學院院士,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士;

  劉勇軍,賽諾菲全球研究部總裁;

  饒毅,北京大學講席教授,北京大學理學部主任;

  王曉東,北京生命科學研究所所長,美國科學院院士;

  謝曉亮,哈佛大學Mallinckrodt講席教授,北京大學北京未來基因診斷高精尖創新中心主任,美國科學院院士,美國醫學院院士。

  【「生命科學獎」的捐贈人】

  丁健,金沙江創投董事總經理

  李彥宏,百度公司創始人、董事長兼首席執行官

  沈南鵬,紅杉資本全球執行合伙人

  張磊,高瓴資本集團創始人兼首席執行官

  (註:每個單項獎的100萬美元獎金都由4位企業家分攤捐贈,且每個大獎、每個捐贈人都承諾捐贈10年,從而保障基金的可延續性。)

一直被朋友稱為小博士。其實就是書讀得多一些而已。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7-28 15:14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