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回復: 1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馬大為、馮曉明、周其林獲得未來科學大獎物質科學獎

[複製鏈接]

7492

主題

1萬

帖子

2萬

積分

貝殼光明大使

Rank: 6Rank: 6

積分
23113
跳轉到指定樓層
樓主
大千世界 發表於 2018-9-9 05:57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2018-09-08 14:48:54 來源: 網易科技報道舉報

  

  網易科技訊9月8日消息,第三屆未來科學大獎頒獎典禮今日在北京舉行。馬大為、馮曉明、周其林獲得2018年未來科學大獎物質科學獎。

  他們在發明新催化劑和新反應方面的創造性貢獻,為合成有機分子,特別是藥物分子提供了新途徑。

  發展新的化學反應及合成策略是現代化學和分子科學的基石之一。化學工作者在創造新物質的過程中,催生、帶動和促進了諸多相關學科領域的發展,包括新葯研發、香料工業、材料科學、基因測序等領域。同時,合成化學為人類在分子水平認知物質世界和生命,提供了重要方法和基礎。在過去的100多年裡,合成化學取得了巨大的發展,為原子之間成鍵和斷鍵提供了多種模式。然而,實現鍵的斷裂和形成的精準性和高效性高度依賴於可以有效促進反應並控制區域和立體選擇性的催化劑。

  基於理性的分子設計和創新的思路,馬大為、馮小明和周其林分別發展了各具特色的催化劑,極大地促進或改變了幾類重要有機化學反應的發展。馬大為以氨基酸銅的絡合物為催化劑實現了碳–氮鍵的高效構築,為含苯胺片段的藥物及材料的合成提供了一種簡便、實用的方法。周其林基於螺雙二氫茚優勢配體骨架設計和發展了多種新型手性螺環配體及催化劑。其中,超高效不對稱催化氫化的手性螺環銥、銠催化劑提供了高效合成手性藥物和關鍵中間體的新方法、新技術。馮小明設計合成了系列手性雙氮氧配體及催化劑,以優秀的對映選擇性實現了多種手性Lewis酸催化的碳–碳成鍵新反應,為一些重要生理活性手性化合物的合成提供了有效方法。馬大為的馬氏胺化反應,周其林的周氏手性螺環配體及催化劑,馮小明的馮氏手性雙氮氧配體及催化劑在國際上學術界和工業界得到了廣泛的認可和應用。

  具體獎金分配上,馬大為為1/2,而馮曉明、周其林各為1/4。獎金總額為100萬美元獎金,使用方式不受限制。

  簡介(轉自公眾號知識分子):

  

  

  馬大為

  中國科學院上海有機化學研究所研究員、副所長,美國匹茲堡大學和Mayo Clinic博士后,中國科學院上海有機化學研究所理學博士,山東大學化學系理學學士。

  主要研究方向是具有重要生理活性的複雜天然產物全合成、有機合成方法學、化學生物學等。

  

  周其林

  南開大學化學學院教授、中國科學院院士,教育部首批長江學者特聘教授,博士生導師,南開大學化學學院院長,南開大學元素有機化學研究所所長、元素有機化學國家重點實驗室主任,《中國科學》編委。2009年12月當選為中國科學院院士。

  主要研究方向是不對稱催化,包括設計合成新型手性配體和手性催化劑,開發新的不對稱催化反應;生物活性的手性天然和非天然化合物合成;手性藥物合成等。

  

  馮小明

  四川大學研究生院副院長,化學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1988年獲蘭州大學理學碩士學位,1996年獲中國科學院理學博士學位。2013年12月,當選為中國科學院院士。

  從事不對稱合成方法學及手性醫藥、農藥和具有生理活性化合物的合成研究。對不對稱合成中發展新型優勢手性催化劑、新反應和新策略等核心和挑戰性問題,開展了系統深入的研究。

  出席本屆未來科學大會頒獎禮的還有丁健、徐小平等捐贈人代表,饒毅、王曉東、謝曉亮、丁洪等科學委員會成員。

  2016年,未來科學大獎正式設立,成為中國大陸第一個由科學家、企業家群體共同發起的民間科學獎項。一年一屆,未來科學大獎的頒獎對象不限國籍,但需要是在大中華地區(包含中國大陸地區、香港、澳門及台灣)完成研究的科學家,且研究要具備原創性、長期重要性和巨大的國際影響。

  2016年,首屆未來科學大獎的「生命科學獎」和「物質科學獎」得主分別為香港中文大學教授盧煜明和清華大學教授薛其坤。

  2017年,未來科學大獎增設「數學與計算機科學獎」。三位獲獎人分別是北京國際數學研究中心博雅講席教授許晨陽、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潘建偉、西湖大學校長施一公。

  2018年,未來科學大獎新增6名科學委員會成員。

 

一直被朋友稱為小博士。其實就是書讀得多一些而已。

7492

主題

1萬

帖子

2萬

積分

貝殼光明大使

Rank: 6Rank: 6

積分
23113
沙發
 樓主| 大千世界 發表於 2018-9-9 05:57 | 只看該作者
 附:

  2018年未來科學大獎科學委員會名單:

  【物質科學領域】

  鮑哲南,斯坦福大學化學工程學K.K.Lee教授、化學教授和材料科學與工程教授斯坦福大學可穿戴電子中心創始人和主任,美國工程院院士;

  丁洪,中國科學院物理所研究員,北京凝聚態物理國家實驗室首席科學家;

  季向東,李政道研究所資深學者,上海交通大學鴻文講席教授;

  毛淑德,清華大學天體物理中心主任;

  文小剛,美國麻省理工學院格林講席教授;

  楊培東,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化學系、材料科學與工程系雙聘教授,S.K./Angela Chan特聘講席教授,美國科學院院士;

  余金權,美國Scripps研究所化學系Frank and Bertha Hupp教授。

  【「物質科學獎」的捐贈人】

  鄧鋒,北極光創投創始人兼董事總經理

  吳鷹,中澤嘉盟投資基金董事長

  吳亞軍,龍湖集團董事長

  徐小平,真格基金創始人,中國著名天使投資人

  (註:每個單項獎的100萬美元獎金都由4位企業家分攤捐贈,且每個大獎、每個捐贈人都承諾捐贈10年,從而保障基金的可延續性。)

一直被朋友稱為小博士。其實就是書讀得多一些而已。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7-27 16:24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