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回復: 0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懶是高級生存智慧?研究發現越"懶"的物種活的越久

[複製鏈接]

7492

主題

1萬

帖子

2萬

積分

貝殼光明大使

Rank: 6Rank: 6

積分
23113
跳轉到指定樓層
樓主
大千世界 發表於 2018-8-30 04:18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2018-08-30 00:02:33 來源: 網易科學人

  在物種大滅絕中,除了『適者生存』和『幸運者生存』這兩種說法,一項針對軟體動物的新研究表明『最懶者生存』也有可能。回到宏觀層面,過去5億年有5次大滅絕,而自20世紀以來,物種的滅絕速度迅速上升,這會是第六次大滅絕的開始嗎?這時,懶能適用於人類嗎?

  出品|網易科學人欄目組 翟中超

  微信|公號ID:WYKXR163

  

  圖註:恐龍的運氣不怎麼好,但早晚有一天,地球上現存的生物也將面臨滅絕。(圖/Unsplash)

  儘管有人說,「除了死亡和稅收,世上沒有什麼事兒是確定的,」但至少稅收是個例外,你可以通過金融詐騙手段來避免繳稅,至於死亡,目前還沒有辦法逃脫這個必然。死亡是所有生命不可避免的終結。

  對於物種個體來說,死亡也是必然的。據估計,在地球上生存過的物種中99.99%都已經滅絕了。地球上現存的物種,包括人類,總有一天也會走向滅絕。

  在地球的歷史上,有些時間跨度內,物種的滅絕率很高,古生物學家很了解這些生死攸關的關鍵時刻。例如,研究人員認定了地球上有5大滅絕事件:在過去的5億年裡,在這5次滅絕事件中,地球上超過四分之三的物種在短時間內滅絕了。不幸的是,根據我們現在掌握的關於物種滅絕的一手資料來看,自上世紀開始,物種的滅絕率就在迅速上升。

  有些物種容易走向滅絕,但也有些倖存了下來,那麼,影響因素究竟有哪些呢?不同物種的動物在不同的時間跨度內的滅絕速度各不相同,所以,我們很明顯能夠看出,不是所有的物種都是同樣容易受到影響。科學家很好地記錄了物種的滅絕,但想要測定是哪些過程導致滅絕則要困難得多。

  誰更容易滅絕?

  看看現代的例子,一些導致物種滅絕的臨界點已變得更加清晰。種群數量的減少就是其中的一個因素。隨著物種中個體數量的減少,就會導致遺傳多樣性減少,同時,對隨機災難事件的敏感性就會增大。如果一個物種中剩餘數量足夠小,那麼一場森林火災,甚至是物種中性別比的隨機變化都有可能造成該物種最終滅絕。

  

  圖註:已經滅絕的候鴿。(圖/帕娜蒂蒂/Shutterstock)

  20世紀以來,物種的滅絕越來越受到人們的關注,例如,渡渡鳥、袋狼或候鴿。但絕大多數物種的滅絕都發生在人類出現之前。化石紀錄是物種滅絕的資料來源。

  古生物學家研究化石需要了解當時的環境背景,對當時情況了解地越充分,那麼對物種開始滅絕時的場景的判斷就會越清晰。迄今為止發現,一個物種的滅絕的可能性與許多因素有關。

  溫度的變化是一個重要的因素。地球歷史上,幾乎每次全球溫度的重大升降都導致了不同物種的滅絕。一個物種所佔據的地理區域的大小也是個至關重要的因素。相比分佈地狹小或分佈地不連續的物種,分佈地更廣泛的物種不太可能滅絕。

  此外,還有一些隨機現象也會導致物種滅絕。白堊紀末期,隕石導致了地球上包括非鳥類恐龍在內的75%的生命滅絕,這也許是隨機事件導致滅絕最好的例子。在隨機事件導致的滅絕中,相比「適者生存」,「幸運者生存」可能是個更好的解釋。

  

  圖註:通過研究已經滅絕的軟體動物的化石,科學家發現了物種更容易消失的生理原因。

  最近,美國堪薩斯大學的生物多樣性研究所的研究員盧克·史托斯(Luke Strotz)和同事確定了物種滅絕的一種生理因素。盧克研究團隊發現化石軟體動物以及活體軟體動物的代表性個體代謝率能夠很好地預測滅絕的可能性。代謝率,簡言之,即物種中個體能量吸收和分配的平均水平。相比低代謝率,具有較高代謝率的軟體動物更有可能滅絕。

  再回到「適者生存」和「幸運者生存」這兩個說法上,這項新研究的結果表明「最懶者生存」可能有時也適用。在哺乳動物和果蠅個體身上,更高的代謝率與更高的死亡率存在對應關係,因此,在許多生物層次上來說,新陳代謝可能是死亡率的重要控制因素。又因為代謝率和物種的許多特性有關,比如生長率、成熟期、最長壽命和最大種群規模,所以上述任何一個特徵似乎都可能在物種滅絕程度上起到一定作用。

  還有很多滅絕尚不清楚

  科學家了解導致滅絕的許多因素,但仍有一些不得而知。

  比如說,重大環境並沒發生什麼變化,一些物種仍是自然滅絕了,這種情況在術語里稱作背景滅絕。因為古生物學家傾向於關注物種的大滅絕,因此對背景滅絕率的定義和研究都不充分。背景滅絕率的波動大的究竟有多大,小的究竟有多小,目前還沒有很好的解釋。而且,總的來說,大多數物種滅絕可能屬於這一類。

  還有另一個問題,就是如何測定生物相互作用的變化在滅絕中的重要性。例如,當一個物種的捕食者或競爭對手的數量增加時,或者一個物種的獵物物種滅絕時,這種物種就會滅絕。然而,化石紀錄很少能捕捉到這類信息。

  已經滅絕的物種在滅絕前的數量是多少,這也是一個謎。我們對當下或過去微生物如細菌或古生菌的多樣性知之甚少,因此,我們對這些群體的滅絕模式更是不了解。

  

  圖註:很多動物,包括上面的彎角劍羚,目前都在野外滅絕了。(圖/德魯·艾弗里)

  在評估和解釋滅絕時,我們犯的最大的錯誤可能就是一刀切。任何一個物種走向滅絕的脆弱性都會隨著時間而變化,此外,不同的生物群體對環境變化的反應也不同。儘管全球氣候的重大變化導致了一些生物群體的滅絕,但同樣的大事件也最終導致了許多新物種的出現。

  因此,人類活動和相關的氣候變化究竟對物種走向滅絕時的脆弱性產生多大影響仍是一個懸而未決的問題。但很顯然,目前的物種滅絕速度遠遠超過了所謂的背景滅絕,這將是第六次物種大滅絕。任何物種,包括人類在內,在走向滅絕的脆弱性究竟怎樣,這是科學家想要儘快解決的問題,如此,我們才能有更大的機會來保護未來的生物多樣性。

一直被朋友稱為小博士。其實就是書讀得多一些而已。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8-6 13:48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