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回復: 0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穹頂之下》打動你的究竟是什麼?是故事還是情感?

[複製鏈接]

8181

主題

1萬

帖子

2萬

積分

貝殼光明大使

Rank: 6Rank: 6

積分
26631
跳轉到指定樓層
樓主
小康人家 發表於 2018-8-28 11:03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本帖最後由 小康人家 於 2018-8-28 11:05 編輯

  2018年08月27日 09:44 新浪科技

       

  來源:我是科學家iScientist

  你還記得柴靜的《穹頂之下》嗎?這部關於中國空氣污染的一部調查片引起了全民大討論,這其中爭議很大的一個焦點是:影片中情感的部分是不是太多了,太過了?很多人批評她訴諸感情,利用女兒的病情博同情,認為好的紀錄片不需要煽情。  

  


  圖片來源:wikipedia

  那麼,只要用到個人的、情感的因素就是「煽」情么?情感的參與真的是科學傳播的禁忌么?情感因素在科學傳播作品中扮演了怎樣的角色?早有大量的關於科學傳播的研究表明:如果情感因素運用得當,科學的內容不但不會折損,反而可以更加有效的傳遞給受眾。問題反倒是人們對情感因素的認識不夠而輕視了它的力量。

  

  只要用到個人的、情感的因素就是「煽」情么?圖片來源:www.pexels.com

  什麼是科學傳播?

  學者對科學傳播的定義形式多樣,但是核心很簡單:這就是一種知識傳遞,讓科學知識從專家手裡傳遞到百姓手裡,從掌握他們的人手裡交到沒有掌握他們的人手裡。

  為什麼要做科學傳播?

  20世紀早期,伴隨著西方國家的現代化進程,科學技術迅速發展。二戰期間,因為科技發展直接和戰爭勝利關聯,科技類報道在大眾媒體上開始增長。二戰結束后,很多之前的軍用技術轉化為民用技術,科技逐漸在公眾生活扮演越來越重要的角色。民主國家的政府和科學界為了讓公眾了解並且擁抱科技,做出更理性的公共政策決定,開始進行自上而下的科技知識普及。

  所以,科學傳播從一開始就不是只是簡單的為了大眾獲得知識而傳播知識,而是政府和科學界為了大眾更加了解科學、更理性的參與公共討論、根據新技術的發展作出合理的行為改變而發展起來的。

  為什麼科學傳播那麼難?

  有人說科普還是需要專家來做,這樣才能保證準確無誤,忠於科學是衡量科普作品好壞的一個標準當然沒錯。 但是也許出乎預料的是:科學傳播最大的困境不在於「不科學」, 而是「沒!人!看!」。

  科學傳播,重點不光在科學,更是在傳播。科學部分再精準,沒有抓住公眾注意力,也不過就是科研圈裡的自娛自樂。於是,從上世紀末,西方科學傳播學者開始把眼光聚焦到對受眾的研究上來:公眾對什麼感興趣?他們如何接受信息?怎樣的方式更吸引公眾?研究發現,情感因素在科學傳播中扮演了舉足輕重的作用。

  

  情感因素在科學傳播中扮演了舉足輕重的作用。圖片來源:www.pexels.com

  科學傳播中的情感因素

  人更依賴感性的信息處理方式

  人類有兩種處理信息的系統,系統一是本能的、自發的、快速的、體驗式的,俗稱感性的,系統二是分析的、審慎的,俗稱理性的。丹尼爾·卡尼曼提出,系統二會監督和矯正系統一, 但是這個環節經常出現疏漏,所以不能保證每一次都做出理性正確的判斷。此外,生存在一個複雜、充滿不確定性的世界里,人類做出一個個決定常常依賴於更快、更自然,也更有效率的系統一。是的,這也許是一種局限,可這就是人類。

  圖片和影像更有衝擊力

  情緒會觸發我們記憶中的類似場景,如果被觸發的場景帶來的是痛苦的體驗,我們會傾向於做出行動去規避痛苦。而照片和視頻非常容易觸發我們記憶中的類似情節和情緒,從而進一步作出判斷和行動去規避悲傷或者維持愉悅。所以照片和視頻比數據更能激發我的情緒,從而產生行動。

  

  照片和視頻比數據更能激發我的情緒,從而產生行動。圖片來源:pixabay

  最有衝擊力的圖像類型是單獨個體的肖像,尤其是臉部特寫。Facebook上 「紐約的人」系列持續大熱也正有此原因,簡單幾句話搭配一個清晰的個人照片,很容易讓觀看者和圖片中的人物產生情感聯接,有所觸動,從而產生行動。

  我們更易被個人經歷所打動

  同時,研究證明我們更容易被一個個體的情感和經歷所打動,而不是枯燥的統計數據。心理學中有一種可識別受害者效應。當我們看到一個受害者出現的時候,我們會關心,會難過,會做出具體的措施。但是當數量級擴大,具體的感受被冷冰冰的統計數據代替,我們反而會缺乏感知,變得麻木。美國作家安妮·迪拉爾曾經舉過一個例子:中國有13億人,用你對一個人能感受到的全部情感、愛和關注乘以13億,你能感受到什麼?很可惜,沒有什麼。 我們沒有能力去感受13億這個龐大數據背後的眾多生命和豐富人性。

  

  我們沒有能力去感受13億這個龐大數據背後的眾多生命和豐富人性。圖片來源:www.pexels.com

  在科學傳播中合理利用情感因素

  在科學傳播領域裡,能合理地使用情感因素傳遞信息是一門考究的技術。史提夫·米勒在科學傳播培訓中將科學傳播的技巧分為三個等級:最基本的要求是內容清晰、準確,符合科學;中級要求是有幽默感、情緒感染、形象的類比或者有情節的敘事等風格;高級則是更難的顯示出對不同價值觀的尊重,形成對話。信息準確、符合科學只是最基本的要求,只符合這個要求,遠談不上是一個好的科學傳播作品。而被很多人視作禁忌的情感,反而是更高難度的表達技巧。

  當然,嵌入情感因素需要十分慎重。怎樣算「煽」情,如何算過分?這得看情感因素的存在是否影響了作品的科學性。如果科學性未打折扣,觀眾能更順暢的接受信息,那這便是一種有益的方式。

  一個科學傳播作品表達形式是否有情感因素並不是衡量一個作品好壞的標準,作品有多大的傳播力、內容多麼有效地被受眾接受才是。而用方式來否定內容本身並不合邏輯。對於一台將近兩個小時包含了大量科學和政策內容的演講,台下觀眾從始至終的關注和投入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如果大量研究告訴我們感性在人類接受信息的過程中扮演的重要角色是一種客觀存在,我們依然固執地堅持硬科學必須以小部分人聽得懂的方式來對公眾表達,哪怕這樣的方式已經在上一個世紀的研究中被驗證收效甚微,這本身是不是就是一種非理性?

  個人的和公共的,情感的和理性的,並不是水火不容的。通過科學了解並接受我們認知的局限,才可以更加理性的創作出更好的作品。傳播,退到最初,是一種關係的建立,是人和人的相處,是你和我因為知識的傳遞才得以碰面的相遇。考慮受眾的感受,以他們更舒適的方式表達,是對他們的尊重,對信息順暢流動的守護。這,才不負科學傳播者的初衷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8-18 06:58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