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後由 小龍魚 於 2018-8-23 01:31 編輯
專家反駁「馬哈蒂爾是反華鬥士」: 訪華行已消除不少疑慮
2018-08-22 23:07:59
來源:觀察者網
【編譯/觀察者網 徐乾昂】「我上台的時候有人擔心,說我『反華(anti-China)』,實際上我還是和之前一樣『親華(China-friendly)』。」 93歲的老總理心思難以捉摸,馬哈蒂爾究竟是不是「刺頭」?22日,《南華早報》發文告訴大家現在下結論為時過早,「稍安勿躁」,就此次馬哈蒂爾訪華來看,「已經消除很多外界此前的疑慮」。 訪華最大成就:獲中方理解 文章援引多位分析人士,指出馬哈蒂爾在此次訪華行程中收穫頗多,其中最大的成就之一就是「獲得中方的理解」。 比如馬來西亞國際戰略研究所高級研究員洛克曼(Shahriman Lockman)就這麼覺得:「馬哈蒂爾此行已經得到了想要的結果,不能更好。中國對馬來西亞的經濟問題表示理解,並沒有把項目談判事宜搬上檯面,而是留給相關的公司負責,看上去是讓步了。總的來說,馬哈蒂爾此行完勝。」 無獨有偶,馬來亞大學政治學教授帕維(Awang Azman Awang Pawi)也認為,馬哈蒂爾訪問的一個「最大的成就」就是獲得了中方的理解。「中國明白,不會讓馬來西亞面臨破產的」。 馬來西亞前駐烏茲別克大使庫沙里(Redzuan Kushairi)認為,要讓中國人理解馬來西亞的難處,必須要總理親自上京反應情況。他為93歲的馬哈蒂爾此行點贊,稱他的「真誠」、「開放」是向中國傳達善意的最佳方式。 8月20日,國家主席習近平在北京釣魚台國賓館會見馬來西亞總理馬哈蒂爾。 新華社記者龐興雷攝 反過來講,專家認為中國也不希望疏遠和馬來西亞的關係。 暨南大學國際關係學院副教授張明亮指出,馬哈蒂爾和中國官員都在互相配合,盡量不提「叫停項目」、「南海問題」等議題。「馬來西亞不僅口頭支持『一帶一路』,還身體力行,這樣的國家並不多見。和馬來西亞的決裂會讓『一帶一路』的推進變得困難。」 而就中國對此次馬哈蒂爾訪華的接待工作來看,紅地毯和國宴的貴賓待遇無微不至。這在洛克曼眼裡甚至是中國「討好」馬哈蒂爾的體現。 「請區分競選前後的馬哈蒂爾」 專家認為,馬哈蒂爾此前在競選時對華擺出強硬姿態,是因為該國政治氛圍影響所致,必須將上台後的馬哈蒂爾區分開來。 澳大利亞國立大學的馬利(Amrita Malhi)指出,「自從當選后,馬哈蒂爾和其他政客多次強調此前所謂『反華姿態』是針對前總理納吉布,而不是針對中國。」 「(競選時)提出要重新定義中馬關係,很多選民對此很買賬,因為類似前任政府的腐敗問題、社會保障問題、生活水平問題等已經影響到不少人的生活。」
上台後,馬哈蒂爾也儘可能地想擺脫和前任政府的關係。馬來西亞前駐加拿大外交官員伊格納修斯(Dennis Ignatius)22日對《今日大馬》說道,「納吉布執政時中馬關係給人一種親密的感覺,但這種親密構建在一份又一份基建合同之上。這不是馬來西亞想要的對華友好。馬哈蒂爾想要通過另一種方式,和中國建立友誼。」 前總理納吉布(左)因涉嫌貪污已被判入獄10年,背後少不了新總理馬哈蒂爾的努力 而且,兩國已經在醞釀這種新型合作模式。比如雙方達成貨幣互換共識,在多領域加強經貿合作,不僅僅局限在基建。馬中友好協會會長拿督馬吉德(Abdul Majid Ahmad Khan)表示,這足以體現兩國關係的進一步加深。 對之前部分媒體熱議的「新殖民主義」言論,伊格納修斯認為馬哈蒂爾「不太可能是在說中國」,因為「在中馬兩國的貿易合作中,馬來西亞獲益更多。」《南華早報》補充道,9年來,馬來西亞都是中國在東南亞最大的貿易夥伴。 「中馬兩國將一直保持親密關係」 馬哈蒂爾21日接受馬來西亞星報採訪時,親自回應「反華親華」言論,也就有了本文開頭的那句話。除此之外,馬哈蒂爾稱「我已經成功說服中國,我不是『反華派』。中馬兩國將一直保持親密關係。」 這種「放眼長期友誼」的想法,在外交部發言人陸慷21日的回應中也能得到體現。 任何兩個國家之間開展合作不可避免會出現一些問題,在不同時期也可能出現一些不同的看法。對於合作中出現的問題,應從兩國友好和雙邊關係長遠發展出發,通過友好協商妥善解決。 「這是馬哈蒂爾此次訪華期間中馬雙方達成的重要共識。」
22日,外交部新聞會現場又有媒體提到「馬來西亞取消中企項目」,還問中方是否同意馬方這樣的做法。發言人陸慷再次回應: 我昨天已經回答過相同的問題,你可以查閱外交部網站記者會實錄。馬哈蒂爾總理此次訪華期間,中馬雙方就共同關心的問題,包括兩國間經貿合作問題充分交換了意見。雙方都認為進一步促進中馬之間的經貿和投資合作對雙方都有利。馬哈蒂爾總理本人也在會談中強調,中國的發展對馬來西亞是機遇,中國現在是馬來西亞最大的貿易夥伴。 至於你談到兩國在合作中出現的一些問題,昨天我也說過,訪問期間,中馬兩國領導人一致同意要繼續通過友好協商妥善解決有關問題。
陸慷 圖自外交部 但「維持長期友誼」同樣意味著影響兩國關係的變數將增多。《南華早報》文中不少分析人士都認為,中馬兩國未來繞不開類似「南海問題」、「貿易額問題」等的討論。不過至於這次馬哈蒂爾訪華對未來中馬關係走向有何意義,文章稱,至少已經消除不少此前外界的疑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