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回復: 0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科學大家| 師與我:吳文俊與他的學生王東明

[複製鏈接]

1萬

主題

2萬

帖子

3萬

積分

貝殼精神領袖

Rank: 6Rank: 6

積分
35927
跳轉到指定樓層
樓主
華盛頓人 發表於 2018-8-21 23:32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2018年08月21日 10:05 科學大家

 
  

  出品| 新浪科技《科學大家》

  撰文| 王東明 教育部長江學者特聘教授,歐洲科學院院士,法國國家科學研究中心主任研究員

  暑期回到巴黎,我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整理恩師吳文俊先生早年給我的信函。我搬出厚厚的文件夾,首先打開存有1988年至1993年數百封傳真和信件的那幾本。那段時間是我出國之初的五年,也是我人生最不平凡的五年。翻閱25年前的傳真和信件,瀏覽著發黃的信紙上已開始褪色的筆跡,我存在記憶深處的各種往事一一浮現到眼前。我不得不控制住自己的情感,不讓自己的思緒無序地擴散蔓延。

  

  吳文俊先生在林茨

  從1983年考入吳門到2017年先生離世,我曾有幸聆聽先師的教誨和指導長達34年之久。先師的成就博學令人高山仰止、家國情懷令人敬佩詠嘆。我熱愛先師開創的數學機械化事業,並勵志為其發展奮發圖強、努力前行。先師對我也一直器重抬舉、褒獎提攜。成為他的博士生之後,我更有機會幫先生打點前後,多得先生言傳身教。與師弟一起,我們幫助先生編印數學機械化預印本,組織每周一次的討論班,舉辦劉徽研討班和暑期講習班等學術活動。一時間,先生領導的科研小組氣氛活躍、成果頻出、聲名遠揚,為後來數學機械化研究中心與實驗室的建立和發展奠定了基礎。

  1987年7月,我博士畢業。次年三月,我作為訪問學者去奧地利林茨大學工作。1988年夏天,師弟高小山博士畢業,去美國德克薩斯大學奧斯汀分校做訪問學者;劉卓軍博士畢業,暫留系統所工作,後來去了美國肯特州立大學做訪問學者;李子明碩士畢業,回清華大學工作。這樣,一度生機勃勃的科研小組一下子變得冷清了,先生開創的數學機械化領域在國內因缺少研究人員而發展受阻。先生無愧於科學大家,他雖然憂心忡忡但胸有成竹。他高瞻遠矚、洞悉未來,他堅信困難是暫時的、數學機械化是數學發展的必然趨勢。他以自己的睿智才學、開拓精神和崇高的威望與影響力,調兵遣將、籌資納賢,成功地度過了難關。1990年,數學機械化研究中心正式成立。

  我在奧地利,起初的狀況也不算理想。雖然自己的研究工作很快取得了進展,但支持我從事訪問研究的經費有限,我面臨的一個主要問題就是何去何從。本想儘早回國,可又有些顧慮:其一是那裡的科研條件非常好,我工作起來,得心應手,如魚得水。要是回國,我突飛猛進的科研進程肯定會減速。其二,妻子費盡周折才辦成出國護照,拿到了奧地利的訪學簽證。剛到林茨,她是如何也不會馬上回國的。這讓我在愛妻、愛國還是愛工作的問題上難以取捨。權衡之後,我推遲了回國計劃,並藉機訪問了歐洲符號計算和自動推理領域的主要研究團隊,長了不少見識。1988年11月,我到英國牛津大學訪問,在那裡收到了我在奧地利的指導教授B.Buchberger的邀請函,請我回林茨大學工作。由於簽證原因,我在倫敦滯留了五個月,后經荷蘭、德國於1989年6月初回到了林茨。

  Buchberger教授是著名代數幾何學家W.Groebner的學生,他在其1965年的博士論文中提出了後來以他導師的姓命名的Groebner基方法。四十多歲的Buchberger教授那時已是符號計算領域最強幹的領導者。他於1985年創辦了國際學術期刊《符號計算雜誌》並出任主編,明確了符號計算的主要研究方向。1987年,他又在林茨大學創建了符號計算研究所,匯聚了一批國際著名學者和青年才俊,大力推進符號計算的科學研究、人才培養和工業應用。Buchberger教授不僅在科研上成就傑出,而且對學術管理也特別在行,他有極高的威望和極大的親和力。他非常平易近人而且樂於助人,對學生和青年學者都特別支持。Buchberger教授對我的影響非常深遠,能得到他的賞識和提攜是我學術人生之大幸。三十年來,他在工作和生活上給了我太多的指點、支持和幫助,使我的職業生涯和私有生活都一帆風順、十分精彩,是他的幫助成就了我的人生夢想。在林茨大學符號計算研究所,我結識了許多國際著名學者和後來引領學科發展的年輕同行,其中很多位都成了我學術生涯中的良師益友。

  1989年春天,符號計算研究所從大學校園裡遷到了一個中世紀的城堡,名叫哈根貝格(Hagenberg),坐落在林茨以北約25公里處的小山村。這年年底我也搬到了幽靜的山村哈根貝格居住。修繕后的城堡里那時已有工作站集群、激光印表機等硬體設施,Macsyma、Scratchpad II、Maple等軟體系統和傳真機、電子郵件等現代通信手段,它們與山村的自然生態和歷史人文環境和諧共處,為熱衷於研讀思考、探新求索的學者提供了優化的學術氛圍。在宜居宜學的山村研究所里,工作是一種莫大的享受,靈感似乎無處不在。我沒有辜負Buchberger教授刻意營造的理想工作環境:身在其中,我每日潛心科研,樂此不倦、無憂無慮,在思考、編程、寫作中自我陶醉。那段時間我開展的研究工作涉及微分方程的定性分析,吳特徵列方法的改進、實施與應用,幾何定理的機器證明,基於工作站網路的并行計算,神經網路的計算機輔助分析,多項式系統的消去法以及先生的名著《幾何定理機器證明的基本原理》的英文翻譯。同時,我還與德國西門子公司、義大利羅馬大學建立了合作項目,參與了歐共體的基礎研究重大專項,將自己的時間和精力全都投入到工作中。四年下來,我的科研產出頗為豐厚,它們為我之後在學術界立足鋪墊了基石。

  那幾年,既要工作學習,又要關照一家三口的生活,我平時很忙,也很充實,與外界聯繫很少。當時中國的對外開放程度還不高,進出國門還有各種限制。我默默地忍受著在異國他鄉對親人和師友的無限思念,整整四年沒有回國。1992年初,我思鄉若病、噩夢連連,再也無法繼續忍受年積月累的思念之痛楚,毅然決定回國探親訪友。1992年元月底,我回到北京,拜訪了恩師學長;之後又回到久別的故鄉,看望了尚好的父母親友,我的心境才趨向平和。在北京,吳先生與我促膝長談,總結了我們幾年來的工作成效,謀划今後如何發展。我向先生轉達了Buchberger教授的問候以及他對吳方法與後續工作的高度讚賞,並邀請先生暑期訪問林茨大學符號計算研究所。

  圍繞去林茨訪問和數學機械化的未來發展,先生與我在1992年和1993年間有過頻繁的交流與溝通。我的文件檔案里存有那兩年他寫給我的12封親筆信,字裡行間流露出他對科學事業鞠躬盡瘁的執著追求和他對學生後輩傳承科學文化的殷切期望。那段時間與先生的密切聯繫和交流加深了我對先生學術思想的理解,也讓我更加深刻地認識到自己應盡的責任和義務。1992年8月,先生如期訪問林茨,出席幾何推理的代數方法國際研討會,並與C.L.Bajaj,B.Buchberger, G.E.ollins, D.S.Scott等人在會上作特邀報告。這幾位學界領袖早就對先生的工作倍加推崇,而那次他們不僅在哈根貝格會合,而且還在上奧州的另一酒庄城堡(Schloß Weinberg)里共同研討幾何學自動推理的未來發展。大家相遇,英雄所見略同;高峰會晤,賓主相談甚歡。先生後來對我說,是在那個酒庄城堡里他喝到了最好喝的啤酒。

  

  吳文俊先生書信手跡

  先生到訪林茨之前,我如約去維也納機場接他。次日,先生和我坐在維也納市中心斯蒂芬廣場旁的一條長方石凳上,交談了很久很久。他與我既談及機器證明、符號計算等領域的學術問題,也說到奧匈帝國、二戰歷史和他留學法國的往事。但說得最多的還是數學機械化研究中心的事,包括研究隊伍、科研項目、學術活動、日常管理等,以及國內有關改革開放與科教興國的發展形勢和方針政策。他在說起辦理護照簽證遇到的周折時提到一件小事,但卻讓我至今記憶猶新。他告訴我,科學院院部一位負責處理出國手續的辦事員對他故意刁難,讓他很是無奈,但他對那個人的行為卻表示理解。那時出國就是淘金,回來可以買大件小件,那位辦事員天天在為出國人員辦事,看他們回國時帶這買那,可她自己什麼也沒有,心裡非常不平衡。這件小事我一直沒有忘記,因為先生對那位辦事員的態度讓我領悟了他的和善和他對常人的理解與寬容,讓我懂得了應該如何待人。

  先生訪問符號計算研究所兩周,住在哈根貝格鄰村(Pregarten)的一家小客棧里。先生愛吃乳酪和維也納肉排,平時愛喝茶和啤酒,但客棧里沒有開水供應。他用我從家裡拿去的咖啡機煮很多開水,泡好茶,再將涼茶儲存在空的可口可樂塑料瓶里。有了茶,他很開心。先生在家的生活起居主要靠師母照應,而他訪問林茨時已有73歲高齡,旅行在外的老師也不得不自己照顧好自己。看到他親自煮水沏茶、親手洗滌熨燙,我似乎感受到了先生千錘百鍊、歷經人生波瀾之後的平和心境,我的心頭對先生又多添了幾分敬意。工作之餘,妻子和我,有時帶上孩子,陪著先生參觀訪問了林茨附近的一些村鎮湖泊。最讓他開心的是,乘遊船在多瑙河上隨波逐流,憑欄遠眺兩岸的村鎮古堡和綠樹青山。

  Buchberger教授與先生的聯繫早在1985年就開始了,他邀請先生擔任《符號計算雜誌》的創刊編委,並給先生寄去了有關Groebner基的早期論文。當時我就負責在討論班上介紹Groebner基方法。Buchberger教授將幾何學自動推理列為符號計算研究所的主要研究方向,提議舉辦幾何推理的代數方法國際研討會,並讓我將先生的專著翻譯成英文,由施普林格出版。Buchberger教授先後將Collins和Scott請到符號計算研究所,之後又迎來另一位大家,他非常高興。君子之交淡如水,名師論道惠後生。數學機械化研究中心和符號計算研究所現在都已發展成為自動推理和符號計算領域的世界級研究中心,先生與Buchberger教授的城堡會晤為這兩支特色鮮明、各具優勢的科研隊伍之間的交流與合作架起了橋樑。

  我在林茨的研究工作頗見成效,並且很快得到了學術界的認可。1992年,法國國家科學研究中心給我提供了永久職位。這個令我驚喜又有些出乎意料的聘用使我邁進了科學研究和探索的伊甸園,並從此樂在其中,不知疲倦。我感謝法國同仁對我的信任和厚愛,讓我成為國家科學研究中心的終身研究員。1992年11月,我離開林茨到法國格勒諾布爾任職,那時李子明已經在林茨大學,師從F.Winkler教授攻讀博士學位。

  雖然離開了林茨,我和符號計算研究所的良好關係一直保持至今。1993年到2000年的八年,我每年都回到那裡上課。1994年,吳先生的專著由施普林格在維也納出版,該書是他後來獲得邵逸夫獎的引證著作。我與同事合編的有關自動推理的論文集和期刊專輯等也於次年出版。到法國之後,我與數學機械化研究中心的聯絡更加頻繁。1993年之後的25年,我近百次往返於巴黎和北京之間,親歷了吳先生領導的數學機械化事業的發展過程,見證了它的興盛與輝煌。數學機械化的研究隊伍在不斷壯大,學術影響力在不斷提升,以先生為代表的中國學派已初步形成。

  

  吳文俊先生在中關村家中與作者合照

  曙光初露、任重道遠,我等後生必須承前啟後、奮力作為,方能不辱使命,告慰先師在天之英靈。

時代小人物. 但也有自己的思想,情感. 和道德.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8-6 08:45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