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回復: 0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諳盡孤眠滋味:閑寫范仲淹的詞《御街行》

[複製鏈接]

152

主題

158

帖子

1651

積分

四星貝殼精英

Rank: 4

積分
1651
跳轉到指定樓層
樓主
作者:史遇春

「諳盡孤眠滋味」

對於有點文學意興的人來說,僅看這一句六字,就可以浮想聯翩。如果要論表現感情的技巧與藝術,這一句六個字,比起時下那些動不動就「飈淚」的做作與煽情來,真不知要含蓄多少、深情多少、「溫柔敦厚」多少啊!

「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的范文正公,和中國歷史中的各代先賢一樣,在我印象中,都是正襟危坐,不苟言笑的形象。在我的分類中,會把他們歸入正統的儒家行列,他們是中國傳統一脈不斷的接力者,完全區別於普通認知中的「文人」。當然,這裡並沒有輕視「文人」的意思。

既然有固定的形象程式在我的胸中,那麼,表現憂國憂民的一切著作,對於范文正公來說,自然是天經地義的事。兒女情長,似乎和我對先賢的理解有所出入。現在才明白,其實,我們所根植的文化土壤,在我們的不自覺中一直影響著我們。我雖然長於鄉野,但是,回頭看時,宋以後理學中「滅人慾,存天理」的這種修為哲學,或多或少還是在我的生命中打了印跡。這說來話長,不用展開。

范文正公存詞不多,但是,就所能看到的幾首而言,很能見他的功力、情思和胸懷。比如他的「羌管悠悠霜滿地,人不寐,將軍白髮征夫淚」;比如他的「夜夜除非,好夢留人睡。」、「酒入愁腸,化作相思淚」;都寫得情真意切,柔腸百轉。向來,詩文之作,都被正統士人視為「末技」。但是,正是這「末技」,豐富了這些歷史人物的形象,讓我們在看到他們「不苟言笑」的一面之外,還看到了他們「情思綿綿」的一面。范文正公胸中,除了家國情懷,事功仕途之外,還有兒女情長、婉約柔和的細膩。

由此,我得出一句「自來真英雄,都是多情人」!

下面,來看「諳盡孤眠滋味」這句所出的整首詞:

《御街行》

紛紛墜葉飄香砌,夜寂靜,寒聲碎。真珠簾卷玉樓空,天淡銀河垂地。年年今夜,月華如練,長是人千里。

愁腸已斷無由醉,酒未到,先成淚。殘燈明滅枕頭欹,諳盡孤眠滋味。都來此事,眉間心上,無計相迴避。

這首詞上闕重在寫景,下闕重在抒情。上下二闕合成一體,即我們通常所謂的「情景交融」。這樣評論算是俗套,但這樣的評論又最合乎情理。

讀完這首詞,再三回味。在思緒聯翩的意興中,首先想到的是,這首詞是以怎麼樣的人物身份出場,又是以怎樣的口吻抒懷的。我們完全可以把詞的主人公想象成一個獨居的婦人,在月夜清光之下,在重樓層閣之上,懷戀遠方的愛人。這樣說,這一婦人,似乎是畫中人、夢中人、景中人抑或是情中人,似乎是與我們隔了崇山峻岭、似乎是與我們隔了迢迢途程。但是,讀這首詞,從作者對細節的精緻描繪中——比如詞中視覺、嗅覺、聽覺、感覺的直接式體驗,我們似乎又能親切感知作者本人身在其境的真切。於是,我們會迷惑,迷惑這是借人抒情還是自寫情思。無論如何,作者作為文學家的敏感與豐富聯想,使我們不能不為之嘆服。其實,可以認為此詞是思婦的獨唱,但我們須知作者的觀察入微與書寫精細;其實,我們也可以認為此詞是作者對自我的輕吟,從而可見「鐵石人」的「銷魂」之語。

「紛紛」寫葉的眾多與雜亂,也道出了時令與節候。「墜」字讓人心驚,似乎是重重地衝來,但「葉」字又把這「墜」的分量消解了不少。寧靜的秋夜,如果這「紛紛墜葉」肆無忌憚地落地,必然會擾了這夜的清幽,作者緊接一「飄」字,那「紛紛墜葉」頓時有「席片雪花漫空舞」的優美,更有「落雪無聲夜寂寂」的寧靜。正是有了這前面的鋪陳,這「紛紛墜葉」要「飄」落的,不是黛玉葬花中的「污淖」與「渠溝」,也不是平常所說的「報答泥土的情誼」;而是「香砌」。李後主有「雕欄玉砌今猶在」,雖然沒落,但皇家氣象猶存,故而是「玉砌」。范文正公用「香砌」,既讓人有嗅覺上的體驗,又透漏出陰柔之氣,讓人對環境生脂粉意象。「紛紛墜葉飄香砌」,一切是那麼地輕柔,便是無有下文,夜的寂靜已呼之欲出。靜靜的夜,寒意或已濃,或遠或近,有那麼一點聲音,更顯出了夜的寧謐,所謂「蟬噪林逾靜,鳥鳴山更幽」也。

「真珠簾卷玉樓空」,這一句,是慣常的用語,比如太白的「美人卷珠簾」、比如《紅樓夢》中的「半卷珠簾半掩門」,可不細論。但需說一下「空」,這「空」,不是一人無存的「空」,而是兩人之中,一人去后,只留一人,對照往日而顯現出來的「空」。如果「玉樓」真是「空無一人」,「天淡銀河垂地」便無從談起。「天淡銀河垂地」一句,首先必須肯定的是,這是一種大胸懷、大見識的夜景,其次,這種景觀的獲得,其觀察點必在高處,不然,「銀河垂地」是無法成章的。

「年年今夜,月華如練,長是人千里。」這是上闕的結尾,已跳出全然寫景的情境,轉而在景中發出了感嘆,於是乎「人」也就自然而然順勢躍出紙面。同樣的年節,同樣的夜晚,同樣如洗的月光,不一樣的是相隔千里的人,不一樣的是離人各自周遭的事。此一結尾,既是對上闕「景」的延續;此一結尾,最終落到「人」上,也是對下闕「情」的鋪墊。

「人千里」的現實是「相隔」,「相隔」對於情深者來說,造成的結果是「相思」,或者是「重重的相思」。到了范文正公這裡,便是「愁腸已斷」。「相隔」、「相思」使人「愁腸百結」,用什麼來排遣呢?李太白曾經說「舉杯消愁愁更愁」,范文正公也有同樣的經驗,因為「愁腸已斷」,所以就「無由醉」了。「酒未到,先成淚」,「我」想用這酒來消除胸中的離愁與思念,孰料酒未入肚,先已淚流滿面了。其實這句,和范文正公的「酒入愁腸,化作相思淚」是一樣的感受。這也是真正會飲酒、明白酒、了解酒的人說出的「知酒語」、「解酒語」。所謂「酒不醉人人自醉」,如果不能「自醉」,那麼酒的作用,可能是「發酵」各種情思。原本打算「借酒消愁」的,誰知,結果卻是更加傷懷。「殘燈明滅枕頭欹,諳盡孤眠滋味。」這兩句是酒後的清醒語,雖然喝得有點天旋地轉、雖然喝得有點腳步不穩,但,那一顆飽含深情的心完全是敞亮的。「夜已深,燈將殘,孤枕如何得安眠」「殘燈明滅枕頭欹」,已寫得棲棲惶惶;「諳盡孤眠滋味」更是讓人覺得是凄凄慘慘了。下闕結尾「都來此事,眉間心上,無計相迴避。」雖然順承前意,但已是另一種狀態了。還是和上闕一樣結尾,採用議論的手法,寫出人同此情,情同此理的一般性感知。情感這件事,只要攤在你身上,只要你有真性情,便是「鐵石人」,它一刻都不會離你而去,要麼在眉間,要麼在心上。易安居士後來有「一種相思,兩處閑愁,此情無計可消除,才下眉頭,卻上心頭。」或從此處來,同是大家,同樣寫得讓人心動情動,不覺重複,不覺因襲,可見他們的造詣與功力。

世事如煙,情似流水。對於人間的一切,我們所剩的,似乎只有輕嘆,或者是廉價的會感動三分鐘的眼淚。

「諳盡孤眠滋味」,是如何地情思啊!

如果還有下一個不眠之夜,我希望能夠「穿越」,「穿越」到那個沒有「虛情假意」的世紀。

如果還有下一個不眠之夜,再讀「諳盡孤眠滋味」!

(全文結束)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8-19 06:52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