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回復: 1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秦直道—世界最早的高速公路

[複製鏈接]

26

主題

29

帖子

654

積分

貝殼網友五級

Rank: 3Rank: 3

積分
654
跳轉到指定樓層
樓主
功夫小子 發表於 2018-8-12 12:22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古往今來,談古論今,均有所指,所謂此生只宜聊風月,莫談國事惹心煩。借古言今氣傷身,何如山野作老農。

可歷史這個東西還真是一個讓人著迷的事物,記得我小時候,就最喜歡看各種野史別傳了。實在無書可看時,那種積攢多年的農家歷,也看得津津有味。還別說,那種農家歷里其實也有大量的諺語農俗,珍奇趣事。嗯,自己也差不多學會了看風水,可是那時上了五弊三缺的套,不敢作深入學習,可惜世上從此少了一個風水大師了。

也正是我少時喜歡看珍奇趣事,由此也知道了很多民間故事。比如盤古開天地,比如女媧造人,比如后羿射日,比如大禹治水,比如精衛填海,比如魯班造橋,比如愚公移山……這樣的故事太多了,無形中也就影響了我的人生觀。所謂靠山山倒造牆牆塌,不如我命由我不由天。

也正是因為看多中華文明的歷史與傳說,就總對夏娃亞當的後代有一種怪怪的感覺;中華的祖先告訴我們人定勝天,也就對只會在諾亞方舟上逃命的人多了一份鄙視;咱祖宗可以嘗百草而治流疫,心裡莫名的想笑那些只會放血療毒的種族……只可惜的是時至今日,卻還有許多的人跪在這樣的種族後代的腳下唱征服,也是唏噓不已。

8月6日,新聞聯播報道了這樣一件令人震撼的事:曾經被稱為「死亡之海」的庫布其沙漠,幾乎寸草不生、動物絕跡。不到20年的時間內,在治沙人的努力下,庫布其沙漠森林覆蓋率、植被覆蓋率已分別由2002年的0.8%、16.2%,大幅提升到2016年的15.7%、53%,每年阻止上億噸黃沙流入黃河。如今這裡已經被聯合國稱為「全球治沙樣本」。

這裡成為世界上唯一被整體治理的沙漠——一種國家自豪感由然而生,這就是中華民族與命運作鬥爭,不屈不撓,人定勝天的又一明證。誰說中國人種低劣了?誰說中國體制不行了?

改天換地,可不是中華民族的口號,而是實實在在的行動。並由此造就了諸多世界奇迹,不僅僅是現在,歷史上也有諸多偉大工程。我不是要說都江堰,也不是要說大運河,今天我想說的是和秦長城同時期的另一個世界奇迹——秦直道!也就是在新聞聯播中一晃而過的一個鏡頭。

這是一個不容忽視的內容。

千古一帝秦始皇統一六國后,傾全國之人力、物力,興建了兩項名傳亘古的浩瀚工程:一為修築長城;二為「治直(道)馳道」。





長城綿延萬里,巍然聳立。作為中華民族勤勞智慧的象徵,世界八大奇迹之一,歷代吟誦,婦孺皆曉,可謂是威傳古今,名動中外。而同等距離內修建規模和工程難度與長城相差無幾的秦直道,則世人所知者甚少,默默無聞。想起某些人成天在描繪所謂的希臘文明,修補那千瘡百孔的埃及文明,為什麼就不能好好的正視一下自已國家的文明與歷史呢?



關於秦直道,文獻雖有記載,但極為簡略。翻遍《史記》、《資治通鑒》這樣的史料巨著中,僅覓得「始皇欲游天下,道九原,直抵甘泉,乃使蒙恬通道,自九原抵甘泉,塹山堙谷,千八百里」、「三十五年使蒙恬除直道,道九原,抵雲陽,塹山堙谷,千八百里,數年不就。」等這樣一些隻言片語。



就連大文學家、史學家司馬遷巡遊北方,沿秦直道返回,眼見長城、直道工程之浩瀚,人民為其付出之艱辛后,也只是留下了「吾適北邊,自直道歸,行見蒙恬所為秦築長城亭障,塹山堙谷,通直道,固輕百姓力矣」的感嘆。而對於直道的具體細節,卻未再吝賜筆墨。因此,幾千年來,「塹山堙谷,千八百里」的秦直道,雖然給人們留下了無限遐想的空間,但想窺其真面目,則是難越雷池一步矣。



秦直道,也叫皇上路,聖人橋。一直到上個世紀七十年代中期,一位年輕的文物工作者田廣金在鄂爾多斯的驚人發現,才終於打破了人們探究秦直道進程中的瓶頸,使這一和長城堪稱「同胞兄妹」的中國古代道路工程上的奇迹得以重現天日。



這是一條世界上最早的高速公路,目前已知的距離長達736公里,整體上基本呈直線,全部以黃土鋪就,路面寬度寬的地方有60米之多,窄的地方也可以并行大車三四輛,沿途各種文物遺址比比皆是。這是一項古代的浩瀚工程,中國工程兔之美名並不是憑空得來,實在是種族天賦啊!



秦直道修築採用黃土夯築,非常結實。以至於幾千年來,秦直道上很多地方也不能生長草木。工程多依山勢塹山成路,劈峁為道,極其艱巨、宏偉。秦直道是中華民族的傑作之一,也是世界公路工程建設史上的奇迹,其規模宏偉浩大,歷史意義並不亞於萬里長城。



秦直道在當時是一條名副其實的古代軍用高速公路,可以快速的將北方戍邊所需大量戰略物資、兵源從都城咸陽運達北疆軍事要塞,為秦帝國最終戰勝匈奴提供了根本保障。秦國通過秦直道在三天之內就可以將大量的軍隊、軍用物資運抵北方前線,抗擊匈奴入侵。這是一個和秦長城相配套的軍事工程。對保持中華民族不受外敵入侵影響作用巨大。



秦直道是中國人在距今2200年前,用落後的生產工具,沿著山嶺和沙漠草原修築出的長達700餘公里、寬50米左右的車馬大道。而且僅用兩年半時間,就完成了選線、改線、施工、建築驛站、郵亭等任務,其速度之快,工程之艱巨,在中國乃至世界築路史上可謂奇迹!直道修成以後,除在軍事上收到威懾的效果以外,對於南北政令統一、經濟開發和文化交流,也起到極為有益的作用。



據《文物考古工作三十年》一書中的《統一多民族國家的歷史見證》一文稱,1973年至1974年對內蒙古奈曼旗沙巴營子古城進行清理髮掘時,發現刻有秦始皇統一度量衡的詔書銘文陶量器殘片,字體系秦隸。內蒙古赤峰市蜘蛛山遺址也出土有印著秦始皇統一度量衡詔書的陶量器、衡器,赤峰寺三眼井和敖漢旗老虎山出土有秦代鐵權,重量在30公斤以上,三眼井鐵權並有秦始皇詔書鑄文。證明秦統一度量衡、統一貨幣的政策,通過秦直道,也強力推行於秦長城沿邊的郡縣。



秦漢強力推行移民實邊政策,秦始皇三十三年(前214年)、三十六年(前211年)大規模向無定河以北移民。漢元朔二年(前127年),元狩四年(前119年)、五年(前118年),始元二年(前85年)亦先後四次在朔方實行軍屯、民屯。秦和西漢推行這些移民實邊措施,都是以咸陽、長安通往上郡的直道、馳道為依託。軍屯、民屯之後,使得本以「畜牧為天下饒」的長城內外地區,卻以「饒谷」、「多畜」並稱。即由原來的畜牧區,變成了半農半牧區。當時上郡人口達六十多萬,比發達的漢中郡還要多[132年]。隋唐時的撫寧縣,由於谷粟產量日增,「厥宜粟,米汁如脂」,因之,到宋以後改稱「米脂縣」。1952年以來,陝北的綏德、米脂、榆林等地,出土漢代畫像石五百餘塊,刻有「牛耕圖」、「穀物圖」、「放牧圖」、「拾糞圖」以及「雜技圖」、「擊劍圖」等等。這些內容與文化發達、經濟繁榮的南陽和山東等地出土的畫像石極為相似。聯繫到漢武帝元狩四年(前119年),關東貧民徙北地、西河、上郡數十萬人口的歷史記載,道路交通為移民創造了條件,內地人民移居朔北隨之帶去的先進生產工具、技術,以及意識形態和文化生活方面的東西,隨移民傳播,最後活躍於畫面,也就很自然了。



秦直道一直服務於中華民族,唐時抵禦突厥,秦直道就發揮了巨大的作用,《元和郡縣圖志》卷四記載,唐王朝對突厥的戰爭轉守為攻,再奪河南地,設置東、中、西三個受降城控制陰山防線,以直道聯繫北邊諸軍要鎮。
一直到了明代,秦直道仍舊是一條通途,清朝初年才漸趨湮塞。據乾隆《正寧縣誌》記載:「此路一往康莊,修整之則可通車轍。明時以其道直抵銀、夏,故商賈經行。今則塘汛廢弛,通衢化為榛莽。」



秦始皇雖然暴虐,然而他實實在在的為中華民族的統一,為中華文明的發展立下了大功,這是不容抹煞的。

由於年月過久,歲月侵蝕,再加上水土流失,現在秦直道的路基很多地方成了溝壑,然而也正是這些溝壑的存在,可以讓人們直觀的看到土層的構成差異,也可以窺見當時工程之浩大。



目前保存較好的秦直道位於鄂爾多斯境內,秦始皇為了防禦北方匈奴的騷擾,在那裡修築長城,這一段秦直道就擔負了極為重要的軍事增援任務。在秦朝修築的長城與道路,有很多都是在戰國各國的舊長城基礎上修築的,然而秦直道卻完全是從零起步。蒙恬率20萬大軍與幾十萬民夫,幾年時間修築得來。然而現在讓人佩服與稱奇的是,在當時的鄂爾多斯,秦人少有涉足其間,對地形地貌並不了解,秦人是如何精準的測量出這麼一條直道的,還是說當時剛問世不久的羅盤就在工程中發揮了重要作用?



這中間也許有趙武靈王的測量之功也說不定,文獻記載中有這樣一個情節,這樣一個情節,趙武靈王 二十六年 ,公元前300 年"攘地北至燕代,西至雲中、九原"后,便讓位給兒子(趙惠文王)開始實施"身胡服,將士大夫西北略胡地,而欲從雲中、九原直南襲秦"的戰略,這其中就應該包括對九原郡的設置、對這條"直南"道路的勘測、南渡黃河渡口的營建等等一系列活動。那麼,在這條由秦將蒙恬主持完成的當時世界上規模最宏大的高速公路的過程中,是否蘊含著趙國人的辛勤汗水呢?這當中也可能有當時歸化了的匈奴人的功勞。



總之秦直道是一條集中了中華人民智慧與汗水的傑作,是一個隨時可以經得起科學檢驗的歷史存在。這絕不是那種亞歷山大港般的海市蜃樓。









秦直道蘊涵著古代勞動人民的堅強意志和聰明智慧,是農耕文明和草原文明碰撞的見證、聯繫的紐帶,也是先人留給我們後代的具有獨特內涵的歷史文化遺產。



2014年9月6日我國媒體與戶外運動愛好者組織了「善行天下」八百公里秦直道徒步活動,就留下了大量的視頻照片。
秦直道是實實在在的歷史存在,像這樣的歷史遺址在中華大地上隨處都是,然而有些人就是視而不見,似乎恨不能把中華歷史抹去一大截他才能開心。這是一種站不起來的生物,也是一種只會跪舔西方的物種,這樣的生物,就由它去的吧。
秦直道現在是發現了,也得到了官方的認可。還有一個歷史迷團期待學者們去發現:秦時的木軌「鐵路」,也是秦直、馳道工程的一部分。

0

主題

968

帖子

3392

積分

七星貝殼精英

Rank: 4

積分
3392
沙發
西部華人 發表於 2018-8-13 11:47 | 只看該作者
當唐朝詩人驚呼蜀道難時,早於唐朝1000年的秦國已經修建了三條雙車道進蜀大道。更驚嘆的是現在發現秦朝建立通往各郡縣的馳道同時還在郡城間建有專屬運兵和糧草的夾道,這個夾道是四車道大路兩側建有一多高護牆,平時有巡邏隊巡查,戰時大軍和糧草隊可快速無干擾地直達郡城,夾道還可用作防禦工事。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8-29 17:05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