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回復: 0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英國《金融時報》:城市如何應對「全球技能大戰」?

[複製鏈接]

8181

主題

1萬

帖子

2萬

積分

貝殼光明大使

Rank: 6Rank: 6

積分
26631
跳轉到指定樓層
樓主
小康人家 發表於 2018-8-12 23:41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面對自動化給工作帶來的變化,城市該做出怎樣的改變?獲取技能之戰已經打響,勝出的城市將有機會重塑自己。

2018年8月10日 06:02 英國《金融時報》 安德魯•埃奇克利夫-約翰遜 紐約報道


工作一直在影響著城市的發展。全球大型的人口聚居地為企業提供了大量的人才、供應商和客戶;從紐約的曼哈頓到馬來西亞,商業大廈仍然是城市天際線的重要構成。但當工作發生變化時,我們的城市必須做出怎樣的改變呢?

「從根本上說,距離成本——運送貨物和人員的成本——是我們做很多事情的基礎。城市的出現就是為了解決這個問題,」諮詢機構貝恩公司(Bain & Company)宏觀趨勢部門的董事總經理凱倫•哈里斯(Karen Harris)說。然而,正如她和兩位同事奧斯汀•金姆森(Austin Kimson)、安德魯•施威德爾(Andrew Schwedel)在2016年撰寫的一份報告中所述,從機器人、3D列印到自動駕駛汽車,各種新技術正在降低人、商品和信息移動的成本,加速「空間經濟學的紀念碑」,即我們所稱的城市的變化。

哈里斯認為,從巴黎到舊金山,城市中心將總能吸引一群能夠負擔得起城市生活費用的「富人、單身人士和空巢老人」。然而,作為城市勞動力中流砥柱的中產階級如今有了其他選擇的事實,引發人們質疑城市是否能保持其作為工作中心的競爭優勢。

一些預測表明,事實上,大城市將不會缺乏勞動力。聯合國(UN)在最新的《世界城鎮化展望》(World Urbanization Prospects)中預測,全球城市人口比例——從1950年的30%上升至目前的55%——到2050年將達到69%。

「在每一次革命中,就業都會發生巨大的結構性變化,但我們的就業並沒有減少,」諮詢公司埃森哲數字服務(Accenture Digital)的首席執行官麥克•蘇特克利夫(Mike Sutcliff)說。

然而就連聯合國的總體預測也暗示了城市面臨的挑戰,從基礎設施和為不斷增加的未來勞動人口提供的社會服務,到讓移民在摩擦最小化的情況下融入社會等。越深入分析,越能清楚地看到變化會有多大。

在城鄉差距方面,最大的變化將不會發生在大型僱主最為熟悉的日本和德國等經濟體,而會發生在印度、中國和奈及利亞等快速發展的國家,在這些國家,大企業正在學習適應當地的情況。

考慮到這一前景,企業和城市的領導人都清楚,他們現有的就業人員,從收銀員到諮詢師,都將面臨變化給他們自身帶來的衝擊。美國對外關係委員會(US Council on Foreign Relations)的一份最新報告顯示,自動化和人工智慧的發展意味著,到2030年,多達三分之一的美國就業人員可能需要改行和獲取新技能。

如果不想出現數百萬人被淘汰、社會不平等狀況加劇的後果,地方政府需要制定明確的勞動力培訓政策,「為美國人創造更好的就業崗位和職業發展路徑,」該報告的作者在文章的結尾寫道。

喬希•洛維(Josh Lowe)表示,如果未來大多數工作需要中學以上教育程度,這是城市領導者現在就可以著手應對的一個挑戰。他為Apolitical撰寫未來工作方面的文章,Apolitical是一個在線平台,全球各地的政策制定者和公職人員在這裡分享他們的真知灼見。

「我們知道有一些事情城市領導人可以開始做,或者有一些領域他們可以開始考慮,以讓城市人口準備好應對未來的挑戰,」洛維表示。「首先是在技能和培訓方面,尤其是成人在職業生涯中期的技能。」

洛維指出,城市不僅正在為吸引像亞馬遜(Amazon)和蘋果(Apple)這樣的大型僱主展開競爭——這些企業的大型科技園區能為城市帶來聲望和稅收收入。他說,現在還出現了一種趨勢,努力吸引可以提供從醫療保健到管道工等「中等技能工作崗位」的企業。

達拉斯聯儲(Dallas Federal Reserve)等機構一直致力於在城市中推薦更好的「中等技能」培訓,以彌合技能差距,而埃馬紐埃爾•馬克龍(Emmanuel Macron)的勞工部長米麗埃爾•佩尼科(Muriel Pénicaud)正在改革法國每年投入320億歐元的職業培訓計劃,為每位員工提供5000歐元的職業課程培訓費用。

從慕尼黑到波士頓,Apolitical還追蹤城市政府支持的面向女性和少數族裔的再培訓項目。很多研究預測,自動化將給這些人群造成最嚴重的打擊。

雖然蘇特克利夫已經看到埃森哲的大型企業客戶在培訓方面進行了類似的投資,但零工經濟的發展可能要求城市——而非僱主——幫助勞動人口度過這個轉型期。

正如佩尼科所說,「一場全球範圍的獲取技能之戰已經打響」。贏得這場戰鬥的城市將有機會重塑自己,吸引哪怕是流動性很強的中產階級留下來。

「我們談論的那些可能會導致某些領域就業崗位消失的技術……將會為許多企業創造機會,「貝恩的哈里斯說。昔日的製造業中心湧現出了手工精釀啤酒廠,「這種文化復興有某種讓人愉悅的東西」,她補充道。

譯者/何黎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8-9 21:52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