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傷痛」是不可避免的,但「痛苦」卻是可以選擇的。我們在情感上對傷痛的反抗越強烈,由煩擾、自責和內疚所帶來的痛苦也就越強烈。很多時候,傷痛並不可怕,可怕的是我們對於傷痛的過度反應。
實際上,人們常常遭受到兩支箭的攻擊:
第一支箭是傷痛,
第二隻箭是對傷痛產生的抗拒。
比如,工作失敗了,這是傷痛,是第一支箭,這支箭給我們造成的傷害並不大,但是,如果我們對此耿耿於懷,這就是射向我們的第二支箭。
又比如,被女朋友甩掉了,這是傷痛,是第一支箭,但因為被甩掉而心生怨恨,甚至怨恨所有女性,認為女人沒有一個是好東西,則是射向我們的第二隻箭。
第一支箭本身並不可怕,可怕的是人們自己射向自己的第二支箭。我們在生活中感受到的大部分痛苦,都是第二支箭帶來的,也就是抗拒「傷痛」的結果。
如果著手「接納」這些傷痛,順其自然,傷痛就會減輕。因為傷痛在接納時變輕,在抗拒中變重。同時,我們會發現傷痛本身並不可怕,可怕的是由傷痛產生的怨恨。
有一道簡單的公式清晰地描述了我們對於傷痛的本能反應:
傷痛 × 抗拒 =痛苦
「傷痛」是由生活中那些「不幸」造成的,比如事故、疾病,或者某個我們深愛的人去世,有可能只是我們和周圍的人,比如愛人、孩子、父母、同事之間的衝突。
「抗拒」指的是為了擊退傷痛而做出的所有努力,比如讓身體繃緊,或者想方設法趕走傷痛。
「痛苦」是指我們在自己的傷痛之上增添的肉體或情感上的壓力,一層接著一層。在這道公式中,我們如何與「傷痛」相處決定了我們將承受多少「痛苦」。
如果我們對於傷痛的抗拒降低到零,我們承受的痛苦也就降到了最低。
傷痛 × 零 = 零
這是不是很難以置信?生活中的傷痛確實在那裡,但是我們不需要對它們做多餘的發揮,我們不需要到哪裡都將它們帶在身上。
有許多關於痛苦的例子,比如一連幾個小時,甚至幾天,都在後悔股市崩潰之前沒有將股票賣出;或者在重要事情來臨之前,總是擔心是否會生病。
當然,為了早做準備或者避免出現問題,適當的考慮是有必要的,但問題是,我們卻常常陷入對過去的悔恨或對未來的擔憂之中而不能自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