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回復: 0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這樣的愛,只會讓孩子處處碰壁

[複製鏈接]

220

主題

505

帖子

1430

積分

三星貝殼精英

Rank: 4

積分
1430
跳轉到指定樓層
樓主
duorou 發表於 2018-6-30 11:44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現在很多父母都承認自己過分地寵愛了子女,一方面尚未準備完妥,便匆匆忙忙當了父母;另一方面因為過分相信愛的教育,認為在精神方面要滿足子女愛的需求,在物質方面要儘力滿足子女的生理慾望。



豈不知,愛之不當,足以害之,最終變成了對子女不負責任的溺愛。



愛護女子是親子關係的基礎,但並不是全部。父母的愛不是用來寵壞孩子,而是用來糾正孩子的不良習慣。父母一定要喜歡子女,但是不需要期待子女同樣無時無刻喜歡父母。



有些父母害怕被人說自己不愛子女,處處小心,為了要表達出對子女的愛,甚至到了不敢管教子女的地步。這樣的父母是自私自利的,只顧自己的虛榮,卻不顧子女一生的幸福,是不是自私到相當可惡呢?



還有的父母怕失去子女的愛,什麼都不敢管、什麼都不敢教,甚至情願受子女的威脅、勒索。這種做法等於放手讓子女自生自滅,而且子女長大以後,也一定會抱怨父母不知道管教自己。



父母在親子教育中要堅持一個共同原則:善有善報、惡有惡報。一個人如果沒有善惡終有報的信念,還相信什麼呢?子女做對了事情,一定要給他獎勵;子女做錯了事情,絕對不能放過。



有些父母,子女做錯了事情不但不加以教導,還給他獎勵,這就是惡有善報。自己都把這個因果關係整個扭曲掉了,叫孩子怎麼樹立他的價值觀呢?錯誤絕對不能輕易放過,這是做父母共同的責任。任何事情剛開始就加以注意,還比較容易解決。等到問題很嚴重了,誰都無能為力。



受到父母縱容或溺愛的子女,在家裡想做什麼就做什麼,進入學校以後,從自由自在的生活轉向有規律的生活,首先遭遇的問題就是不容易和同學相處,對老師也很難尊敬。



同齡的孩子往往互不相讓,沒有誰願意給別人便宜,也沒有相互之間的幫助和袒護,因而不斷發生衝突。這種相互磨鍊的機會,正是培養孩子社會性的良好方式。但是,在家中一切以自我為中心的孩子,會在這個社會化的過程中出現很多的不適應。



此外,子女平常和父母相處,缺乏權威的感覺,對於頗有威嚴的老師,就會不知道如何面對。或者將老師當成父母一樣的玩伴,或者因被老師不斷地關注、糾正而產生畏懼心理,更不容親近老師並接受老師的教誨。



當子女發現學校不是家庭,老師不是夥伴,同學不會處處禮讓他的時候,就會討厭學校,不喜歡老師和同學,甚至於逃學或者厭學。



如果媽媽這時才發現子女有問題,一味強迫子女上學,孩子會覺得媽媽一向對自己百依百順,現在為什麼會突然像變了一個人一樣?於是,原來心中所認為的「好媽媽」,現在也變成了「壞媽媽」。



種種例子都告訴我們:父母縱容或溺愛子女,固然使子女在家裡逍遙自在,但是一旦離開家庭,就會寸步難行,處處碰壁,最後受苦受難的仍然是孩子。



有時候聽到很多母親哭哭啼啼說:「我都不打我的兒子的,老師憑什麼打他?」其實就是因為她不打自己的兒子,老師才替她打她的兒子。我們從來沒有主張一定要打孩子,父母把自己的子女教導好,還需要老師動手嗎?老師也不讓打,那最後只有警察來打了。



與其警察打,不如老師打,與其老師打,不如父母自己打,與其自己父母打,不如誰也不用打。我們把這個道理好好想一想,就知道限制是多麼的必要。子女需要親情、友情、愛情甚至同情,但是更需要的是父母的教導。自己的子女自己不教,那誰來教他?



父母不能由於溺愛放縱子女,因為社會不會容許任何人放縱自己。父母不能給子女完全的自由,因為社會上沒有完全的自由。



最好讓子女從小就明白:自由是建立在不自由的基礎上的,大家都遵守規定,看起來不自由,但是正是因為這種不自由,大家才能夠自由地生活。民主是大家做主,而不是自己就能夠做主。自由和民主,都應該求合理,不合理的自由和民主,不值得追求。



實際上,子女在父母的關懷和愛護下,逐漸把外界的限制轉變成對自己的限制,把客觀的約束轉變為對自己主觀的約束,最後才能成為有為有守、有道德、有原則、能伸能屈、自主自律的正常人。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7-28 12:41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