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回復: 0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別親手堵住孩子的嘴(原創)

[複製鏈接]

713

主題

805

帖子

2161

積分

五星貝殼精英

Rank: 4

積分
2161
跳轉到指定樓層
樓主
森林木1 發表於 2018-6-21 08:13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前幾天,有個媽媽在後台給我留言,言語間很是焦慮。她的女兒讀初中,從這學期開始,總因為一點小事就鬧著不去上學,由此落下了功課,又抱怨父母不關心她。好好說,不聽,嫌煩。稍微說重一點,就被頂撞回來,和父母的關係很擰巴。從這位媽媽的描述中,能感覺到女孩的矛盾心態:又排斥父母,又渴望得到關愛。想好好學習,又因為一些問題力不從心。這種擰巴的狀態讓她煩躁不已,無處發泄。我問這位媽媽,孩子最近是不是在學校遇到什麼問題。她說,她也懷疑,但什麼也問不出來。母女倆幾乎無法交流,說不了幾句話,女兒就不耐煩地把自己關到房間里,弄得這位媽媽百般揣測,察言觀色,卻無計可施。
父母和孩子的關係是怎麼走到這一步的呢?
該做的沒做——很多父母自己就沒有交流的意識。
他們不善於、也不好意思去表達自己的感受,更不知道怎樣去傾聽——內心深處,他們也不覺得這件事很重要。再往深里挖,可能在潛意識裡,這些父母們認為孩子是自己的一個附屬物。孩子出現問題,就像東西壞了要去修理一樣,把問題解決掉就行,不用談什麼感受不感受的。無論孩子有多小,他都是一個人,一個不同於你的、有自己想法和感受的人。你必須通過交流去了解他的所思所想。在孩子小的時候,如果沒有培養出和孩子交流的習慣,沒有形成一種坦誠、接納的交流氛圍,那麼,隨著孩子漸漸長大,他的心門也會向你慢慢關閉。你再也無法看到他的內心世界,無法知道他內心的衝突、糾結。
而對於孩子來說,當他遇到問題,本能地希望得到父母的幫助,卻因為沒有交流的習慣,而不知道怎樣去說,或者羞於去說,只能在內心的衝撞中掙扎自救。

不該做的做了——很多父母誤解了交流的意思,認為只有給出評判、建議,甚至指責,幫助孩子改進,才是有效的交流。這些父母,他們只看到了「事」,沒有看到事情背後的孩子,沒有看到孩子內心的感受。
那麼,該怎樣保持和孩子的交流暢通呢? 學會真正的傾聽,關注孩子的感受,而不僅僅關注事情。
開心、委屈、憤怒、擔心、害怕、悲傷、惴惴不安……這些都是孩子常有的感受。
當孩子向你訴說事情時,你能看到事情背後他的感受嗎?試著放下先入為主的建議、指責、評判,學會換位思考,去感受孩子現在最需要的是什麼。所有的表達,是為了獲得對方的理解和接納。問問自己做到理解和接納了嗎?
說出自己的感受,也鼓勵孩子說出他的感受。真正有效的交流,是情感的交流。學會覺察自己的感受,才能看到孩子的感受。很多媽媽說,平時還好,當自己身心俱疲時,很難控制自己的脾氣,一點小事就會沖孩子大吼大叫。那麼,就試著告訴孩子:「媽媽現在很累,有點控制不住自己的情緒,擔心又會沖你發火。給媽媽一點時間,休息一下,媽媽的能量恢復了,就不容易發火了。」在孩子眼中,一個平和表達自己的媽媽,和一個動不動就大吼大叫的媽媽,教給他的東西是不一樣的。
只希望,當孩子長大成人,你們還能夠坦誠地交換對生活的看法,得到情感的慰藉。對孩子來說,這是一種長久的陪伴,對父母來說,又何嘗不是呢?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8-5 03:54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