捉迷藏、老鷹抓小雞 、打彈子、跳花繩、跳房子,還有像卜卦一樣有魔力的「東南西北」,每每說起童年,這些就地取材、質樸純真的遊戲就會瞬間把你拉回到那個陽光、歡笑、奔跑的午後。可如今的孩子卻早早地被電視、手機、平板電腦、筆記本包圍,似乎只有手掌之上才是一切的所在。雖然我們無法拒絕也必須擁抱科技對生活的改變,但假如能給孩子一小時、一天或者更久的「不插電」時光,或許可以讓孩子日後回憶起來不僅僅只有一個「被電子產品吃掉的童年」。 究竟是誰忘了怎麼玩?當我們沉溺在童年回憶里不可自拔、吐槽著孩子沒有手機就不會玩的時候,有沒有想過是誰把電子產品和生活牢牢地捆綁在一起?其實,早就忘了沒有手機怎麼玩的恰恰是我們這些成年人。 歷史上再也找不到哪個階段像我們現在所處的這般日新月異,每個人都被科技的浪潮裹挾著前進。「不插電的童年」成為越來越不可觸及的遠方,只能遙望,只能回憶,只能致敬,卻不可複製,究竟是什麼阻礙了我們? 當我回憶起童年讓自己快樂的事情時,首先想到的是和鄰居孩子在小區院里瘋跑,或者和小夥伴們跳皮筋直到日暮。作為一個學心理學的媽媽,我十分清楚戶外、運動、自主遊戲對孩子發展的重要作用,但在養育兩個兒子的過程中,發現做到這些並不容易,歸結了一下原因有以下幾點: 原因1: 居住方式改變,孩子間的互動少了我小時候住在單位家屬院,鄰居都是一個單位的,彼此十分熟悉,串門、留飯、留宿都是常事。院子很寬敞,有很多荒蕪的角落,都是孩子們的天堂。反觀現在孩子的居住環境,陌生的鄰居可能來自五湖四海,一道道防盜門雖保證了安全,但也阻隔了交往。以我的大兒子為例,如果也想和小夥伴玩,需要提前和對方家長預約,找大家都方便的時間、大家都認可的地點。找朋友玩現在成了一件稍顯慎重的稀罕事件。現代生活方式和居住環境的改變使得孩子們的可接近性小了很多,而電子產品的普及卻使得電視、電腦和平板就在孩子們身邊,隨時都可以獲得。 原因2: 家長忙碌,沒有很多時間陪孩子對於已上小學的大兒子來說,我們規定了電子產品的使用時間和時長。一次我聽到他和朋友這樣炫耀:「我爸爸忙的時候會和我說:『去吧,再玩20 分鐘!』」開車怕孩子吵的時候、出門怕孩子吵的時候、有事情需要處理的時候,我也曾選擇用iPad 堵住他們的嘴。我也希望自己能有更多時間全身心地陪伴孩子、帶孩子去進行有益於他們身心健康的活動。但事實上,我可以用來做這些的時間遠小於我期待的。作為家庭支柱的我們不僅僅只需要陪伴孩子,還需要工作、學習、做家務、社交、照顧老人。當整個家庭系統的各種需要擺在面前的時候,我們並不總是會把孩子的需要放在第一位。 原因3: 年輕父母不知道怎麼和孩子玩現代化的教育和生活壓抑了一些人類本能,例如直覺感受孩子、與孩子聯結。對於出生於80 年代的我們來說,可能大多數人從小接受的教育是要會學習、會工作,但沒人要求我們會生活。受教育程度越高,可能反而更加不知道怎麼和孩子好好交流了。回憶自己初為人母的時候,茫然無措感經常出現。看到孩子姥姥都能這麼自然地和孩子說話、逗樂,心中充滿了對她的崇拜!這時候,電子產品成了大救星,孩子玩電子產品的時候會特別開心,甚至也能學到一些知識。儘管知道電子產品的種種弊端,但仍不能抗拒電子產品帶給我們的成就感——那種「我們也可以不費勁地讓孩子開心起來」的感覺。當我們不懂得如何與孩子聯結的時候,電子產品成了我們之前的「橋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