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回復: 0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急火爆炒三分鐘,文火慢煎十萬年,恐龍死的那些年太慘了

[複製鏈接]

7492

主題

1萬

帖子

2萬

積分

貝殼光明大使

Rank: 6Rank: 6

積分
23113
跳轉到指定樓層
樓主
大千世界 發表於 2018-6-3 11:37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2018-06-02 20:11

  約6600萬年前的白堊紀,一顆巨大的小行星撞擊上地球,在今天墨西哥的希克蘇魯伯留下了一個直徑達200千米的隕石坑。它不但在短時間內讓當時稱霸全球的恐龍滅絕,還導致地球的氣候開始了像坐過山車一樣的變化。

  

  那顆小行星的撞擊地點,位於今天的墨西哥東部。圖片來源:Google Maps/UT Jackson School of Geosciences

  小行星的衝擊引發了海嘯和野火,接著,持續數十年的冰冷硫雲籠罩了大地,溫度驟降,消滅了地球上的大部分生命。不僅如此,新的數據告訴我們,隨著這些硫雲的消散,撞擊時湧入大氣的數十億噸二氧化碳造成了持續約10萬年的全球變暖。在5月24日《科學》的一篇在線報道中,科學家通過分析魚類的化石碎片,發現當時溫室氣體的湧入使海洋溫度平均上升了5℃。

  

  希克蘇魯伯隕石坑。圖片來源:Gaia.com

  

  魚類化石藏著秘密

  撞擊后的氣候變暖並不奇怪,但找到氣候變暖的證據可不容易。要估算地球的歷史溫度,一種常用的方法是測量無脊椎動物死後留下的碳酸鹽殼中不同形式氧同位素的比例。在不同的溫度下,動物會以不同的速率將不同形式的氧結合到殼體、牙齒和骨骼中。但是對於這麼久以前的事件來說,碳酸鹽化石無法很好地保存下來,也無法成為可靠的溫度計。

  美國密蘇里大學的肯·麥克勞德(Ken MacLeod)及其同事分析了魚骨、牙齒及鱗屑中相同的氧同位素比例,這是測量歷史溫度的另一種方法。該團隊在今天突尼西亞卡夫市的部分岩層中收集了沉積物的樣本,其中記錄了撞擊前和撞擊后岩層產生的變化。研究人員在實驗室中用顯微鏡觀察了數小時,清理出了玻璃狀的魚類牙齒和礦化的鱗片,並測量其中的氧含量。

  

  研究樣本包括魚骨(左上)、牙齒(右上)、魚鱗(右下)和碎屑(左下)。圖片來源:K. MACLEOD AND PAGE QUINTON

  

  撞擊引起氣候變化

  研究人員發現,相比撞擊前,撞擊后的化石碎片中較重氧同位素與較輕氧同位素的比例下降了約1%,這意味著撞擊后海水的溫度上升了約5℃。而對不同岩層採集的魚化石進行的分析證明,這樣的高溫持續了大約10萬年,地球才重新冷卻下來。雖然魚化石只反映了海洋溫度的變化,但麥克勞德說,大氣溫度應該也會有同樣的升溫。

  

  藝術家設想的撞擊發生后不久的隕石坑面貌。圖片來源:Detlev van Ravenswaay / Science Source

  美國康涅狄格大學氣候科學家克萊·塔博爾(Clay Tabor)表示,結論十分有力,但最好有其他地區的相似證據,才能充分證明這種氣候變化是一種全球現象,而不是一個地區性的現象。

  麥克勞德同意他的說法,研究還遠未結束。目前尚不清楚氣候是從撞擊后多久開始變暖的。他和同事將分析其他地區的魚類化石,以揭示氣溫在更小範圍內的變化。

  作者:Laurel Hamers

  編譯:Tisney

  編輯:Steed

一直被朋友稱為小博士。其實就是書讀得多一些而已。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10-3 14:41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