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回復: 0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清華副校長薛其坤對話中學生:從考研三次到腰纏萬貫的科學家

[複製鏈接]

7492

主題

1萬

帖子

2萬

積分

貝殼光明大使

Rank: 6Rank: 6

積分
23113
跳轉到指定樓層
樓主
大千世界 發表於 2018-5-27 03:04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2018-05-26 18:19:43 來源: 澎湃新聞(上海)

  

  清華大學副校長薛其坤在未來論壇深圳峰會上對話中學生

  澎湃新聞記者 虞涵棋 發自深圳

  「德國總理默克爾是位物理學家,美國總統不是科學家,你看他的所作所為。」5月26日,54歲的清華大學副校長薛其坤在未來論壇深圳峰會上對話中學生,以這個例子巧妙地回答關於「科學是否能反映真善美,改變人性」的提問。

  薛其坤認為,科學發展首先要尊重客觀規律,大部分科學家在研究科學過程中,會對自然和人有正確的認識。「特朗普偏金融一點,硬一點;科學家更人性一點,更善良一點。」

  2016年,薛其坤憑藉發現量子反常霍爾效應獲頒首屆未來科學大獎物質科學獎。這是中國大陸首個由科學家和企業家群體共通發起的民間科學獎項,重在獎勵為大中華區科學發展做出突出貢獻的科學家,單項獎金高達100萬美元。

  薛其坤由此在現場調侃道:「我也是腰纏萬貫的科學家了。」這先是引發了一陣笑聲,接著自香港、澳門、深圳三地的200多名中學生不禁為這直率的言論而長久地鼓掌。

  薛其坤在兩個重要領域中均做出了突破性貢獻,一是量子反常霍爾效應,二是高溫超導。「這兩個領域時物理學中從業人員最多的,最熱的話題,在物理學趕時髦必須趕這兩個。」薛其坤曾介紹道。

  這兩項「時髦」的研究,目標是相同的:破解歐姆定律的「魔咒」。在歐姆定律的經典敘事下,導線通過的電流應該與導線的電阻成反比。但電阻的存在又會導致導線和電子器件的發熱,而且這個熱量等於通過導線的電流的平方,乘上電阻和通電時間。人類生活中大量的能源就在這個發熱過程中被浪費了。

  2012年12月,薛其坤團隊經過近4年的研究,首次利用分子束外延方法生長出鉻(Cr)摻雜(Bi,Sb)2Te3拓撲絕緣體的薄膜,並用該薄膜製備場效應器件,在極低溫和零磁場條件下觀察到霍爾電阻達到了量子化的數值,標誌著實驗上首次實現量子反常霍爾效應。這為人類發展新一代低能耗電子學器件帶來了曙光,被楊振寧評價為「諾貝爾獎級別的發現」。

  考研三次,讀研七年

  這次,薛其坤借「腰纏萬貫」這個話題發揮,用自己和現場主持人、好耶集團董事長陳恂的經歷鼓勵中學生們:「當你們選擇理想的時候,希望把科學放在重要的位置。」

  「陳總上的是北京大學物理學系,他曾代表中國參加國際物理奧林匹克競賽獲得銀獎。我想他那時候追求的理想是科學,打好了深厚的基礎。他從北大畢業後到了美國斯坦福大學讀物理學博士,天天在實驗室觀察原子,培養出的敏銳眼光使他變成腰纏萬貫的企業家。」

  不過,在成為「腰纏萬貫的科學家」之前,薛其坤卻堪稱中國教育界一個不成功的典型案例。

  從山東大學本科畢業后,薛其坤的科學家之路異常坎坷。他考研考了三次才成功,「一戰」高等數學只得了39分,「二戰」大學物理只得了39分。「三戰」雖告捷,研究生又讀了7年才畢業:「這在中國是非常不成功的例子,我就是這樣的例子,但我堅持下來了。」

  薛其坤分享了他補齊一個重要短板——語言短板的經歷。見過薛其坤的人,恐怕都難以忘記他濃重的山東沂蒙口音。薛其坤本人也並不介意自我調侃:「我剛到北京的時候,連普通話都說不標準,又怎麼說流利的英語呢?」

  讀研7年後,薛其坤的導師獎勵他去美國做報告的機會。為了克服語言問題,他將這個20分鐘的報告練習80多遍,對時間的把握到了出神入化的程度,基本上能精確到提前5秒鐘結束。

  薛其坤再次鼓勵在場的學生:「希望你們用我練80多遍英語的經驗不斷補齊自己的短板,一定會把自己的工作做好。如果你想成為一位科學家,雖然基礎不像陳總那麼好,通過努力還是可以拿到100萬美金的大獎,成為一名腰纏萬貫的科學家。」

  科研的生活簡單有序

  勤能補拙貫穿著薛其坤的學術生涯,直到現在,他還在清華校園裡享有「711教授」的雅號:每天早上7點進實驗室,晚上11點才出來。

  他將這樣的生活概括為「簡單有序」。當一名來自香港的中學生提問「科研到底是什麼」,薛其坤如此描述道:「很好的問題,我用一句話來講,如果進入科學領域,生活會非常美好,很多時候會忘掉時間、忘掉煩惱。

  自然界是科學的世界,很簡單。不像和人打交道,有的時候非常困難,不是你能控制的。科學相對來講簡單一點,只要你去努力探索,它就會把最美麗的展示給你,生活簡單有序。」

  作為一名物理學家,薛其坤經常這樣感性地試圖用文學化的語言描述自己的觀點。他曾在未來科學大獎物質科學獎的頒獎典禮上把自己比喻為一艘始發沂蒙山區的小船,「父母給了小船生命;小船有毛病了,導師幫忙修修,方向不對了,導師給指導指導;我的學生賦予了小船更青春的生命……」

  這或許與他看重人文素養有關。他認為,人文素養不僅能使寫出來的科學論文比較優美,獲得別人的認可,更重要的是一種心靈上的指引。比如科學上碰到困難的時候,以史為鑒可以提供思路。

  「有些科學上的靈感,可能是剎那間的,不是那麼直接,中國有句話:只可意會不可言傳。科學上產生靈感是極其重要的。」他說道。

  不要過早去想創業

  正因如此,對於中學教育,薛其坤強調基礎。一位來自深圳的中學生想在大學學習計算機相關專業,向他提問有關創業的建議。薛其坤的建議是不要過早去想創業。

  他認為,中學階段主要還是要打基礎,不僅是打牢專業基礎知識,更多的是培養好的個人價值觀,對人要善,對社會要有正義感。不要過於早地想到創業,而要等到對社會了解更加成熟,與人打交道的能力完善的時候。

  薛其坤也對中學生關注的學科競賽問題進行了回應。雖然物理競賽不一定走向物理學家,但他肯定競賽是訓練邏輯思維、訓練技術非常好的機會,不應看成太功利的事情。

一直被朋友稱為小博士。其實就是書讀得多一些而已。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7-21 11:15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