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回復: 0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人生沒有白走的路,每一步都算數

[複製鏈接]

398

主題

687

帖子

1872

積分

四星貝殼精英

Rank: 4

積分
1872
跳轉到指定樓層
樓主
芸熙 發表於 2018-5-23 11:11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徐霞客,歷代史學家公認的「千古奇人」。
他是「驢友」的祖師爺,一介平民,卻窮其一生,用足跡丈量了大半個中國,終成千古「游聖」。
他不避風霜雨雪,不懼豺狼虎豹,三次遇盜,數次絕糧,幾次險些喪命......困難重重,卻從未阻擋他前進的腳步。
連毛澤東也不禁感嘆:「我很想學徐霞客。」
他煌煌六十多萬字的《徐霞客遊記》被稱為「世間真文字,大文字,奇文字,千古奇書」   。

徐霞客遊記
這一切,都源於徐霞客幼年時就有的冒險精神:州有九,涉其八;岳有五,登其四。
天下九州,要跋涉八州;山有五嶽,要攀登四岳。
人人都曾立下誓願,有些人遇到艱難險阻放棄了,而只有寥寥數人矢志不渝,知險而不退。
人生總需要一點冒險精神,否則就寡淡無味。

徐霞客
01
明朝萬曆十四年(公元1587年), 徐弘祖出生於江蘇江陰詩書世家,更為人所知的,是他的別號:霞客。
徐弘祖自小天資聰穎,博覽家中萬卷藏書,過目而不忘,被人稱為「博雅君子」。
讀到《晉書·陶淵明》時,他笑著說:「還是山上的松風好聽呢,如果對著青天攀登白日,那有什麼遠的呢?」
他立下誓言:大丈夫應當走遍天下,朝臨煙霞而暮棲蒼梧,怎能限於一地終老此生?
他卻對枯燥的八股文提不起興趣,說「無聊甚」。
十五歲勉強參加童子試,名落孫山。
父親徐有勉生性蕭散傲視權貴,不願做官,更不願與達官貴人打交道。
當時兩個聲名顯赫的高官多次慕名拜訪,徐有勉一聽說他們要來就躲進竹林小道,駕一葉扁舟入太湖,飄然遁去。
徐弘祖名落孫山,父親卻樂呵呵地說:「兒啊,你的眉宇之間有煙霞之氣,你不是立志周遊天下嗎?去吧,我不要你做廟堂的腐臣,不要你弘祖,你是......」
這時,名儒陳眉公說:「我看,他是煙霞之客,就叫他霞客吧。」
從此,他便以「霞客」為號。
古時候讀書人大多走兩條安穩的路,要麼寒窗苦讀走經濟仕途之道,要麼詩酒田園終老一生。
而徐霞客走了第三條險峻的路:去遠方探險,去發現世界的另一面,也去發現另一個自己。

02
十九歲那年,父親徐有勉去世。
守孝期滿,徐霞客很想出外遊行,卻不忍心丟下老母在家。
正猶豫不決,母親對他說:「男子漢大丈夫,理應志在四方,怎能因為我而羈留家中,像籬笆里的小雞,套在車轅上的小馬,無所作為呢?」
徐霞客聽了非常激動,決心出遊。
臨行前,母親將親手縫製的遠遊冠交給他,為他壯行。
他與母親約定:春草初萌時出遊,秋葉染霜時歸來。
這一路,他飽覽了人間勝跡,也經歷了生平未曾遭遇的險境。
徐霞客來到幽微清秀的雁盪山,他想找尋古書里記載的雁盪山巔的雁湖。

雁盪山
當地嚮導望山生畏,一指:「越過前面三座山峰就是雁湖。」便逃之夭夭了。
徐霞客按照指向,披荊斬棘越過第一座高峰。
爬到第二座高峰,山勢險峻,有如懸於半空之中。
越往上爬,山勢越陡峭,僅能勉強站住腳跟,腳下是千丈深淵。
眼看無路可走,徐霞客便將布帶系在一塊岩石上,抓著布帶懸空而下。
突然,布帶被岩石勒斷,幸好徐霞客機敏,抓住一塊突出的岩石,否則掉下深淵,粉身碎骨。

1984年 胡定元 《徐霞客探幽圖》
回到住所,徐霞客的心依然怦怦直跳,不禁感嘆:「欲窮雁盪之勝,非飛仙不能。」
旅途再艱難,徐霞客也要燃起篝火或松脂,在搖曳的火光中寫下旅途的見聞,日復一日年復一年。
徐霞客每次歸來,都帶給母親遠方的琪花、瑤草、碧藕、雪桃,並講述旅途的所見所聞,講到驚險處,聽的人無不咋舌,母親卻笑著說:「你有這樣的經歷見聞,不愧為男子漢大丈夫。」
徐霞客40歲時,母親去世。
從此他的生命沒了來處,只剩遠方。

吳一峰《徐霞客詞意圖》
03
《尚書》,相傳由大禹所作,孔子編纂,自古被奉為不容質疑的經典。
《尚書·禹貢》中記載長江發源於岷山,岷江為長江正源。
徐霞客不以為然,決心親自考察長江源頭。
51歲時,徐霞客帶著一位名叫顧行的老僕,出發了。
行至茶陵,有一個麻葉洞,當地人視為禁地,無人敢入。
有人說裡面有神龍,有人說裡面有妖怪,沒有高強的法術,萬萬不可入內。

麻葉洞(位於湖南茶陵平水鄉水源村境內,麻葉洞在雲陽山下,與秦人古洞相通是姊妹洞。)
徐霞客聽了心頭痒痒,誓要一探洞中究竟是鬼是神,出高價請了一個嚮導,正要進去時,嚮導聽說徐霞客是讀書人不是法師,嚇得轉身就跑。
徐霞客無奈,只得與顧行舉著火把進去了。
村民們聽說有人要入「禁地」,紛紛跑來看熱鬧。
洞內狹窄,須匍匐爬行,皮膚被刮擦得生疼。
山洞彎彎曲曲,有一處縫隙,爬上去,豁然開朗。
頂上有石,如倒垂的蓮花,光瑩欲滴。
四周的石頭微紅,如燦爛的桃花。
進入其中,彷彿脫胎轉世換了一個世界。
出洞時,見村民們一臉緊張地拿著鐵鍬鎬頭守在洞外,以防妖怪出現。
徐霞客忍俊不禁,告訴他們洞內詳情,村民們都對徐霞客的驚人之舉敬佩不已。
為什麼要涉險地?
因為只有這樣,才能看到別人看不到的風景,才會處處發現驚喜,不至於空虛無聊充斥一生。

金沙江(《尚書·禹貢》記載長江發源於岷山,徐霞客糾正長江導流金沙江。)
04
有一個和尚,法號靜聞,要與徐霞客同行。
靜聞極為虔誠,曾用自己的鮮血寫就一本《華嚴經》。
他十分崇敬迦葉菩薩,畢生之願,就是將血經奉於大理雞足山迦葉菩薩道場。
徐霞客感其虔誠,答應帶靜聞一同上路。
行至湘江,夜半三更,岸邊突然傳來啼哭聲,眾人不願過問,靜聞於心不忍,登岸詢問啼哭之人。
誰知靜聞回船不久,一夥強盜衝進船里燒殺搶掠。
顧行身中四刀,靜聞惦記著他寫的血經,強盜放火燒船他又顧著救火,被強盜捅了兩刀。
徐霞客也險些喪命,錢財盡失。
眾人紛紛勸徐霞客返鄉,徐霞客堅定地說:「我帶著一把鐵鍬來,什麼地方不可以埋葬我的屍骨?」西行溯源之意已決,絕不回頭。

湘江(長江流域洞庭湖水系。是湖南省最大河流。)
半年後,傷痛交加的靜聞在南寧去世,留下遺言「若死,可以骨往」,希望埋骨雞足山。
徐霞客失去同伴摯友,悲痛異常,作《哭靜聞禪侶》六首,「西望有山生死共,東瞻無侶去來難」,感人至深。
為完成好友遺願,不顧自身足疾嚴重,背著靜聞的血經和遺骨,與顧行繼續向西。
從廣西經貴州,進入雲南。
攀岷山,過瀾滄江,一年後,徐霞客終於走到了雞足山。

瀾滄江(瀾滄江是湄公河上游在中國境內河段的名稱,藏語拉楚,意思為「獐子河」。)
此時他的足疾加重幾乎無法行走,因不願辜負靜聞所託,邁著沉痛的腳步,將血經供於悉檀寺,親手把靜聞的遺骨葬在雞足山,含淚說:「別君已許攜君骨,夜夜空山泣杜鵑。」
我欽佩徐霞客較真的勁兒。
因為較真,儘管數次出生入死,也要完成兒時立下的誓願;
因為較真,年過半百依然出發考察長江源頭;
因為較真,幾千里負骨,只為完成他人遺願。

雞足山(雄踞於雲貴高原滇西北賓川縣境內西北隅,東南亞著名佛教聖地,中國漢傳藏傳佛教交匯地和世界佛教禪宗發源地。)
05
拖著病體,穿越流沙之地,徐霞客終於見到了夢寐中的金沙江。
望著滾滾而逝的金沙江水,他心中的疑團有了答案。
徐霞客在《溯江紀源》中明確地寫道:
「故推江源者,必當以金沙為首。」
否定了《尚書·禹貢》的說法,第一次提出金沙江是長江正源。
這份底氣,來自徐霞客一步一個腳印走出來的自信。
然而,徐霞客「久涉瘴地,頭面四肢俱發疹塊」,顧行見他病情日益嚴重,返鄉艱難,竟捲款而逃。
三年相依為命的老僕也離他而去,徐霞客傷心地寫道:
「離鄉三載,一主一仆,形影相依,
一旦棄余於萬里之外,何其忍也?」

徐霞客 手作本
後來,與徐霞客有著深厚情誼的麗江土司木增派出八個大漢,歷時五個月,行程四千里,將徐霞客抬回江陰老家。
崇禎十四年(公元1641年)正月,徐霞客在家中與世長辭。
臨終時,他說:「漢代的張騫,唐代的玄奘,元代的耶律楚材,都是接受皇帝的命令前往四方。我只是一介布衣,拿著竹杖,穿著草鞋,憑一己之力遊歷天下。雖死,無憾。」
在徐霞客短短56年的生命里,大半生都在路上,無論前路如何,他都勇敢去闖、去冒險,而中途遇見的那些人、那些事,也成就了他波瀾壯闊的一生,也有了名垂千古的《徐霞客遊記》。
這一生,我們都走在路上。
當下的每一步,都將是最好的選擇。
快樂也好,悲傷也好,努力的腳印相連,才一步步成就了此時此刻的你我。
人生沒有白走的路,每一步都算數。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8-29 08:08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