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回復: 0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一硯一世界(原創)

[複製鏈接]

713

主題

805

帖子

2161

積分

五星貝殼精英

Rank: 4

積分
2161
跳轉到指定樓層
樓主
森林木1 發表於 2018-5-19 18:15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文房用具是古人留給我們心靈的禮物,它們一代代傳遞,照亮了現代人的精神世界,使得千年的文化有了溫度。
   在很多博物館里收藏了不少文房用具,它們或古樸淡雅,或精美實用,筆者願通過硯台和水盂,讓大家體會到古人「一人一世界」的灑脫慢生活。
天寒暖硯墨生香
   最初的硯台是由原始社會的研磨器演變而來的,那時的硯台形態原始,基本是用一塊小研石在一面磨平的石器上壓墨丸研磨成墨汁。從漢代開始,隨著人工制墨的發明,硯台開始普及使用,造型也有了變化,硯上出現了雕刻,有石蓋,下帶足,但還是以實用為主。到六朝,硯台材質以陶、瓷為主,帶足。唐朝之後,硯台的造型更加的多樣化,明清時期,硯台從材質到造型都已兼具實用和藝術欣賞的功能了。
鼓形水暖硯,它雖看似樸實無華,卻有極高的實用性。它像一面扁圓形的小鼓,腹空,正面一側有一新月形漏孔,冬季可從這個孔倒入熱水,使墨水不會結冰,硯及漏孔邊沿均有一突沿,周飾黑油,並有上下兩排泡釘釘痕,面底無瓷釉,古樸別緻,美觀精巧。
   很多人都會驚嘆於古人的構思巧妙,但其實它帶給我們更多的是古代文人的情懷和品格。可以想象,當時的文人在飄雪的隆冬,溫一杯清茗,取一瓢熱水置於暖硯內,手執墨條,攏袖懸腕,平心靜氣地在鼓形水暖硯上慢慢研出一抹墨色,不問世間紛擾。磨墨一直是有講究的,必須輕而慢地磨墨於硯台之上,用力過輕,速度太緩,浪費時間且墨浮;用力過重,速度過急,則墨粗而生沫,色亦無光。這一整套的工序都體現著濃濃的文人情懷,溫文爾雅,條理有序,不卑不亢、不驕不躁、不慌不急地進行著自己與藝術的交融,看似平淡的生活,其實蘊含著文人強大的內心世界,那日復一日地堅持,年復一年地執著,全都映射到了這硯台上,真可謂是「一人一世界」的灑脫慢生活。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8-11 17:29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