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韓國總統文在寅和朝鮮最高領導人金正恩27日在板門店和平之家舉行會談。中興大學國際政治研究所特別加開課程,直播朝韓會談。(中評社 林谷隆攝)

台灣中興大學國際政治研究所教授暨當代中國研究中心主任蔡東傑。(中評社 林谷隆攝)
中評社台中4月28日電(記者 林谷隆)台灣中興大學國際政治研究所教授暨當代中國研究中心主任蔡東傑接受中評社訪問表示,朝鮮半島利用契機「走出來」,讓美國無法繼續操作「半島牌」。目前兩岸關係不穩定,美國可能改打「台灣牌」或「兩岸牌」,作為繼續以安全議題介入亞太地區的可替代的方案,台灣更需要小心應對。因為朝鮮半島緊張情勢,當初也是美國刻意做出來的。
蔡東傑,政治大學政治研究所博士,現任中興大學國際政治研究所教授暨當代中國研究中心主任,並擔任中華當代兩岸學術交流協會理事長、上海復旦大學台灣研究中心兼職教授、廈門大學兩岸關係和平發展協同創新中心專家委員等職。
蔡東傑對中評社表示,對朝韓而言,他們都不希望用衝突解決問題,雖然朝鮮半島在金正恩掌權后,一直處於衝突的情況,但是這個衝突的局面,並不是朝韓所選擇,反而是美國操作半島安全政策,作為美國重返亞洲的正當性基礎,希望一些不穩定的基礎。
蔡東傑提到,過去朝鮮半島並不是沒有和平的契機,但是在大環境因素之下,當美國對朝鮮施壓,朝鮮沒有別的籌碼,只有用武嚇來做回應,這又被美國拿來作為擴大美韓軍演的更大籌碼,變成惡性循環。
蔡東傑強調,這樣的惡性循環,基本上是在美國亞太戰略的指導下,很難避免得過程。所以現在朝韓雙方是利用美國政權輪替,進行戰略調整的契機,朝韓利用這個契機,做了對雙方、對朝鮮半島都有利的事情,這是理性的選擇。
蔡東傑告訴中評社,特朗普執政后的策略安排,繼續操作安全議題,並不是最優先,把重點轉移到經貿議題,焦點就瞄準了中國大陸。
蔡東傑認為,對於特朗普而言,在亞太戰略中,希望逐漸用經貿議題取代安全議題,但有兩個因素會幹預到這個選項。第一是如果沒有完全改變重返亞洲,釐清新戰略,勢必在亞太戰略會有持續性。
蔡東傑分析,其次是美國新保守主義抬頭,特別是特朗普換上一批鷹派的官員,他們也會影響特朗普的政策。或許特朗普個人的主觀意識,是想要由經貿議題取代安全議題,可是在整個安全戰略沒有改變之前,在亞太地區操作安全議題還是一個選項。
蔡東傑告訴中評社,兩岸議題發展,雖然目前的緊張關係,不一樣是美國操作的結果,但是緊張的情勢,的確提供美國利用的可能性,這個對於局勢而言確實是個危險,因為半島緊張情勢當初也是美國刻意做出來的議題。
朝韓高峰會取得重大成果,韓國總統文在寅與朝鮮領導人金正恩27日下午簽署「板門店宣言」,商定停止一切敵對行為,共同爭取在年內宣布結束戰爭狀態。
蔡東傑表示,目前韓國僅擁有平時指揮權,戰時指揮權在美國,雖然文在寅設定在2020年前拿回戰時指揮權,但韓國與美國針對戰時指揮權的移交時間點尚無共識。因此,朝鮮的終戰宣言,事實上缺乏足夠的法律依據,僅能簽署具宣誓性的意向書。
而朝鮮半島非核化議題。蔡東傑認為,朝鮮最主要談判的對象為美國,此次會議可視為是五月份「川金會」前的暖身。半島議題,除朝鮮本身的挑釁之外,美國利用安全議題,提升美涉入亞太事務之正當性,國際關注特朗普上任后亞洲政策的轉變,而朝鮮半島的和平出現曙光也提供美國改變戰略本質的機會,有助於美國將從過去消耗性的安全戰轉變成經貿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