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回復: 2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溫故2016 | 2016年中國半導體產業十大人物:數「豐功偉績」還看今朝!

[複製鏈接]

1萬

主題

2萬

帖子

3萬

積分

貝殼精神領袖

Rank: 6Rank: 6

積分
35927
跳轉到指定樓層
樓主
華盛頓人 發表於 2018-4-27 09:05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本帖最後由 華盛頓人 於 2018-4-27 09:21 編輯

  2016-12-28 15:41:12 來源:EEFOCUS

  標籤:

  丁文武   趙偉國   鄧中翰   任正非   李力游   尹志堯   胡偉武

  中國半導體產業的高速發展離不開帶動其向前發展的領袖人物,是他們憑藉個人技術和經驗積累,開發新產品,布局新應用,從而打破中國半導體「缺芯」的局面,讓中國芯從0到1實現突破。今天與非網就帶大家盤點一下2016年的半導體產業人物,看看他們在本行業做出的「豐功偉績」。

  說到中國芯,自主可控一直是最大的痛點,為了實現突破,2014年國家頒布了集成電路產業發展綱要,它的頒布體現了中國政府發展集成電路產業的決心,從此將半導體產業的發展提到了戰略高度。要推動半導體產業的發展只有一個綱要還難以實現,需要資金的實際支持,這就引出了國人關注的「大基金」,而丁文武就是大基金的總經理,我們今天不妨從他說起。

  1.丁文武:大基金之父

  對於丁文武,可謂集眾多頭銜於一身,除了國家集成電路產業投資基金總經理,還有工信部電子信息司司長、長江存儲副董事長、「中國高端晶元聯盟」理事長,個個稱呼都是讓人敬畏,肩頭的責任重大。

  當然他也不負眾望,大基金首期募資1387億元,至2015年底已經花出去了426億元,其中晶元製造業投資佔45%,晶元設計投資佔38%,其餘為封測和裝備投資。目前,國家大基金已經投資了紫光集團、中芯國際、長電科技、中微半導體,投資分別為 100 億人民幣(額度) 、31 億港元、3 億美元、4.8 億人民幣,總規模摺合人民幣約 150 億元。

  

  大基金也猶如一場豪賭,成敗難以預料,丁文武手握大基金,投向哪裡?怎樣投?投多少?這直接決定了中國半導體產業的發展格局。今年7月成立的長江存儲就是一例,武漢新芯變身長江存儲的全資子公司。趙偉國任長江存儲董事長,丁文武和楊道虹任副董事長,王繼增任監事長,楊士寧任總經理。長江存儲的成立代表國家大力發展存儲器產業的決心,力圖短期內發展自主存儲產品,擺脫三星、海力士、美光等國際巨頭在中國市場的盤踞壟斷。

  在長江存儲的領導層,我們見到一個非常矚目的名字,那就是趙偉國,他在中國半導體產業界以收購出名,甚至響亮全球。2015年2月13日,國家集成電路產業投資基金將向紫光集團旗下的晶元業務投資100億元。這是該基金成立以來進行的首個大規模投資。趙偉國作為紫光集團的掌門人,他將通過這項投資做什麼?

  「四重身份」加身,丁文武能否用千億資金成就中國集成電路未來?

  2.趙偉國:收購狂人

  紫光集團的收購史可謂快、狠、准,17.8億美元收購展訊,9.1億美元收購銳迪科,25億美元收購華三,38億美元入股西部數據,6億美元入股台灣力成…「在挑選併購標準的時候,第一條是像女人逛街一樣不厭其煩地看東西,衣服捏破了都不一定買。第二是像古董商人一樣出手,古董圈裡有一句話:『三年不開張,開張吃三年』。第三是『一旦出手,餓虎撲食』,出手的時間速度很重要。「 趙偉國如是說。

  也正是趙偉國這樣的策略,使得紫光集團能在兩三年時間內連續掀起併購浪潮。從中國大陸,到大洋彼岸再到台灣,其出手迅猛,金額闊綽,所到之處都讓當地企業為之側目。這一波波的併購浪潮也把趙偉國推向半導體產業的風口浪尖,使其成為中國半導體業界炙手可熱的明星。

  

  但是樹大招風,中國資本在全球的收購也引起了台灣及國外的關注,因此今年下半年我們看到中國資本的國外收購之路頻頻受阻。11月台灣南茂剛放棄了讓清華紫光以3.65億美元收購其25%股權的計劃,而另一起跟力成公司之間類似的交易還在等著台灣政府的批准。在嘗試收購台灣科技公司連連受挫后,清華紫光成立了一個70億美元的「海峽兩岸」基金,嘗試達成台灣和大陸公司間的合作運營。

  「台灣不該怕大陸政府,相反,大陸市場有人口基數和巨大的市場將為台灣公司的成長提供機遇」趙偉國如是說,「一些台灣官員視大陸政府為洪水猛獸,如果他們不歡迎我們投資,我們可以吸引台灣公司到大陸來合作。」不管是收購還是投資,把技術引進來就是上策。

  靠收購造就晶元帝國,深扒紫光趙偉國的發家史

  3.邱慈云:扛起國內晶元製造的大旗

  大基金投資的第二家--中芯國際。投資額31億港元,摺合人民幣27.7億元。大基金也看到,台積電作為全球代工的老大在半導體產業起到舉足輕重的作用,而面對國內對晶元有著如此巨大的需求量,中國大陸也需要一家可以扛起晶元製造大旗的代工廠,這個重任自然落到了中芯國際的頭上。然而中芯國際的高層動蕩使得它一直徘徊在虧損的泥潭中,歷經四年的談判,於2009年中芯國際與台積電達成和解協議,向台積電支付2億美元現金及10%股份。

  

  2011年前任高管邱慈雲接棒中芯國際,從此將其帶上正向發展的軌道。從2011到2015年的銷售額成長可以看到,台積電在大量資本投入以後,成長飛速,從140億美元增長到266億美元。格羅方德、聯電和中芯國際銷售額增長都在10億美元左右,但就增長率而言,中芯國際要比另外兩家高得多。邱慈雲重返中芯國際,旨在讓公司恢復盈利,從2012年開始,中芯國際走上了盈利的正規,公司市值也從2011年8月5日邱慈雲上任時的118.06億港幣,增長到2015年7月13日的317.9億港幣,為原來的2.7倍,四年的年複合增長率達28.1%。

  今年中芯國際的大規模投資擴產計劃引來媒體的關注,它不僅在上海投資近千億元新建12英寸生產線,還大幅擴建了天津8英寸廠的產能,從4.5萬片/月提升至15萬片/月,意在滿足更多國內晶元設計企業的訂單需求。

  擴產能穩坐晶圓代工三哥?解讀中芯國際背後功臣——邱慈雲

  4.王新潮:企業需要大膽設計未來

  大基金投資的第三家企業是長電科技,投資3億美元,摺合人民幣21億元。長電科技是何方神聖?長電科技的前身是成立於1972年的江陰晶體管廠,曾經有過一段「好日子」。隨著國門的打開,洋貨湧入,到上世紀80年代末期,晶體管廠瀕臨倒閉。1990年,王新潮,也就是今日長電科技的董事長,臨危受命接任廠長。

  王新潮選擇去國際上找訂單、開發新產品、組織富餘人員搞三產。使出各種方法后,工廠總算活了下來。然而好景不長,1998年亞洲金融危機爆發,企業再次面臨生死考驗。王新潮提出假設:在什麼情況下,企業可以活下去?之後按照假設,王新潮帶領企業把生產規模擴大了4.5倍,將晶元品質提高至三星的標準,同時改善了產品外觀。1998年,國家大力打擊走私,長電科技的產量一下子從年產3億顆三極體增長至13.5億顆。2003年前後,行業競爭加劇,王新潮認識到,行業過剩倒逼企業必須再做調整。一方面是技術創新,提高門檻形成競爭力;另一方面是對現有產品的結構進行調整,轉換為更高端的產品。

  

  2004年,王新潮放棄當時還是市場主流的「直插式」元器件的產能,投入6億元,將企業70%的設備改造為「片式化」器件生產線。2008年金融危機爆發,長電科技進入第三次調整。目標是不僅要讓一批老產品恢復競爭力,還要掌握高端技術,開發順應智能手機大發展的高端產品。在解決了恢復老產品競爭力、規模化生產供應高端智能手機產品的問題后,長電科技踏上了征戰國際頂尖客戶的道路。在這條路上,長電科技率先實施的戰術是產業鏈的上下游聯合。2014年,與晶元上游企業中芯國際聯合成立中芯長電。「最大的封裝廠聯合最大的晶元廠,競相吸引產業資金投資。」 2014年下半年,長電科技再次進入快速增長軌道。當年,長電科技營收成功跨越10億美元門檻。

  2015年,長電科技收購全球排名第四的晶元封裝企業——新加坡星科金朋的併購。星科金朋擁有先進的技術、市場、國際化管理經驗和人才,其客戶、技術與長電科技的互補性達95%以上。國際化戰略帶來了業績回報。去年,長電科技實現營收108億元,增長68.12%。其中,出口額7.85億美元,同比增長18%。從瀕臨倒閉到躋身跨國公司之列,在新加坡、韓國等地擁有7個生產基地,成為晶元封裝行業全球第四,長電科技的成功告訴我們:企業需要大膽設計未來,創新謀划升級。

  5.尹志堯:中微半導體向全球提供最先進的半導體設備

  大基金投資的第四家企業是中微半導體,投資額4.8 億人民幣,這和中微半導體董事長尹志堯的技術積累有著莫大的關係。尹志堯有著20多年半導體行業經驗,早年畢業於中國科技大學,1980年赴美留學,在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獲物理化學博士,後來在矽谷工作了近20年。他在開發半導體晶元技術從1微米到0.1微米的過程中做出了重要貢獻,現擁有60多項美國及外國發明專利。

  在尹志堯看來,目前半導體產業的成本,已成為決定晶元製造公司能否成功的關鍵之一。全球半導體市場正持續朝著消費電子轉向,消費者對終端價格的敏感讓上游晶元企業感受到前所未有的壓力,這為AMEC帶來了商機。 他認為,在晶元製造業向亞洲轉移的同時,作為上游的半導體設備工業卻留在美國本土,那麼,在產業日益成熟、成本成為主要驅動力的情況下,在亞洲成立半導體設備公司將更加貼近市場和客戶。

  

  於是在2004年年初,他從美國矽谷拉出了一支隊伍,雄心壯志地要將AMEC打造成一個以中國和亞洲為基地、提供最先進的半導體設備的跨國公司,成立了中微半導體,這是國內首家加工亞微米及納米級大規模集成線路關鍵設備的公司。該公司總部位於浦東金橋出口加工區(南區),擁有2.8萬平方米的廠區,內設潔凈室、生產、研發等專屬區域。中微半導體目前主要的產品為等離子刻蝕機,其28到15納米的耦合等離子體介質刻蝕機於去年在浦東舉行的中國國際工業博覽會上獲得金獎。

  中國電子專用設備工業協會此前的數據統計顯示,2013年中國出口的泛半導體設備總額為2.93億元,其中中微半導體1.89億元,佔全國的64%。據尹志堯透露,該公司在2014年國內泛半導體設備出口佔比預計將進一步上升至八成左右。

  6. 李力游:「千人計劃」回歸中土,憑農民精神帶展訊力挽狂瀾

  國內手機神速發展的「功德簿」上,有展訊的一筆。不管是功能機時代,還是如今的智能機時代,中國在手機晶元市場上沒有成為空白,皆來自於展訊與高通、聯發科的死命抗衡。在國際大晶元廠商,如:德州儀器、恩智浦,包括英特爾,宣布退出移動處理器市場的大背景下,展訊還在這一領域佔有一席之地,這和李力游的領導有著密不可分的關係。

  李力游在美國工作20餘年,是「千人計劃」引見回國,可謂衣錦還鄉,但是在2008年到2009年之間進入展訊卻是臨危受命,因為2009年初的展訊瀕臨倒閉、幾乎沒有客戶、大虧25億台幣、現金幾乎賠光、人員大量流失。李力游開始負責銷售工作,他表示自己是一個能喝酒,能放下身段,兼具農民精神的人。正是這種「農民+銷售員」的接地氣表現,讓李力游真正了解到了客戶的需求和展訊存在的問題。李力游曾經在採訪中說:「當時我們測試項目不通過,於是我們把TD和2.5G所有問題都列出來,類似於軍令狀,每個人把事情列出來,然後一個一個解決,解決一個再驗證一個。」

  

  也正是這種「老老實實做事,踏踏實實做人」的精神使得李力游接任展訊兩年後,飛速成長,直到賺超過35億台幣。展訊在2009年下半年憑藉一款性價比極高的2.5G晶元,迅速搶走超過兩成市場。隨著3G牌照的發放,2013年6月紫光收購展訊,隨後又獲得英特爾90億元投資和國家大基金「300億元」協助。今年展訊營收將達14.5億美元,高於去年的11.6億美元,全年出貨量將達5億套,同樣優於去年的4.5億套。

  今年五月份,全球半導體聯盟 (GSA) 正式宣布李力游博士出任GSA 2016至2017年董事會主席,這對整個國內半導體企業和展訊來說都有劃時代的意義。

  幹掉聯發科/高通只是說說?展訊CEO李力游實力幾何

時代小人物. 但也有自己的思想,情感. 和道德.

1萬

主題

2萬

帖子

3萬

積分

貝殼精神領袖

Rank: 6Rank: 6

積分
35927
沙發
 樓主| 華盛頓人 發表於 2018-4-27 09:05 | 只看該作者
本帖最後由 華盛頓人 於 2018-4-27 09:07 編輯

  7. 胡偉武:龍芯的商用之路,一直在努力

  胡偉武和龍芯之間也有著不解之緣,是他一手打造了中國第一國產CPU品牌—龍芯。在2000年10月胡偉武回到自己母校中國科大,當時中科院計算所正在籌備CPU設計項目,胡偉武主動請纓組建CPU設 計隊伍。2001年5月在中科院計算所知識創新工程下,龍芯課題組正式成立。研製「中國芯」CPU的重任落在了年輕的課題組長兼黨支部書記胡偉武研究員的身上。

  

  2002年8月10日,我國首款通用CPU龍芯1號代號X1A50流片成功。當時,龍芯的英文名叫「Godson」。2003年10月17日,我國首款64位通用CPU龍芯2B(代號MZD110)流片成功。其在space CPU2000(當時國際公認的CPU測試軟體)上的分數超越了當時的Intel奔騰2處理器。然而,搭載龍芯的電腦還沒進入市場,接連而來的造假風波和專利危機,就將龍芯拉進泥潭。接著2004年,美國半導體設計公司MIPS通過媒體就專利等問題給龍芯施壓,稱龍芯的指令集95%與MIPS相似,屬於抄襲。在2006年,中科院與意法半導體簽訂協議,龍芯從意法半導體間接獲得MIPS64位的專利使用權,將晶元微結構授權給意法半導體。

  2010年,胡偉武帶領龍芯核心團隊脫離事業編製的中科院,成立了龍芯中科有限公司。2013年時,龍芯晶元的產量僅有1萬多片。在2014年龍芯晶元銷量達到了35萬片。2015年也達到了1億元左右的銷量。2015年八月份,龍芯新一代高性能處理器架構GS464E正式發布,同時發布了3A2000/3B2000。2016年10月份,龍芯中科對外宣布3A3000四核處理器晶元成功完成流片。胡偉武在一次央視採訪中道出自己的心酸:「我們CPU也是可以做世界第一的,而且有,關鍵就是沒法用,用戶不用你。」

  與龍芯有說不盡的「緣」,胡偉武的長征還在路上

  8. 勵民:緊跟消費電子發展浪潮,瑞芯微隨動而動

  消費電子不只有手機,只是手機一直站在風口浪尖,各個廠家打得不亦樂乎。而除了手機,其它的消費電子產業同樣需要晶元來支持,而且銷量絕不亞於手機。2016年的第8個電子人物我們就看看瑞芯微如何在消費電子領域實現波瀾壯闊的漂泊?從復讀機到MP3再到平板手機等消費電子,瑞芯微也一路追著潮流。作為瑞芯微的當家掌門,勵民在這一場場的波瀾中怎麼指點江山。

  瑞芯微2001年成立,最初只有20人。公司成立初期正值復讀機的鼎盛時代,因此主營復讀機的軟體設計。眾所周知科技更迭非常快的時代,復讀機的壽命也不過算是個未成年。從2003年開始,瑞芯微才真正做出了第一顆「芯」:8Bit MCU晶元,從此成為晶元設計公司。隨著復讀機時代漸行漸遠,MP3興起另一波浪潮,這也給瑞芯微第一次崛起的機會。隨後,瑞芯微預見到MP4即將帶來產業革命,於是2005年便研發視頻晶元樣品,從此一鳴驚人。

  

  到2008年,眼光敏銳的瑞芯微再次看到了谷歌剛剛發布的安卓系統的商機。2009年,瑞芯微宣布決定要涉足Android設備晶元。2009年9月,瑞芯微拿到了中興通訊的手機晶元供貨協議,這使得瑞芯微隨後進入移動網際網路成了順理成章的事情。據資料顯示,2010年瑞芯微的年銷售超過1億美元,其中MP3和MP4晶元出貨量佔60%,復讀機晶元佔20%。從復讀機到MP3、MP4,瑞芯微都在激烈的晶元競爭中活了下來。2010年,iPad引爆了白牌的平板市場。由英特爾提供CPU(x86)和基帶,瑞芯微開始提供音視頻部分以及整體方案。2014年是平板市場動蕩的一年,當時Intel動作頻頻,隨後又與瑞芯微合作,看中了其很實用的配置。(合作方式為由英特爾提供CPU(x86)和基帶,瑞芯微負責提供音視頻部分以及整體方案,這樣的方案可以應用於通話平板和智能手機。)

  如今平板電腦的發展已經日薄西山,怎麼在新的消費電子環境下實現突圍,勵民需要深入思考?

  上能與Intel合作、下能與民「撕逼」,瑞芯微走到今天全憑勵民「開了光」的嗅覺

  9. 鄧中翰:中星微續寫商業傳奇

  中星微於1999年由鄧中翰創立,從此演義了一段段商業傳奇。成立以後經過兩年研發,2001年9月,中星微百萬門級超大規模晶元「星光一號」實現產品化,並成功打入國際IT市場。據報道,「星光一號」晶元被飛利浦、三星等品牌用於電腦攝像頭核心晶元,它推動了整個數碼產業的蓬勃發展,鄧中翰從中看到了數字多媒體產業的巨大商機。隨後在2002年,中星微推出音頻、視頻同體的數字圖像晶元「星光二號」,解決了一般圖像處理晶元只有視頻處理功能必須同音效卡配合使用的問題。

  2000年到2006年,是筆記本發展的黃金時期。憑藉著筆記本攝像頭處理晶元,中星微大獲成功。「星光」數字多媒體晶元全球累計產銷規模在2006年已突破1億枚,佔全球計算機圖像輸入晶元60%以上的市場份額。

  

  2011年7月,中星微正式宣布大力發展物聯網,進軍安防監控領域。在2012年3月,中星微與三星旗下的合資公司天津三星泰科光電子達成合作協議。這一合作也是在安防領域,三星泰科將提供安防前端的設備,中星微將提供後端的安防監控平台。

  隨著PC和筆記本銷量的下降,中星微的市場營收受到影響。2013年中星微所營業務營收較2012年下降 9.4%,凈虧損為840萬美元。2014年,中星微營收1億美元 ,虧損3386萬美元 ,市值摺合人民幣20.8億。這也對鄧中翰帶來巨大壓力。經過拆分整合,中星微私有化從美國退市,重新開始。今年6月份,中星微發布中國首款嵌入式神經網路處理器(NPU),該晶元已於今年3月6日實現量產。未來之路是否會續寫傳奇?這需要市場來檢驗。

  在中星微贏得一身「光環」,鄧中翰還能續寫傳奇?

  10. 任正非:自主自強的楷模,民族的驕傲

  雖然華為的主營業務不是半導體晶元,但是海思麒麟在業界的呼聲已然不絕於耳,當然這是華為自己成就了自己,如果沒有華為手機的千萬級銷量,海思麒麟只能偏安一隅,黯淡無光。自己的晶元自己推廣,能夠拿出這樣宏大氣魄的廠商也只有華為一家。國產手機排行榜上的VIVO、OPPO、小米也還在爭奪高通、聯發科的晶元資源,只有華為獨自欣賞自給自足的海闊天空。

  2016年半導體產業的最後一位就頒發給任正非吧。今年不僅華為的手機坐上了中國手機銷量榜的冠軍寶座,海思麒麟也憑藉發布的四款晶元榮升移動處理器明星陣列:

  麒麟955其採用了big.LITTLE八核非同步架構,包括四顆A72高性能大核,主頻為2.5GHz,可超頻至2.8GHz;麒麟960選用ARM最新推出的A73架構,16nm FinFEF+工藝,最高可以達到2.8GHz主頻;麒麟650採用4*2.0GHz A53+4*1.7GHz A53核心處理器,採用big.LITTLE大小核設計;麒麟655是八核處理器,使用的16nm工藝,採用4個2.1GHz A53+4個1.7GHz A51+i5協處理器的架構,而GPU則使用Mali MP2 T830,支持全網通。

  除了晶元,在5G的標準之爭中,華為擊敗高通脫穎而出。美國時間11月17日凌晨,在3GPPRAN187次會議關於5G短碼方案討論中,中國華為推薦的PolarCode(極化碼)方案獲得認可,成為5G控制通道eMBB場景編碼的最終解決方案。這也代表在5G規則制定上華為擁有更多話語權。

  華為在通信領域的成功也促使小米、魅族這樣的國產手機廠商開始嘗試自行研發晶元,力圖擺脫高通和聯發科的控制。對於任正非本人,雖然華為已經在通信領域取得了很大的成就,但是他還在不停地在內部敲響警鐘,鼓勵員工不斷學習,實現更大的超越。

  

  自己排隊打車的這位大佬是不是立馬讓人倍感親切了

  任正非做了一家令人尊重的企業,它一直在自強不息,孜孜不倦地引領著科技最前沿,而且保持低調,保持持久學習。用任正非今天非常出名的一張照片來結束文本,一個這麼成功的人尚且如此努力,我們年輕人有什麼理由對工作倦怠?

  相信撐起中國的半導體產業的人物和公司還有很多,我們無法一一盤點,但是未來還會有更多企業推出更多國產晶元,做出更大的成就,它們將在未來五年甚至十年共奏中國半導體產業輝煌樂章。

時代小人物. 但也有自己的思想,情感. 和道德.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4364

主題

9732

帖子

1萬

積分

七級貝殼核心

Rank: 5Rank: 5

積分
17462
3
非常時期 發表於 2018-4-27 11:53 | 只看該作者
你們作出了貢獻,中國不會忘記你們!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8-7 15:06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