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回復: 0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如何更好的認識自己(原創)

[複製鏈接]

713

主題

805

帖子

2161

積分

五星貝殼精英

Rank: 4

積分
2161
跳轉到指定樓層
樓主
森林木1 發表於 2018-4-24 17:38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標籤效應,本質上是一種形象輸出。我們貼標籤是因為這個標籤對自己有用,比如「學霸」這個標籤。只有當標籤不再有用,我們才會思考自己到底是怎樣的人,比如學霸考試失利,懷疑自己「學霸」身份是否真實。

當我們想要更清晰的認識自己時,與他人進行社會比較是第一步。學霸很可能意識不到自己英語不好,直到他遇見了一個海歸博士,對方的英語分分鐘秒殺他。

這時他很可能會感到痛苦,甚至拒絕面對,如同象牙塔中的懵懂孩童,拒絕邁出第一步,死守「學霸」標籤閉關鎖國。然而,學霸早晚會遇見比他更優秀的學霸,到那時,他會被迫進行社會比較。

如果他不想在焦慮中失去目標,最好的做法是更早、更明智地主動撕掉標籤。主動、積極的進行社會比較,能讓像牛皮糖一樣纏人的標籤,變得易於掌控。

另外,可以調整自我意識偏差

「他雖然是個學霸,但是他長得沒我好看,我比他更優秀」、「他不但英語比我好,家庭背景也比我強,我簡直是個失敗者」,當你開始這樣思考時,你就需要調整自我意識偏差了。

面對與自己不同的人,人們很容易開啟自我保護機制,用抬高或貶低自己,來切斷與他人之間的聯繫。

調整自我意識偏差,是用客觀思考來取代情緒引發的應激反應。比如當你遇見一個和你不同的人,思考:「他是怎麼做到的?我要怎樣才能像他那樣?我與他相比不足之處在哪裡?」

愛比克泰德在《話語》中說:不要被鮮活的印象沖昏了頭腦,你應該說:「印象,等我一下,讓我看清你的模樣和你所扮演的角色」。

調整自我意識偏差,就是在幫助你看清當下你所扮演的角色,對自己的認識從「我就是這樣的人」,轉變成「我這個人很多種可能性,怎麼能一概而論呢」。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8-8 11:40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