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回復: 1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讀書日,這些科學著作不了解下怎麼行?

[複製鏈接]

4364

主題

9732

帖子

1萬

積分

七級貝殼核心

Rank: 5Rank: 5

積分
17462
跳轉到指定樓層
樓主
非常時期 發表於 2018-4-24 12:00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2018-04-23 22:42黑洞/宇宙

  今天是世界讀書日,果殼決定教大家以閱讀文學一般如沐春風的方式,來讀一些你們平時揪著頭髮也讀不懂的科學著作。

  

  圖片來源於Giphy.com

  在一流或准一流的文學作品中,如果你仔細推敲,都會發現其中一個叫做「原型」的事物存在,「原型」來自英文archetype,由兩個詞根arche和typo所構成,最早指的是模子,古希臘哲學家,那個什麼都喜歡搞一搞的柏拉圖把這個實體概念引到了精神範疇,他認為宇宙間萬物皆由理念世界中的原型所創造出來。

  而後世的瑞士心理學家,弗洛伊德的死對頭榮格則結合自己最著名的「集體無意識」理論,重新界定了「原型」,認為像是神話、圖騰、夢等等具有文化含量的意象,都屬於原型,它們會在文學中尋求各種表現。

  沒有什麼方式,能比去談論他筆下所描述的偉大原型——黑洞——更適合用來緬懷一個多月前離世的霍金爵士。關於《時間簡史》這部被大多數人標定為「看不懂」的書,我所認為最好的閱讀方式,無非是直接打開它的第六章「黑洞」,一口氣讀到第七章「黑洞不是那麼黑的」,你不但會獲知他被世人所低估的科學成就,而且會被他令人驚嘆的文學想象所折服!是的是的,我想你會發現一位超厲害的大文豪。

  

  以「黑洞無毛」和「黑洞不黑」為例,我們來體會一下他天馬行空的文學表現力。在書中這位作家寫到,1970年,他的劍橋研究生同學布蘭登·卡特提出了一個假設:一個穩態的旋轉黑洞正如一個自旋轉的陀螺那樣,有一個對稱軸,則它的大小和形狀只由它的質量和旋轉速度所決定。

  次年,霍金通過計算證明了的確有這樣一個對稱軸,進一步來說,引力坍塌之後所形成的黑洞是相對論方程所預言的一個解,將丟失其前身的一切其他信息。

  這結果是不是純粹很數學式樣兒的冰冷,

  且不知所云?

  沒關係,優秀的文藝工作者霍金把他們這個費解的發現借用前輩約翰·惠勒——也是黑洞(blackhole)一詞的發明者——的一句話給講得妥妥的,「黑洞沒有毛」。這個「無毛」的說法,形象而逼真地顯示出黑洞被拔光了所有坍塌前特徵的佛系終態,深入人心感動無數理論物理愛好者。

  

  霍金在1973年左右提出「霍金輻射」理論,是為了解決黑洞具有熵,也就具有溫度,從而必須向外輻射的問題,這個問題之所以難搞,是因為黑洞一直以來為人所熟悉的德行,就是只往裡吃不朝外吐,但現在又不得不讓它吐……

  霍金接受了這個challenge,他頗費了一番思考,最後結合量子力學理論假設到,有一些與虛粒子相對的實粒子會在事件視界隨機生成,看起來就好像是從黑洞裡面發射出來那樣,他把這個現象叫做「黑洞不黑」——於是又一次感天動地的文學營銷事件誕生了。我們不得不承認,哪怕不知道光子或其他什麼子是啥的人,都肯定能理解「不黑」到底是什麼個意思。

  

  和霍金一起證明黑洞中必然存在密度和空間-時間曲率無限大的奇點的另一位劍橋物理學家,叫做羅傑·彭羅斯的,在創造原型方面能力也是不遑多讓,他曾經和自己的數學家老爸一起設計出不可能的彭羅斯樓梯,不知你還記不記得,這玩意兒直接被諾蘭用到了科幻大片《盜夢空間》裡頭去啦。

  

  圖片來源於盜夢空間片段

  彭羅斯寫過一本普及型跨學科著作《皇帝新腦》,書名就屬於腦洞無邊那一款的,之所以賣不過《時間簡史》,最大原因可能在於作者不肯放棄使用公式(可能也真的是……因為XX做不到呀)。

  但是,這個從皇帝的新衣引申而來的原型「皇帝的新腦」一詞,在我看來依然是迄今為止懷疑派人士對人工智慧的最佳描述。「讓我們想象一種新型的電腦被推到了市場上,它的記憶容量和邏輯單元的數目可能超過了人腦⋯⋯製造者宣稱它們實際上在思維,是有智慧的」,便在此刻,彭羅斯決定從圖靈機的原始假設開始,循著康托的對角線刪除法、哥德爾的不完備定理等一路向下,來證明這台機器不過是個形式主義的幌子。

  

  下面這段帶顏色的知識點補充有點面目可憎,如果嫌煩人可以直接跳過:

  對角線刪除法論證了實數的數目比有理數更多,而不完備定理則證明了任何一個形式系統,如果能包容簡單算數命題的描述且沒有矛盾,則必然包含系統內所允許的既不能證實也不能證偽的陳述,這些都被圖靈用來證明圖靈機的停機問題是不可解的。

  而這本書的後半程更是腦洞飄逸,談了很多現代物理學和數學框架下對粒子行為的解釋,薛定諤、狄拉克、馮·諾依曼紛紛登場,來證實本宇宙中「意識存在」是多麼罕見並難以通過設計達成的事件。

  既然說到了埃爾溫·薛定諤,那不妨也來說一說他的名著《生命是什麼》吧,比彭羅斯早生44年的這位前輩生性特別樂觀(不知道是不是因為感情生活豐富女朋友比別人都多的緣故),他在上個世紀40年代就提出用物理學的方式解決生命基本問題的想法,直接影響了接下去數十年的生命科學研究手段,並很有可能導致了之後不到十年就由克里克、沃森和富蘭克林等人發現了DNA螺旋的結構。

 
格外小心

4364

主題

9732

帖子

1萬

積分

七級貝殼核心

Rank: 5Rank: 5

積分
17462
沙發
 樓主| 非常時期 發表於 2018-4-24 12:00 | 只看該作者
 而這本書中所塑造的一個重要文學原型,不,絕對不是貓,可能你想都想不到,是原子——也就是理查德·費曼說的,如果由於某種大災難,所有的科學知識都消失了,只能給未來的人類留下一個信息,他會選擇告訴他們「世界是原子構成的」的那個原子。

  

  薛定諤從闡述「原子為什麼這麼小」入手,提醒人們注意物理定律是怎樣在這個尺度乃至更小的尺度上起作用,從而決定了生命過程的複雜性和統計學意義。正如日本物理學家湯川秀樹所說的那樣,我們無法告訴你那隻被放進盒子里的貓到底怎樣了,就是因為這當中涉及到的運算,足以讓他那個時代全世界的計算機加起來也興嘆莫及。

  還有一位極其懂得調用原型的科學家+文學家,布萊恩·格林也是非提不可,因為他寫過《宇宙的琴弦》,這個「琴弦」既來自於「弦理論」的弦,也暗喻曾經不可調和的五套理論是怎樣地平行演奏、最終合為一曲那樣一個美妙的過程。

  

  《時間簡史》《皇帝新腦》《生命是什麼》《宇宙的琴弦》這四本書,都收入在一套叫做「第一推動」的叢書當中,我不知道你在看到這裡的時候會不會尖叫,因為它真的是一套影響了太多科學青年、科學/科幻作家、科學家、科技創業者的經典——一點也不誇張地說,很多有趣的靈魂曾以它為接頭暗號,默默地確認彼此的屬性。

  「

  「呀,原來你也讀第一推動!」

  」

  以1992年進入中國的《時間簡史》中文版為始,「第一推動」迎來了它的25周年,出版者湖南科技出版社也在這個特殊的節點上,推出了一個新穎的封面設計感十足的紀念版,分為「宇宙系列」「生命系列」「綜合系列」「物理系列」四個板塊。

  

  

  

  

  除了上述的四本書,更包括《黑洞與時空彎曲》《大宇之形》《四維旅行》《邏輯的引擎》《複雜》《驚人的假說》《我們為什麼會生病》《時間之箭》《完美理論》《終極理論之夢》等名著,一共49本,這套「第一推動叢書25周年紀念版「歷經一年的籌備,終於出現在了我們面前。

  >>>>

  科學

  特別是自然科學

  最重要的目標之一

  就是追尋科學本身的原動力

  或曰追尋其第一推動

  同時

  科學的這種追求精神本身

  又成為社會發展和人類進步的一種最基本的推動

  下面這個視頻是那些曾經被他影響過的人對這套書的祝福:

  

  

  

 

格外小心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9-1 14:01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