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8-04-17 09:31 環球網
【環球網科技 記者 林迪】記者從北斗衛星導航系統官網了解到,中國首個海外北斗中心落地突尼西亞,實際觀測顯示在當地可接收到4-8顆北斗衛星,收星效果良好。此外,測評中心還將與阿拉伯海運學院在阿盟地區實施北斗三號用戶體驗評價計劃,預計將於今年10月底完成第一階段工作。

據了解,4月10日,中國衛星導航系統管理辦公室與阿拉伯信息通信技術組織,在突尼西亞埃爾賈扎拉科技園聯合舉辦了中阿北斗/GNSS中心落成儀式。這是中國首次在海外設立北斗中心,也是加快北斗服務阿盟地區乃至全球發展的重要環節。

「我國2018年計劃發射18顆左右北斗衛星,預計今年底就能為『一帶一路』相關國家和地區優先提供服務。」中國衛星導航系統管理辦公室主任冉承其說。
根據北斗「三步走」發展戰略,第一步,到2000年,我國建成北斗一號系統;第二步,建成由14顆組網衛星和32個地面站天地協同組網運行的北斗二號系統,並於2012年底向亞太地區提供服務;第三步,到2020年前後,將建成由5顆地球靜止軌道衛星和30顆非地球靜止軌道衛星組成的北斗三號系統,向全球提供服務。
資料顯示,北斗衛星導航系統是中國自行研製的全球衛星導航系統。是繼美國全球定位系統(GPS)、俄羅斯格洛納斯衛星導航系統(GLONASS)之後第三個成熟的衛星導航系統。北斗衛星導航系統(BDS)和美國GPS、俄羅斯GLONASS、歐盟GALILEO,是聯合國衛星導航委員會已認定的供應商。

「相較於美國的GPS、俄羅斯的格洛納斯以及歐洲的伽利略等導航衛星系統,北斗部分技術更先進,比如北斗三號採用星載氫原子鐘,其精度將比北斗二號的星載銣原子鐘提高一個數量級;北斗三號導航系統保留了短報文服務,即通信功能,這是其他衛星導航系統不具備的能力。」北斗衛星導航系統副總設計師楊元喜院士說,除定位、導航外,北斗三號還可精確定位受困人員的地理位置,為國際救援貢獻中國力量。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