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回復: 1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我都看到你發朋友圈了,可你為什麼還不回我微信?

[複製鏈接]

7492

主題

1萬

帖子

2萬

積分

貝殼光明大使

Rank: 6Rank: 6

積分
23113
跳轉到指定樓層
樓主
大千世界 發表於 2018-4-13 09:44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2018-04-13 00:02:31 來源: 網易科學人

  有人說,「不回微信的人,不是有個性,只是沒教養。」真的只是這樣嗎?這個問題我們需要嚴肅地談一談。

  出品|網易科學人欄目組

  策劃|郭浩、楊舟

  微信公眾號:網易科學人(ID:WYKXR163)

  不回微信,看起來不是什麼大事,可是……

  據《2017微信數據報告》顯示,截至2017年9月,微信消息日發送量達380億,日發送語音量達61億,而9月平均日登陸用戶數是9.02億,這就意味著每日人均發送消息約42條、發送語音約7次。用戶量占我國總人口近65%,拋開使用頻率較低的學齡前兒童(含嬰幼兒)以及60歲及以上的老年人,由於工作需要(不僅僅是微商)以及人際交往需要等原因,微信的用戶粘性越來越強,絕大多數中青年的生活,幾乎被社交軟體填滿,以至於當我們在談論「什麼樣的人會讓你討厭」時,「不回微信」這種生活細節類的答案被不少人提及。

  更為「嚴重」的是,這個群體中的絕大多數表示,既然不回微信,那麼友誼的小船別說是翻了,炸了都可以,這種現象也說明了「不回微信」的人並不是少數。所以我們不得不重視起來,可是為什麼不回微信呢?

  

  (註:本文討論的「不回微信」是指不回來自微信的消息,包含語音、文字和圖片。當然,也許並不是永久性不回,可能是對方回消息的時長超出你的心理預期或忍耐極限,或者對方要回消息時發現已被拉黑刪除導致的永久性不回。)

  憤怒的人似乎傾向於只把它當作一個關於社交禮儀的問題,可事實上,「不馬上回消息」的影響因素卻不止這一個,或者說,實際上這並不只是禮貌不禮貌的問題。

  小編儘可能詳細地列出了一些常見的原因:

  一是沒看到消息。包括:手機沒電了、信號不好(電梯、地下車庫等)、沒流量、手機不在身邊(洗澡、健身等)、不方便看手機(考試、過馬路等)、老年機不支持微信(類高三學生)、消息發在群里了(被刷屏又沒有@或者@的提示沒有及時點翻不到)、時間錯位(太晚太早、有時差)、類「bug」現象(手機後台不提示、電腦登錄時微信圖標在隱藏的圖標里、網頁版不提示)、生病(心理「生病」、身體生病)以及個人習慣(工作學習時為提高效率而關小黑屋)。

  二是,看到消息了。(衡量標準:看到消息提示,看沒看到具體內容都算)

  1.發朋友圈了(相似行為:朋友圈點贊、評論共同好友、發微博、發空間動態或者看到對方在「玩」手機)。可能是:進行上述行為的時間較長(編輯朋友圈等)、一時不知道說什麼(打算想好了再回復——想著想著就忘了)、告知型消息(認為沒有回的必要,典型:父母經常發給你的勵志文章等)、雖然現實中沒回但是已經在心裡回了。

  2.沒有出現上一條的行為,那麼也許是:回復需要深思熟慮(正在腦海里或者藉助其他工具尋找答案)、你的目的是尋求幫助(求店鋪好評、需要花費較多時間填問卷、投票流程複雜等)、對消息內容的重要程度的認知有差異(你著急對方不著急)、當時沒有時間回。

  有的人可能會想,怎麼會沒有時間呢?即使再忙,說一句「有事,等一下回你」連一分鐘都花不了,這時我們需要了解一下投射效應(Projection effect),這是指將自己的特點歸因到其他人身上的傾向。投射使人們傾向於按照自己是什麼樣的人來知覺他人,而不是按照被觀察者的真實情況進行知覺。你有時間找他,可是他真的沒時間回你。

  

  此外,不知道大家之前有沒有遇到過一種情況,有的飯店人多時,先點單的可能後上菜,因為菜單一張一張壘起來了,最先放上去的菜單落在了最下面;同理,微信消息的排列是有時間先後的,最近時間的消息在最上面,如果每一條都回,那麼在收到眾多消息的情況下,挨個回消息會導致最先發消息的人最後收到回復。

  當然,我們也需要衡量自己與接收消息者的關係,這是一個重要且「殘忍」的原因。如果對方三番五次、十有八九都不回你,那麼除非是特殊情況(對方出了點什麼事或者對方已「遁入山林」不用微信),否則你們的關係如何你應該最清楚不過了。比如,你們之前有點什麼過節對方就不想回你,這是報復你。

  不過,也別把「責任」都推給別人,也許對方不回你消息是因為這會使自己產生負面情緒。除開是ta不善於終止對話而又不想花費太多時間這種情況,我們應該思考一下為什麼會產生對方看到你就會想到「尬聊」這些詞。

  

  「心理學家約翰·高特曼(John Gottman)認為,日常生活中,破壞人際關係最重要的原因就是,在聊天中,某一方感到對方正在防衛。一方的防衛會讓另外一方也開始防衛,那聊天的氣氛就會被急劇污染。有一種防衛方式叫「自我信息封閉」,發出這種防衛的人,通常意識不到自己在防衛,只是溝通方式太差導致。對方會提高防衛等級,那就是直接不回你。所謂「自我信息封閉」,就是在聊天過程中不談自己,喜歡用連珠炮一般的問題去查戶口,這種方式就算對方也願意和你產生聯繫,他也會找不到聊天的切入點。」久而久之,主動找你是不可能的,對於回你微信這件事也非常抗拒。

  另外,回消息會產生負面情緒也可能與超限效應有關。首先了解一下超限效應,它是指剌激過多、過強或作用時間過久,從而引起心理極不耐煩或逆反的心理現象。如果你是「追命連環」式地給對方發微信,可能他看到第一條時是想回的,但是後面受刺激了就不回了。(類似還有人提名一條接一條地發特別長的語音的,看到就放棄了。)

  其實,也很可能是對方看了些戀愛心理學導致的。比如在這篇來自Nautilus的文章《回ta消息前你該等多久?》中作者就談到了等待的力量:

  「心理學家進行了上百次研究:他們在不同條件下用不同方式獎勵實驗動物。最有趣的發現之一就是『獎勵不確定性』能夠顯著增加它們追求獎勵的興趣,同時也會提高多巴胺水平,使其上癮。」

  大概是為了提高你的興趣,於是,對方在你生氣的邊緣試探,沒想到……

  

  註:上述原因可能存在不同條件下的交叉。如:看到消息了,但由於情緒不良(心理「生病」)而不想回。

  至於開頭提到的「禮貌」的問題,我們想象一下,當人們把「秒」回消息作為社交的基本要求時,面對一時間各方突來的消息,即使你挨個回「在忙」也要花掉不少時間;面對無規律的、隨時會來、想來就來的消息,你可能剛回完上一個,手頭上的事沒做幾分鐘,下一個消息又來……而我們出於「禮貌」,出於「尊重」,幾乎喪失了拒絕的權利,喪失了獨處的時間。來自BBC的一篇文章表明:

  「那些從不獨處的人會面臨真正的危險。除非你偶爾有獨處的時間,否則你很難內省、自我意識以及完全放鬆下來。和許多事情一樣,質量勝於數量。培養更穩固的關係而不是用喋喋不休的聲音填充你的生活,最終可能會對你更好。 」

  

  我們一邊提出「放下手機,跟身邊人多一點互動」、反感逛街吃飯時同伴不停地看手機回消息,一邊要求自己發消息時對方快速的回應;我們一邊為梁朝偉工作時間拒接劉嘉玲電話的敬業行為點贊,一邊又因為對方「不回微信」而惱怒;我們難以抉擇,我們雙重標準,我們該怎麼辦呢?

  就小編自己而言是,閑聊就隨緣,有急事盡量打電話,晚回重要消息最好告訴對方原因(不具體說也可以)。當然,如果因為你「不回微信」造成自己損失,那麼不要怪別人沒有告知你,自己承擔後果。

  

一直被朋友稱為小博士。其實就是書讀得多一些而已。

7492

主題

1萬

帖子

2萬

積分

貝殼光明大使

Rank: 6Rank: 6

積分
23113
沙發
 樓主| 大千世界 發表於 2018-4-13 09:44 | 只看該作者
如果是你呢?你會怎麼辦呢?

  有人說,「不回微信」這件事和奇葩說某一期論題「時保聯」有一丟丟相似,不管你是發微信的一方,還是「不回微信」的一方,感興趣都可以看一看,多角度思考會更好。

  參考資料及引用:

  [1].She'll Text Me, She'll Text Me Not.-Nautilus.2016-2-11

  [2].Why being a loner may be good for your health.- BBC - Future.2018-2-28

  [3].The Thrill of Uncertainty.-Collaborative Fund.2018-1-11

  [4].Projection effect - wikipedia

  [5].我為什麼不回你微信?-知乎.劍聖喵大師.2017-6-21

  [6].2017年中國0-14歲兒童人數、人口出生率、自然增長率、新生兒數量統計及未來五年兒童人數增長趨勢預測.- 中國產業信息.2017-7-26

  [7].《2017微信數據報告》發布,這數據很「大」!-WeChat Moments.2017-11-10

  [8].超限效應.- MBA

  圖片來源:

  題圖來源imspender

  圖一作者@喃東尼,《友誼的小船說翻就翻》系列

  圖二表情包原型出自p站畫師仮名ゆたか的同名倉鼠

  圖三來源《開心一刻∣看看法國人的『尬聊』》知乎題圖

  圖四、圖五均來源於網路,侵刪。

一直被朋友稱為小博士。其實就是書讀得多一些而已。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8-23 23:50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