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回復: 0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網際網路正在成為我們的外部記憶資源?

[複製鏈接]

1萬

主題

2萬

帖子

3萬

積分

貝殼精神領袖

Rank: 6Rank: 6

積分
35927
跳轉到指定樓層
樓主
華盛頓人 發表於 2018-4-1 11:08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PanSci 發表於  2014-05-01 10:20

  

  圖片來源:PanSci

  我們都在某種程度上把勞心的事託付給他人。當新信息出現時,我們會自動把記憶事物與概念的責任分配給社交群體里的成員。我們自己記得某些事,也信任其他人會記得其他事。想不起正確的名字或如何修理壞掉的機器,只要去找負責記得這些事的人就好。不管遇到任何事,我們不只知道自己腦袋裡的信息,也「知道」社交圈裡其他成員負責哪些信息。

  這種透過「交互記憶系統」(transactive memory system)分攤信息的傾向,是在面對面互動的世界里發展出來的,其中,人類大腦是信息儲存的最佳工具。然而那個世界已不復存在,隨著網際網路的發展,人類大腦已經從主力退居成陪襯角色。

  邀請iPhone上的Siri進入個人社交圈,改變了一切。我們的研究發現,人們看待網際網路的方式,就像看待交換記憶系統的人類夥伴。我們把記憶分攤給「雲端」,就像分攤給家人、朋友或愛人一樣輕而易舉。從另一方面來看,網際網路又跟交互記憶系統的人類夥伴不一樣──雲端知道得更多,而且能更快提取信息。現今幾乎所有信息都能輕易透過快速的網路搜尋取得。或許網際網路不只取代了被當做外部記憶資源的他人,還有我們自己的認知功能。網際網路不只降低了把信息分享給人類夥伴的必要性,或許也減低了人們想把剛學到的重要事情存進自己大腦記憶庫里的渴望。我們稱此為「谷歌效應」。

  記憶,交給電腦就好?

  我們團隊最近的一項實驗顯示,網際網路開始取代了朋友或家人而變成日常記憶夥伴。美國哥倫比亞大學的史巴洛(Betsy Sparrow)、當時在威斯康辛大學麥迪遜分校的劉(Jenny Liu)以及本文作者之一的韋格納(Daniel M. Wegner),請受試者輸入40條假信息到電腦裡(例如「鴕鳥的眼睛比腦還大」),實驗中有半數的受試者被告知他們輸入的信息會存進電腦,另外一半則告知會刪除。此外,每組中各有一半的受試者被要求,無論信息是否會存進電腦,他們都要記住這些信息。

  我們發現,相信電腦已儲存資料的那組,記憶表現很差。人們似乎把電腦當做我們數十年前就開始研究的交互記憶夥伴──把信息分攤給雲端,而不是記在自己腦袋裡。值得注意的是,即使明確要求受試者把信息記在心裡,這樣的傾向依然存在。這種把信息分攤給電子資源的傾向似乎太強大,以致於有位電子夥伴在場時,人們常常無法把細節牢記於心。

  谷歌讓人更聰明?

  谷歌和維基百科的出現改變了一切。當網際網路變成知己,所謂內部與外部的區別(記在自己心裡以及他人知道的事)也徹底改變。現在,從網際網路獲得信息,有時比從自己的記憶里提取還快,當搜尋結果立刻就從智能手機屏幕上跳出來,這或許會導致個人記憶與分散於網際網路中大量信息之間的那條界線開始模糊。

  最近我們在哈佛大學做了一項研究,測試人們把網際網路整合到主觀自我意識的傾向有多強。這項研究再次確認人們面臨瑣碎問題時,很容易就想到求助搜尋引擎。在進行這項研究前,我們設計了一套量表,用來衡量受試者如何評估自己的記憶力。例如,同意「我是聰明的」和「我的記憶力不錯」這類描述的人,可能對自己的認知能力有較高的評價。

  接下來,我們請受試者回答一些小問題,其中有些人能用谷歌搜索,有些人不行,然後再請他們做這個量表。那些剛用網際網路找答案的人,對自己認知能力的評價明顯很高。不可思議的是,就算答案一字不差全來自某個網站,受試者還是有種「答案是靠自己的聰明才智得出來的而非谷歌」的錯覺。

  這個結果似乎顯示,使用谷歌后對自己認知能力的評價增加,並不是因為正確作答讓他們得到立即的正反饋,而是使用谷歌讓人們覺得,網際網路已成為自己認知能力的一部分。受試者對那些搜索結果的印象,並不是抄襲自網頁上看到的日期或名字,而是儲存在自己記憶里的東西,這足以讓他們把原本屬於谷歌搜索演演算法的功勞歸給自己。把記憶平分到網際網路和大腦灰質造成的心理影響,將導向一個揮之不去的矛盾:信息時代的來臨似乎創造出了自認為比前人所知更多的一代人,然而他們對網際網路的依賴,正代表他們對身邊世界的了解或許比前人更少。

  當電腦運算與資料傳輸的進步逐漸模糊了大腦與機器間的界線,或許我們也能超越由人類認知缺點造成的一些記憶與思維限制。但這個轉變並不代表我們陷入了喪失自我的危險,我們只是把自己和某種更強大的事物結合,不只與其他人類,也與一個前所未見、具有空前威力的信息來源變成了交換記憶的夥伴。

時代小人物. 但也有自己的思想,情感. 和道德.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8-19 00:03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