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於面部表情那未被發掘的「魔力」,大部分解釋都可以追溯到查爾斯·達爾文(Charles Darwin)的學說。他在1872年提出,展現出一種情緒的外在特徵可以加強對這種情緒的感受。「控制不住大幅度手部動作的人會感受到更大的怒氣。」達爾文在《人類與動物的情感表達》(The Expression of Emotionsin Man and Animals)中寫道。他在備註中引用了法國的大腦解剖家路易·皮埃爾·格拉提奧萊(Louis Pierre Gratiolet)的論述。在早於達爾文前幾年發表的理論中,格拉提奧萊顯得更加激進:「僅僅是偶然間活動了某些身體部位,也會激發這些部位對應的感覺。」格拉提奧萊在1865年宣稱。根據他的解釋,手勢和表情不僅為情緒增色,還可能助力情緒的產生。
回到伊利諾伊后,斯特拉克和馬丁嘗試了和萊爾德一樣的實驗。不過,他們用的不是假電極,而是筆。他們給92個大學生髮放了氈頭馬克筆,並教他們如何用嘴銜住筆。他們聲稱這個實驗旨在測試學生們的「精神運動協調性」(psychomotoric coordination),以及殘疾人可能如何學會寫字或打電話。在大學生們完成一些練習任務——用筆連點成線,和在一頁印有隨機排列字母的紙上標出所有母音字母——之後,實驗者向他們展示了一組四張摘自《在遠處》(The Far Side)系列漫畫的單幅漫畫,並要求他們為漫畫的有趣程度打分。
重複面部反饋研究的項目總負責人、心理學家E. J. 沃根梅克斯(E. J. Wagenmakers)來自阿姆斯特丹大學。他對情緒和表情的研究沒有特殊興趣。「我的興趣點主要是方法論。」他告訴我。我認為,這話的言下之意是他以批判自己領域中所使用的實驗方法為生。「科學是靠人類進行的。」他說,「而人類容易受各種各樣的偏見影響。我覺得懷疑論的存在總是有很好的理由的。」
現在,用你的雙唇含著熒光筆,然後告訴我你看到了什麼:五個重複項目中的四個沒有發現任何效應。這與它們研究課題的選擇無關——幾乎所有主流的重複項目都以失敗告終。如果臉部表情反饋理論都有些可疑,那具身認知(embodied cognition)領域的其他理論,比如「高權力姿勢」(powerpose)和「麥克白夫人效應」(the Lady MacBeth effect)呢?(劇透:這兩個研究也重複失敗了。)心理學完全陷入危機了嗎?認知神經科學呢?其他領域的科學研究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