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回復: 1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都在說人工智慧,但是今天中國的企業該如何利用它?

[複製鏈接]

6224

主題

1萬

帖子

3萬

積分

貝殼精神領袖

Rank: 6Rank: 6

積分
30731
跳轉到指定樓層
樓主
瘋瘋顛顛 發表於 2018-3-31 10:52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2018-03-30 16:00:31    創事記 微博 作者: 腦極體   


  歡迎關注「創事記」的微信訂閱號:sinachuangshiji

  文/腦極體

  「未來將只有兩種公司,有人工智慧的和不賺錢的。」——TCS《2017年全球趨勢年度報告》

  在今天,作為一個普通人,究竟離人工智慧有多遠?

  老張在昨晚睡覺之前,看了一部叫做《西部世界》的美劇。這時候他只能用對藝術作品的想象力來連接人工智慧。

  早上,老張在上班的路上刷新聞,看到了各類AlphaGo的消息。這時候人工智慧距離他,是新聞到生活的距離。

  來到工作單位,老張是一名物流倉庫管理員。今天他發現,整個倉庫的擺放位置全部更新了。到晚上,老張發現了怪事:這一天搬送貨物無比順手,工作非常輕鬆。甚至感覺一天等於過去半天的工作量——這時候,人工智慧已經進入了老張的工作,成為他看不見摸不著,卻至關重要的同事和夥伴。

  這一幕並不遙遠,而是就發生在今天。在AI企業服務領域,已經有通過深度學習計算幫助企業實現倉儲系統優化的案例。某案例結果顯示,經過優化后,倉庫管理員每天的工作量能從行走三萬步,下降到行走兩萬步,效率提升30%。

  這或許說明,人工智慧與我們的距離,已經無限接近於零。

  眾多專家都將人工智慧技術的落地劃為三個階段:第一階段,人工智慧將完成技術上的成熟,開始在多個領域達成超過人類平均水平的目標;第二階段,企業將廣泛運用人工智慧,將智能作為燃油和電力一樣的發展必備資源;第三階段,通用人工智慧將來到人們身邊,人類在影視作品中想象的與真人類似的智能體將開始出現。

  那麼目前來看,人工智慧正處在第一階段向第二階段進發的關鍵時期。在這個,階段,如何讓人工智慧技術與企業需求和增長相結合,或許是屬於整個時代的任務。

  世界著名諮詢公司TCS在此前的全球趨勢年度報告中顯示,全球範圍內有84%的受訪公司把人工智慧視為競爭力的關鍵要素。

  從人工智慧到企業智能,從對AI的驚嘆變成對AI如臂指使,我們還需要經歷和跨越什麼呢?

  三重奏:人工智慧帶給企業的禮物

  根據英國政府發布的《2017年人工智慧產業發展報告》估計,到2030 年,人工智慧將為全球經濟貢獻高達 15.7 萬億美元,這一數字將大於中國和印度目前的經濟體量之和。其中,估計約有 6.6 萬億美元得益於生產率的提高,9.1萬億美元來自消費方面的影響。

  到底是什麼讓人工智慧有這樣的底氣?被寄予如此高的期望?


  總體而言,以機器學習和神經網路帶動的人工智慧技術,在三個層面滿足了企業的增長需求。

  1.交互方式迭代

  討論人工智慧帶來的NLP、語音交互、機器閱讀理解、機器視覺、機器感測等技術,正在讓人與機器間長久以來通行的「手指命令輸入」變得並不絕對。人類開始可以用語音、用動作來完成對機器的命令輸入,甚至什麼也不用做,讓機器來主動理解人類。

  比如一家線下零售企業,過去需要依賴店員去和顧客交流。很多時候店員的能力和態度直接決定企業收入,而在使用了人臉識別等機器視覺技術之後,企業可以通過攝像頭直接了解來店的人流,甚至讀取每一位顧客的滿意程度。

  2.生產效率優化

  人工智慧進入企業的另一個核心,在於通過讓人工智慧理解企業數據,優化數據處理結構,並使用演演算法智能分析出趨於合理的生產模式。從而將過去依靠人工粗略判斷的效率提高為智能效率。

  比如在巡檢工作時,過去企業主要依靠人工檢查、經驗判斷的方式,錯誤率較高的同時效率也較為低下。在企業智能時代,可以採用圖像識別來精準判斷設備和產品問題,其效率當然也極大提高。

  舉個更簡單直接的例子,在養豬場,假如想要清點豬的數量,那麼只能讓人一頭頭的查過去。但假如用人工智慧模型來完成這項工作,一次拍照后豬的數量就清楚了,可謂達成了效率的質變。

  3.多元成本降低

  運用人工智慧技術,企業不僅可以提高良品率、降低人工成本,提高安全生產係數。還可以通過人工智慧外部工具來提高員工工作質量,降低企業多方面的成本壓力。

  舉例來說,發票單填報是每個企業都要面對的工作。但手動填報非常耗費人力,並且錯誤頻發。而華為雲等企業智能服務商提供的OCR識別技術,則可以快速將發票單據內容轉化為電子版,這樣就節省了企業大量人力時間成本,提高了流程效率。

  此外,人工智慧的應用化還能夠致力於降低社會成本,為社會效率和生態環保添磚加瓦。企業應用AI領域當中,有一個案例是去年某供暖企業,通過強化學習技術來為達成精準優化的「智慧供暖」解決方案。通過人工智慧技術,依據室內外溫度、供熱側熱量等信息對用戶供暖量進行精準調節,最終實現了在保證室溫21°的條件下燃料消耗下降10%。對於環境問題嚴峻的今天來說,這降低的就已經不僅是企業成本。

  當然,今天中國企業在面對AI時,更多的還是猶豫和

  挑戰:技術到商業的跋涉

  人工智慧到來之際,很多企業家與企業管理者、技術團隊都希望能夠運用人工智慧來完成企業進化,但在實際操作中卻可能面臨各種各樣的問題。

  在剛剛發布的麻省理工《以人工智慧重塑商業》年度產業報告中,分析者指出,當前有極高比率的企業希望嘗試人工智慧變革,但只有約五分之一的企業實際將人工智慧納入了某些產品或流程。

  其中最主要的問題,在於從認知到解決方案,再到業務落地,企業面臨著眾多與機遇同時而生的挑戰,在中國企業中尤其如此。比如說:

  1.供需難以匹配

  目前國內企業能夠接觸到的人工智慧技術,普遍還是比較初級的機器學習模型。而從一些技術公司那裡購買的技術解決方案,則很可能看起來花哨,卻與企業實際需求並不匹配。兩者強行結合,反而可能浪費企業的傳統優勢去配合人工智慧進場。最終導致得不償失。

  2.人才困境

  根據高盛發布的《全球人工智慧產業分佈》報告統計,2017年全球新興人工智慧項目中,中國佔據51%,數量上已經超越美國。但全球人工智慧人才儲備,中國卻只有5%左右。巨大的人才缺口和人才競爭壓力,讓中國企業難以找到真正理解人工智慧,能夠完整搭建和執行企業人工智慧項目的人才。

  3.成本焦慮

  在今天,一家企業希望進行人工智慧轉型,或者嘗試部分業務的人工智慧化,很可能要負擔演演算法使用、算力使用、數據購買、人才與團隊支出、設備支出等方面的經濟成本。在難以明確收益周期的情況下,很多企業在人工智慧的大門前望而卻步。

  來自多方面的壓力,以及對未來的不確定,明顯放緩了人工智慧進入企業的速度。但隨著技術升級和平台級企業不斷完善服務,越來越多的人工智慧利好正在面向中國企業打開。

  機遇:企業智能的下一幕

  在今天,企業利用人工智慧完成自身業務改造,獲取產業競爭力,在多個層面展現出了持續的機遇升級。

  我們可以從三個層面來看企業智能利好的打開:

  1、企業級服務在不斷完善

  在英國、以色列等國家,企業級服務的人工智慧項目會佔據整個人工智慧項目的85%以上,而在中國這個比率還相當低。幸運的是,隨著國內雲計算、網際網路以及多種有一定積累的科技企業陸續進場,演演算法提供商、數據提供商以及企業服務項目跟進,今天中國市場正在經歷人工智慧企業級服務的高速發展,雲服務提供商將人工智慧作為一項服務開放出來給企業使用。例如,華為雲發布了EI企業智能服務,已包括30多種子服務。

  2、企業智能可以深入到各個產業、行業應用當中

  另外一項利好,人工智慧開始能夠處理和解決各種傳統產業、小數據產業和特殊產業的問題。

  比如我們能看到,智能農業近期成為了產業風口,利用人工智慧來實現種植業、畜牧業甚至環境治理工程的效率提升,開始成為可能。在工業、零售、政務、交通,乃至多個公共服務場景中,人工智慧的滲透能力和滲透方式開始普遍增長。

  3、人工智慧正在變得「物美價廉」

  更重要的是,人工智慧服務和產品本身也在快速經歷「平民化」、「低價化」的進程。機器學習所必須的數據與算力,也在通過不同途徑進入各領域企業觸手可及的範圍之內。

  雲計算服務商正在掀起AI落地運動。過去,企業想要運用人工智慧,必須懂得高深技術、擁有大量人工智慧人才的困境正在被改變。比如說谷歌此前發布了自動機器學習系統,號稱可以不用寫代碼就讓企業獲得部分領域的人工智慧業務能力。華為雲等國內雲服務企業也在推動優質的人工智慧服務,將人工智慧以服務的形式開放給企業客戶使用,盡量消除企業的技術難點,讓企業可以在輕成本的前提下快速進入智能階段。

  人工智慧正在從神壇中走下,變成水、電、網路一樣的企業必需品。


  從「智能」到「致用」:時代留給企業的密碼

  需要注意的是,在人工智慧從概念走向現實的過程當中,認知與產業結合方式並不是完全清晰的。很多企業投入大量資源建設人工智慧,結果卻差強人意。

  在新的趨勢、清晰的未來價值與真實存在的困難面前,今天中國企業進入人工智慧世界有幾種相對妥善的方式,以及相關的注意事項。這或許也可以被稱為「智能密碼」。


  1、通過雲服務快速獲取人工智慧

  機器學習的技術特性,決定了雲計算平台是企業使用和實際部署人工智慧的基本方式。而國際和國內的主要雲計算平台,也在爭奪企業市場,為企業帶來更妥善、低成本、高兼容度、定製化的人工智慧通道。利用雲計算生態部署自身產業能力,解決產業問題,是今天投身人工智慧世界的主要方式。

  通過平台來獲取人工智慧產品和服務,在今天來看是相對高效率低成本的方式。輕盈進場,快速試錯,是企業進行智能轉型中的關鍵保障。人工智慧是一個高度模塊化的產業結構,切忌一切從頭開始,那好比想要買車卻從輪子開始造起。

  2、尋找成熟的企業智能解決方案

  對於大部分企業來說,想要避免技術和實際之間的不匹配,最好的辦法就是尋找與自身需求相同的、已經被驗證過的人工智慧解決方案。因為企業的很多基礎需求是相通的,以其他企業應用的成功模塊為參照,能夠最大限度降低自身犯錯的概率。

  3、藉助學術優勢,提高企業智能

  人工智慧是一個高度產學一體化、高度世界化的技術種類。更廣闊的信息與認知,是保證企業走在技術前沿,擁抱高效解決方案的唯一通道。

  今天,我們可以看到很多學術界的新成果、新動向,正在以極快的速度融入產業界,成為企業智能發展的直接動力。企業自身建設學術窗口,搭建學術研究團隊,也在日益成為高技術指向性企業的標準配置。當然,如何與學術良性互動,每個企業要量力而為。切不可為了智能而智能。

  結束語

  實事求是地說,今天大量中國企業在擁抱人工智慧時,面對的是一曲「冰與火之歌」。

  在人工智慧進入實際應用的這個關口,中國企業面臨的是廣闊的商業前景、充沛的平台與技術優勢,以及良好的國家戰略環境。但技術、人才的稀缺,以及企業自身認知,依舊在制約企業智能發展的速度。在很多企業看來,人工智慧是風口,是機遇,甚至是萬能的「神器」。事實上,人工智慧主要是工具,是眾多可以推動企業優質發展的技術中的一種。企業要學會做人工智慧的主人,而不是成為其奴隸。

  推動智能化成為必需品,成為企業增長的關鍵推手,可能不是某一家企業或者某一個平台就可以解決的問題。而是需要平台、企業、學術、資本、研發等多方面力量協同參與,保持高度的產業配合,形成對新趨勢、新技術的快速吸納能力。

  只有這樣,以智能驅動產業發展,奪取高速、生態、低成本的企業長期增長,才能成為可能。

  相比於技術炫技和演演算法霸權陰影下的AI單項技術時代,消解技術壁壘,快速進入各產業埠,為廣大企業帶來實際價值的EI(企業智能)新形態正在聚集。

  化「智能」以「致用」,將在接下來很長一段時間中,成為中國智能產業生態的主旋律之一。
2018-03-30 16:00:31    創事記 微博 作者: 腦極體    我有話說(3人參與)


  歡迎關注「創事記」的微信訂閱號:sinachuangshiji

  文/腦極體

  「未來將只有兩種公司,有人工智慧的和不賺錢的。」——TCS《2017年全球趨勢年度報告》

  在今天,作為一個普通人,究竟離人工智慧有多遠?

  老張在昨晚睡覺之前,看了一部叫做《西部世界》的美劇。這時候他只能用對藝術作品的想象力來連接人工智慧。

  早上,老張在上班的路上刷新聞,看到了各類AlphaGo的消息。這時候人工智慧距離他,是新聞到生活的距離。

  來到工作單位,老張是一名物流倉庫管理員。今天他發現,整個倉庫的擺放位置全部更新了。到晚上,老張發現了怪事:這一天搬送貨物無比順手,工作非常輕鬆。甚至感覺一天等於過去半天的工作量——這時候,人工智慧已經進入了老張的工作,成為他看不見摸不著,卻至關重要的同事和夥伴。

  這一幕並不遙遠,而是就發生在今天。在AI企業服務領域,已經有通過深度學習計算幫助企業實現倉儲系統優化的案例。某案例結果顯示,經過優化后,倉庫管理員每天的工作量能從行走三萬步,下降到行走兩萬步,效率提升30%。

  這或許說明,人工智慧與我們的距離,已經無限接近於零。

  眾多專家都將人工智慧技術的落地劃為三個階段:第一階段,人工智慧將完成技術上的成熟,開始在多個領域達成超過人類平均水平的目標;第二階段,企業將廣泛運用人工智慧,將智能作為燃油和電力一樣的發展必備資源;第三階段,通用人工智慧將來到人們身邊,人類在影視作品中想象的與真人類似的智能體將開始出現。

  那麼目前來看,人工智慧正處在第一階段向第二階段進發的關鍵時期。在這個,階段,如何讓人工智慧技術與企業需求和增長相結合,或許是屬於整個時代的任務。

  世界著名諮詢公司TCS在此前的全球趨勢年度報告中顯示,全球範圍內有84%的受訪公司把人工智慧視為競爭力的關鍵要素。

  從人工智慧到企業智能,從對AI的驚嘆變成對AI如臂指使,我們還需要經歷和跨越什麼呢?

  三重奏:人工智慧帶給企業的禮物

  根據英國政府發布的《2017年人工智慧產業發展報告》估計,到2030 年,人工智慧將為全球經濟貢獻高達 15.7 萬億美元,這一數字將大於中國和印度目前的經濟體量之和。其中,估計約有 6.6 萬億美元得益於生產率的提高,9.1萬億美元來自消費方面的影響。

  到底是什麼讓人工智慧有這樣的底氣?被寄予如此高的期望?


  總體而言,以機器學習和神經網路帶動的人工智慧技術,在三個層面滿足了企業的增長需求。

  1.交互方式迭代

  討論人工智慧帶來的NLP、語音交互、機器閱讀理解、機器視覺、機器感測等技術,正在讓人與機器間長久以來通行的「手指命令輸入」變得並不絕對。人類開始可以用語音、用動作來完成對機器的命令輸入,甚至什麼也不用做,讓機器來主動理解人類。

  比如一家線下零售企業,過去需要依賴店員去和顧客交流。很多時候店員的能力和態度直接決定企業收入,而在使用了人臉識別等機器視覺技術之後,企業可以通過攝像頭直接了解來店的人流,甚至讀取每一位顧客的滿意程度。

  2.生產效率優化

  人工智慧進入企業的另一個核心,在於通過讓人工智慧理解企業數據,優化數據處理結構,並使用演演算法智能分析出趨於合理的生產模式。從而將過去依靠人工粗略判斷的效率提高為智能效率。

  比如在巡檢工作時,過去企業主要依靠人工檢查、經驗判斷的方式,錯誤率較高的同時效率也較為低下。在企業智能時代,可以採用圖像識別來精準判斷設備和產品問題,其效率當然也極大提高。

  舉個更簡單直接的例子,在養豬場,假如想要清點豬的數量,那麼只能讓人一頭頭的查過去。但假如用人工智慧模型來完成這項工作,一次拍照后豬的數量就清楚了,可謂達成了效率的質變。

世人皆醉我獨醒

6224

主題

1萬

帖子

3萬

積分

貝殼精神領袖

Rank: 6Rank: 6

積分
30731
沙發
 樓主| 瘋瘋顛顛 發表於 2018-3-31 10:52 | 只看該作者
  3.多元成本降低

  運用人工智慧技術,企業不僅可以提高良品率、降低人工成本,提高安全生產係數。還可以通過人工智慧外部工具來提高員工工作質量,降低企業多方面的成本壓力。

  舉例來說,發票單填報是每個企業都要面對的工作。但手動填報非常耗費人力,並且錯誤頻發。而華為雲等企業智能服務商提供的OCR識別技術,則可以快速將發票單據內容轉化為電子版,這樣就節省了企業大量人力時間成本,提高了流程效率。

  此外,人工智慧的應用化還能夠致力於降低社會成本,為社會效率和生態環保添磚加瓦。企業應用AI領域當中,有一個案例是去年某供暖企業,通過強化學習技術來為達成精準優化的「智慧供暖」解決方案。通過人工智慧技術,依據室內外溫度、供熱側熱量等信息對用戶供暖量進行精準調節,最終實現了在保證室溫21°的條件下燃料消耗下降10%。對於環境問題嚴峻的今天來說,這降低的就已經不僅是企業成本。

  當然,今天中國企業在面對AI時,更多的還是猶豫和

  挑戰:技術到商業的跋涉

  人工智慧到來之際,很多企業家與企業管理者、技術團隊都希望能夠運用人工智慧來完成企業進化,但在實際操作中卻可能面臨各種各樣的問題。

  在剛剛發布的麻省理工《以人工智慧重塑商業》年度產業報告中,分析者指出,當前有極高比率的企業希望嘗試人工智慧變革,但只有約五分之一的企業實際將人工智慧納入了某些產品或流程。

  其中最主要的問題,在於從認知到解決方案,再到業務落地,企業面臨著眾多與機遇同時而生的挑戰,在中國企業中尤其如此。比如說:

  1.供需難以匹配

  目前國內企業能夠接觸到的人工智慧技術,普遍還是比較初級的機器學習模型。而從一些技術公司那裡購買的技術解決方案,則很可能看起來花哨,卻與企業實際需求並不匹配。兩者強行結合,反而可能浪費企業的傳統優勢去配合人工智慧進場。最終導致得不償失。

  2.人才困境

  根據高盛發布的《全球人工智慧產業分佈》報告統計,2017年全球新興人工智慧項目中,中國佔據51%,數量上已經超越美國。但全球人工智慧人才儲備,中國卻只有5%左右。巨大的人才缺口和人才競爭壓力,讓中國企業難以找到真正理解人工智慧,能夠完整搭建和執行企業人工智慧項目的人才。

  3.成本焦慮

  在今天,一家企業希望進行人工智慧轉型,或者嘗試部分業務的人工智慧化,很可能要負擔演演算法使用、算力使用、數據購買、人才與團隊支出、設備支出等方面的經濟成本。在難以明確收益周期的情況下,很多企業在人工智慧的大門前望而卻步。

  來自多方面的壓力,以及對未來的不確定,明顯放緩了人工智慧進入企業的速度。但隨著技術升級和平台級企業不斷完善服務,越來越多的人工智慧利好正在面向中國企業打開。

  機遇:企業智能的下一幕

  在今天,企業利用人工智慧完成自身業務改造,獲取產業競爭力,在多個層面展現出了持續的機遇升級。

  我們可以從三個層面來看企業智能利好的打開:

  1、企業級服務在不斷完善

  在英國、以色列等國家,企業級服務的人工智慧項目會佔據整個人工智慧項目的85%以上,而在中國這個比率還相當低。幸運的是,隨著國內雲計算、網際網路以及多種有一定積累的科技企業陸續進場,演演算法提供商、數據提供商以及企業服務項目跟進,今天中國市場正在經歷人工智慧企業級服務的高速發展,雲服務提供商將人工智慧作為一項服務開放出來給企業使用。例如,華為雲發布了EI企業智能服務,已包括30多種子服務。

  2、企業智能可以深入到各個產業、行業應用當中

  另外一項利好,人工智慧開始能夠處理和解決各種傳統產業、小數據產業和特殊產業的問題。

  比如我們能看到,智能農業近期成為了產業風口,利用人工智慧來實現種植業、畜牧業甚至環境治理工程的效率提升,開始成為可能。在工業、零售、政務、交通,乃至多個公共服務場景中,人工智慧的滲透能力和滲透方式開始普遍增長。

  3、人工智慧正在變得「物美價廉」

  更重要的是,人工智慧服務和產品本身也在快速經歷「平民化」、「低價化」的進程。機器學習所必須的數據與算力,也在通過不同途徑進入各領域企業觸手可及的範圍之內。

  雲計算服務商正在掀起AI落地運動。過去,企業想要運用人工智慧,必須懂得高深技術、擁有大量人工智慧人才的困境正在被改變。比如說谷歌此前發布了自動機器學習系統,號稱可以不用寫代碼就讓企業獲得部分領域的人工智慧業務能力。華為雲等國內雲服務企業也在推動優質的人工智慧服務,將人工智慧以服務的形式開放給企業客戶使用,盡量消除企業的技術難點,讓企業可以在輕成本的前提下快速進入智能階段。

  人工智慧正在從神壇中走下,變成水、電、網路一樣的企業必需品。


  從「智能」到「致用」:時代留給企業的密碼

  需要注意的是,在人工智慧從概念走向現實的過程當中,認知與產業結合方式並不是完全清晰的。很多企業投入大量資源建設人工智慧,結果卻差強人意。

  在新的趨勢、清晰的未來價值與真實存在的困難面前,今天中國企業進入人工智慧世界有幾種相對妥善的方式,以及相關的注意事項。這或許也可以被稱為「智能密碼」。


  1、通過雲服務快速獲取人工智慧

  機器學習的技術特性,決定了雲計算平台是企業使用和實際部署人工智慧的基本方式。而國際和國內的主要雲計算平台,也在爭奪企業市場,為企業帶來更妥善、低成本、高兼容度、定製化的人工智慧通道。利用雲計算生態部署自身產業能力,解決產業問題,是今天投身人工智慧世界的主要方式。

  通過平台來獲取人工智慧產品和服務,在今天來看是相對高效率低成本的方式。輕盈進場,快速試錯,是企業進行智能轉型中的關鍵保障。人工智慧是一個高度模塊化的產業結構,切忌一切從頭開始,那好比想要買車卻從輪子開始造起。

  2、尋找成熟的企業智能解決方案

  對於大部分企業來說,想要避免技術和實際之間的不匹配,最好的辦法就是尋找與自身需求相同的、已經被驗證過的人工智慧解決方案。因為企業的很多基礎需求是相通的,以其他企業應用的成功模塊為參照,能夠最大限度降低自身犯錯的概率。

  3、藉助學術優勢,提高企業智能

  人工智慧是一個高度產學一體化、高度世界化的技術種類。更廣闊的信息與認知,是保證企業走在技術前沿,擁抱高效解決方案的唯一通道。

  今天,我們可以看到很多學術界的新成果、新動向,正在以極快的速度融入產業界,成為企業智能發展的直接動力。企業自身建設學術窗口,搭建學術研究團隊,也在日益成為高技術指向性企業的標準配置。當然,如何與學術良性互動,每個企業要量力而為。切不可為了智能而智能。

  結束語

  實事求是地說,今天大量中國企業在擁抱人工智慧時,面對的是一曲「冰與火之歌」。

  在人工智慧進入實際應用的這個關口,中國企業面臨的是廣闊的商業前景、充沛的平台與技術優勢,以及良好的國家戰略環境。但技術、人才的稀缺,以及企業自身認知,依舊在制約企業智能發展的速度。在很多企業看來,人工智慧是風口,是機遇,甚至是萬能的「神器」。事實上,人工智慧主要是工具,是眾多可以推動企業優質發展的技術中的一種。企業要學會做人工智慧的主人,而不是成為其奴隸。

  推動智能化成為必需品,成為企業增長的關鍵推手,可能不是某一家企業或者某一個平台就可以解決的問題。而是需要平台、企業、學術、資本、研發等多方面力量協同參與,保持高度的產業配合,形成對新趨勢、新技術的快速吸納能力。

  只有這樣,以智能驅動產業發展,奪取高速、生態、低成本的企業長期增長,才能成為可能。

  相比於技術炫技和演演算法霸權陰影下的AI單項技術時代,消解技術壁壘,快速進入各產業埠,為廣大企業帶來實際價值的EI(企業智能)新形態正在聚集。

  化「智能」以「致用」,將在接下來很長一段時間中,成為中國智能產業生態的主旋律之一。
世人皆醉我獨醒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7-28 10:15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