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回復: 0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放飛的風箏:以親情的名義回歸的海外遊子

[複製鏈接]

1萬

主題

1萬

帖子

1萬

積分

八級貝殼核心

倍可親終生會員(廿一級)

Rank: 5Rank: 5

積分
18033
跳轉到指定樓層
樓主
kent 發表於 2005-3-25 13:41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慈母手中線,遊子身上衣;臨行密密縫,意恐遲遲歸;誰言寸草心,報得三春暉」這是我們都很熟悉的一首《遊子吟》,古時候那些遠行的遊子,就像一隻只放飛的風箏,飛得再遠,也都有一根親情的繩子牽著他們,遲早會帶回故鄉。

然而,今天那些遠在他鄉的遊子們,他們會因為親人的思念而歸來嗎?他們會不會就像風箏斷了線,從此一去不回?



現實態度:沒出去,就先別想回來的事



3月5日、6日,「第十屆中國國際教育巡迴展」在上海東亞展覽館舉行。記者在會場上採訪了一些學生和家長,發現更多的人還只是在考慮如何留學和到哪裡留學的問題??還沒出去留學,所以大多數的學生和家長還沒有來得及考慮回國的問題,更不用說考慮會不會有親情的「左右為難」了。



也有一些人考慮學成后回國,但也是更多地因為事業發展的原因。伊小姐和父親這次是專門為她弟弟來諮詢的,他們主要考慮的國家是英國或澳大利亞。伊小姐說:「讓他出去主要是出於找個好工作的目的。學成后就回國來發展,畢竟現在中國的市場也很大。」



英國駐上海總領事館文化教育處的徐小姐告訴我們,前來諮詢的大學生和高中生不少都是由父母陪伴而來的。他們詢問的主要都是留學程序、學校方面的問題,對於留學畢業后的去向,似乎現在就來諮詢的人並不很多。



當然也有家長考慮的很成熟和超前。張先生在一所新加坡學校的宣傳照片中,發現了他兒子的身影。原來,和那些帶著孩子來的家長們不同,張先生的兒子現在已經在新加坡讀了兩年的酒店管理,這張照片則是兒子作為優秀學生被選拔去波特曼酒店實習時,和老師在酒店的合影。



「兒子已經在新加坡留學了,你為什麼還要了解那麼多資料信息呢?」看見張先生手裡已經拎了一大袋各個學校的宣傳資料,記者奇怪地問他。



「我想這兩年在出國留學的政策、教育各方面都應該有了新的變化,所以就過來了解一下。」和前一個故事中的父親不同,張先生非常希望兒子在讀完本科后,能在國外工作一段時間,或者去瑞士、英國、澳大利亞等酒店管理方面更加先進的國家繼續深造。



遊子觀點:回歸,因為我是家裡的唯一



「只要工作的專業對口,薪水等各方面的條件都比較好,我希望他能在國外多待一段時間。」這是張先生的個人觀點。但是大多數的留學生家長恐怕沒有張先生這樣放得下,



Jenny的父母就是這樣。



Jenny曾在德國留學和工作了近六年,去年年初,她才剛從德國歸來。對於現在的遊子歸國潮,她感覺並不意外。



「我們這一批留學生,大多數都是改革開放后出生的獨生子女。家裡只有一個子女,所以父母也就會格外思念,千方百計地想讓我們回來」。在Jenny看來,這一代的孩子受到了父母的格外照顧,所以更應該盡到自己的孝道。



儘管如此,Jenny卻也贊同在留學后先在國外工作一段時間。「相信大多數留學生都和我有一樣的想法」,她分析說:「出去留學不容易,如果還能得到國外工作履歷,那就是錦上添花了。」



那麼父母們在國內寂寞怎麼辦呢?Jenny有自己的辦法:「我去年就把父母接到德國來,讓他們體驗了一下德國的生活,還帶著他們好好周遊了一番歐洲」。她也知道父母不會習慣在國外長期生活,「但是出來旅遊一次,他們一定還是很高興的,況且還可以和自己的寶貝女兒在一起。」



雖然自己非常喜歡德國的生活氣氛,但是最後,Jenny還是接受了一家德國公司的委派,回到了上海。「也算是葉落歸根吧,但是更重要的還是因為要和父母團聚,想想吧,大學四年在外地,再加上在德國的六年,我已經有十多年沒有陪伴在父母身邊了!」


網上調查:親情成為「海歸」新理由

海外遊子的回歸似乎已經成為大勢所趨,而「親情」的確也在成為日益重要的理由。



來看一組國家教育部日前公布的數字:2004年度,各類留學回國人員總數為25116人,比上年增長24.6%,這是自1978年擴大派遣海外留學生以來,年度留學回國人數連續兩年突破兩萬人。



再來看全國青聯和《青年參考》報去年聯合主辦的一次大型調查。這項調查由全國青聯和《青年參考》報聯合主辦,採取網上志願填答的形式,共有3097人註冊參與活動,留學生涉及歐洲、北美、澳洲和東亞四大板塊的49個國家和地區。



二十多年來,從海外回歸的留學生,很大一部分是因為事業的原因。然而這次進行的「海歸搜索行動――海外留學與歸國人員現狀大調查」卻有了新的結論。這項調查最後發現:吸引「海歸」回國的最大理由是「國內經濟前景看好,機會多」(69.7%),而緊隨其後的便是「與家人團聚」(59.9%)――「親情」,儼然已經成為了遊子回歸的又一大理由。



此外,這項調查也印證了Jenny之前向記者提到的一種說法,大部分留學生在畢業后都希望先在國外工作一段時間。在去年12月16日公布的最後調查結果中,身在海外的留學生(包括在讀和已經在國外工作)中,87.7%有回國意願。其中約1/3(34.5%)表示一畢業即會回國,53.2%則表示會先在國外工作一段時間,積累一些經驗后再回國。



反對聲音:國別才是決定性因素



"養兒防老",從中國的傳統情感上來講,父母年老后總希望子女能陪伴在自己身邊。如果家裡只有一個孩子的話,這種想法會更加強烈。但這是否是影響越來越多的留學生學成后回國的因素之一呢?至少部分專家和業內人士並不完全贊同。



資深留學專家認為:"在出國前就考慮好準備畢業后回來的學生相對比較多。現在國外就業競爭非常激烈,機會不像國內那麼多。"



"事實上,影響學生就業考慮的因素很多,是否留在國外發展也是因人而異的。另外,在去留的問題上因國別會有所不同。在澳大利亞、加拿大、紐西蘭等移民國家求學的學生留在那裡工作的會多一點。此外,一般前來諮詢的學生和家長,特別是低年齡的學生,關心的大都是出國的手續、學校等方面的問題,對比較長遠的就業問題考慮得並不是很多,更不用說是否回國發展了。"



Stella在英國留學了兩年,她也覺得至少在英國讀書的留學生,很多人從開始就沒有抱過留下來的希望,因為在英國找工作太難了,"不是不想留,而是沒法留",那些在歐洲其它國家留學的同學大多數也是相似的狀況;而她的另一些同學在澳大利亞和加拿大讀書,"他們去那裡留學,恐怕是早就做好了技術移民的準備"。



[記者手記] 永遠也別忘了親情



周一傍晚,我見到了專程來到報社的那位風塵僕僕的父親(見之前一版的報道),然後我們和他整整談論了一個多小時他的兒子。



原本一直以為,父母這種對子女的親情難免有些嘮叨和瑣碎,但是他卻讓我感到了一種感動。作為一位想念兒子的父親,他其實一直盼望著自己的兒子能夠早日歸來;但是他卻又不希望因此給兒子任何壓力和阻力,所以他說:兒子啊,無論你做什麼決定,我們都會支持、都會理解。



而他的兒子確實有了自己的決定,他也許會回國,但並不是因為親情的緣故,在他眼中,事業是最重要的。我們知道,他是一個孝順的兒子,但是這並不意味著他真正理解他的父母,否則,他一定會堅決地回到他們身邊。



還記得在中央電視台一直播放的一則公益廣告嗎?一位母親做了一桌的菜,然而兒女們卻一一打電話來說忙,不能來了,最後的一個鏡頭,是老人凄涼的背影……



事業可以從頭再來,父母的遺憾,卻也許永遠無法彌補。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8-29 09:33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