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回復: 0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一些西方專家對中國一無所知

[複製鏈接]

387

主題

426

帖子

3550

積分

一級貝殼核心

Rank: 5Rank: 5

積分
3550
跳轉到指定樓層
樓主
一親衣舊 發表於 2018-3-21 09:36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香港亞洲時報在線3月19日文章,原題:一些西方專家對中國一無所知
自從鄧小平帶領中國走上改革之路以來,預測中國何時崩潰似乎成為了西方
媒體和學者最熱衷的事。這麼多年來,我們已經數不清西方觀察家對中國錯
誤預測的次數了。他們總覺得共產黨對經濟一竅不通,會「溺亡於債務海
洋」。但是,歷史和現實顯示的恰恰與此相反:中國越來越富、越來越強,
人民也十分團結。
  那麼,為何那麼多西方學者評論中國屢屢出錯呢?簡單的回答是他們對
中國的歷史、政治制度和領導風格知之甚少或者一無所知,靠錯誤信息、偏
執的成見和意識形態評估該國的經濟和政治前景。
  專制與創新 中國5000多年的歷史主要受到封建主義的影響。但是,中
國在多個歷史時期也是創新的強國。在中國,創新更多涉及扶持和資金。過
去10年,中國的研發支出已從佔GDP的1%升高到將近2.5%,由此產生了積極
效果。這也解釋了為何中國如今正迅速縮小與西方的科技差距。

  經濟和金融體制 與西方的市場經濟不同,鄧小平的「有中國特色社會
主義」是市場經濟與中央規劃的混合式發展模式。這種「中庸之道」出自陳
雲的「鳥籠」模式。按照這種理論,經濟要在國家設定的規劃下發展。「非
戰略性」產業(如服裝、非國防製造業等)逐漸讓市場力量決定供需,這種做
法在刺激通脹的情況下提高了生產效率。同時,保持國家對「戰略性」產業
(如糧食、能源等)和價格的控制,保證經濟、政治和社會的穩定。國有企業
和銀行存在首先是「服務於人民」,然後才是盈利。這種立場在西方被解讀
為資源配置不當,批評者稱這會導致經濟崩潰。但西方觀察者們未能看到的
是,銀行和企業可能賺錢少了甚至虧損,但他們履行了社會責任,維護了經
濟和政治穩定。
  治理平台 在西方媒體眼中,沒有經過選舉的中國政府是無法代表人民
的。但北京會就制定和落實經濟、政治和社會政策進行民意調查。當民調顯
示,消除貧困、改善環境、國防和反腐是民眾最關心的問題時,政府就會集
中力量改善問題來回應人民的訴求。也許中國政府在某種程度上缺乏透明度
(因為政策討論是幕後進行的),但相比美國或任何其他政府更負責任。中國
政府僅用40年就使眾多人口脫離貧困並壯大了中產階層,人類歷史上沒有其
他政府做得如此成功。若無意外不利情況,中國到2025年甚至更早會徹底消
除貧困。相比之下,美國政治人物似乎對維護自身和競選金主而非國家的利
益更感興趣。
  總之,錯誤地解讀和預測中國,並不會幫助西方社會變得更好。這反而
會將西方帶入一條「危險小徑」。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8-4 12:05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