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回復: 0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獨生子女好嗎?是否應該生二胎?

[複製鏈接]

220

主題

505

帖子

1430

積分

三星貝殼精英

Rank: 4

積分
1430
跳轉到指定樓層
樓主
duorou 發表於 2018-3-15 15:22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一個人是否幸福,童年仰仗父母的接納,中年仰仗伴侶的理解,晚年希冀兒女的憐惜。


今天的話題,還是春節在飯桌上所得:催生二胎。

我發現,越是受教育程度高的家庭,對於「二胎」持越謹慎態度。

曾經看「飯統戴老闆」寫的一篇《生育率下降背後的5個故事》,已經把「不生二胎」的六個本質原因總結得非常透徹——

▣  嘴炮式勸生——(自己不生,看熱鬧不嫌事兒大起鬨)

▣  工具式生子——(女人生育風險徹底自擔,淪為行走子宮)

▣  破產式添丁——(面上虛榮,經濟入不敷出,心力交瘁)

▣  碎鈔式教育——(北京正常養一個娃到18歲據統計是276萬)

▣  焦慮式教育——(父母意識未必跟得上時代,娃失控)

但依然有不信邪的父母堅稱:「獨生子女性格會不完整,兄弟姐妹的陪伴才是最好的禮物」。

每當我聽到這個觀點,總有一個本能性的警惕——所有多胎家庭,都能做到「多一個人,添一份美妙」嗎?

它對父母的認知是很大的考驗。事實上,哪怕只看一項:多胎家庭要面臨的親情平衡問題,也是極其複雜的。

講三個朋友的故事,絕對真實。

他們的故事,詮釋了耐人尋味版的「當別人在談論獨生子女孤獨,而我在經歷著什麼」。



-01-

好友小美,32歲,和哥哥是雙胞胎。父母都是廣西某知名大學教授,從小被羨慕:「書香門第,又有哥哥寵,太幸福了。」

事實上父母重男輕女思想嚴重,幾乎全部情感都傾注在兒子身上。小美的優秀成為一種被忽略的理由——你強你活該。

小美有留洋經歷,媽媽說「你看,你都去德國留學了,你哥哥考不上,我虧欠你哥哥。」

小美生的孩子長到三歲,父母只來過幾次:「你哥哥的孩子還小,嫂子還要備二胎,走不開。」

哥哥讓父母幫養自己的兩個孩子,卻從不給生活費。父親做了手術,要求小美守夜「你哥哥家有兩個忙不過來……」

小美說,這樣明顯的偏袒,會導致我把不滿和憤怒轉移給我哥,兄妹反目,最後甚至形同路人,受過那麼高教育的父母,為什麼不明白?



- 02 -

好友飄飄,有一個妹妹。妹妹很好看,從小到大,當演員的媽媽總有意無意帶著妹妹去公開場合,贏取更多關注。

有一次,媽媽接了一個廣告,廣告商只允許一個孩子上鏡,媽媽選在飄飄參加游泳比賽那天,帶妹妹去參加了拍攝。

廣告在電視里播出后,飄飄看一次,哭一次。不管媽媽怎麼道歉,她心裡知道,兩個孩子中,媽媽放棄了她。

她慢慢意識到,「照顧妹妹,扮演好懂事姐姐」的角色,才能讓自己利益最大化。

妹妹順其自然進入「會哭的孩子有奶吃」人設,哭鬧、撒潑、看臉色,學了一整套「全世界欠著我」的本事。

飄飄發現妹妹居然荒唐到撩自己男友,跟自己賭氣,而媽媽勸「不要當真要大度」,她徹底失控——

只因為我是姐姐,我活該被傷害且不能表達?

媽媽例行公事地一番愧疚,甚至流淚,但最後她居然告訴我:每個孩子都有自己的宿命。

飄飄三年沒回家過年了,因為「我不接受這樣的宿命」。



- 03 -

最後那個朋友,叫做龍。龍很年輕,17歲。他出生在北京四環內的別墅,妹妹出生之前,絕對掌上明珠。但奶奶有三個兒子,一直想要個孫女,孫女一出生,他徹底失寵。

現在還記得,一家人興師動眾去醫院看新生兒,3歲多的他大喊「奶奶別抱妹妹,抱我」,但全家好像沒聽見似的。

8歲,爸爸修改了遺囑,遺產從他一個人繼承變成了平分,他說了句「我討厭這樣」,被打了一巴掌。媽媽勸他「你最好聽你爸爸的,不然什麼都得不到。」

他第一次意識到,生存資源是要爭奪的,而且要有技巧地爭奪。

他現在很優秀,危機感更強。因為,去年,父母又生了個女兒。

他笑著說:「現在妹妹也有失落感,皇帝愛長子,百姓愛幺兒,老話有道理。」

然後,他說了一句細思極恐的話:「我爸媽老說,看看,全家福照片多其樂融融多富貴,我覺得很好笑。他們應該頭疼,晚年怎麼處理我們的勾心鬥角。」……

實錄就寫到這裡。

我說這些不是想制止大家生二胎,很多多胎家庭其樂融融,讓人羨慕。我只是跟大家分享一個感受——如果說為人父母不用考試,是世界上最可怕的事兒,而每多一個孩子,其實是在回答升級的問卷。

你確定會對多個孩子,真的做到一視同仁,甚至自省和克服很多「重男輕女」「寵小脅大」「外貌性格偏好」等集體潛意識嗎?

你確定,你對待兩個孩子的方式,都是他們想要的,而不是「各抒己見,各自委屈」嗎?

甚至你確定二胎給頭胎的陪伴,是頭胎想要的,而不是失之分毫,反成負擔嗎?

有一部超級感人,把我哭傻*的美劇《我們這一天》,在豆瓣上前兩季的評分都達到9.5分,真的很好的反應了多胎家庭的溫暖和感傷。



已經擁有兄妹兩個的傑克與麗貝卡,領養了一個黑人小孩,從此成為五口之家。



傑克和麗貝卡把一生,徹底地,忘我地奉獻給了孩子們。

爸爸傑克對老婆說:「別怕,如果為人父母滿分十分,我可以為你做到11分,不,去你媽的,11分給孩子,12分給你。」

被領養的老三,最聰明敏感,為了跟姐妹們一樣,明明可以考A,卻考B。爸爸勸他,你們本來就不一樣。




老二凱特很胖,為此很自卑,總用毯子把自己裹得緊緊的。



爸爸拿出一件「神奇的會讓她變成自己想要的樣子」的T恤安慰:寶貝,你穿上這件T恤,要永遠記得,你是我的小公主。



老大凱文嫉妒老三,覺得大家過分關注這個外人的感受,自己在泳池差點死了,都沒人發現。



爸爸誠懇地去道歉「對不起,這是我第一次當爸爸。」



看完我真的捫心自問,我們的先生,甚至我們自己,真的可以做得到嗎?在足夠的經濟實力和人工支撐體系之外——有如同踩地雷一腳一腳永不回頭的決心,和蓋一座羽毛之城般溫柔深情的耐心嗎?

人性是什麼?一個家裡,強勢的孩子永遠渴望寵愛,弱勢的孩子永遠爭取肯定。

多胎父母責任重大,十分不易。因為父母認為的「公平」,未必是孩子們理解的「公平」。

很多多胎父母覺得冤枉:付出一切,卻被每個孩子說偏心,哪裡偏心!我卻很理解,有比較,就有傷害。

所以,我不完全贊同「我多生一個,是為了給頭胎孩子一個伴兒,他們更幸福」這種理論。

當我們談論「我想要多一個孩子的時候」,我覺得我們討論的是「我希望體驗養育多個孩子的樂趣和挑戰」,而永遠不是「希望給孩子一個陪伴,他們更幸福」。

一個人是否幸福,童年仰仗父母的接納,中年仰仗伴侶的理解,晚年希冀兒女的憐惜。

兄弟姐妹的陪伴,絕對不是人生幸福的最主要因素。

就這樣,當我們談論「獨生子女的孤獨」的時候,我想到了以上這些。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7-30 08:32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