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回復: 0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娛樂性「非遺」項目「王廳竹馬」:從宋代排兵布陣說起

[複製鏈接]

713

主題

805

帖子

2161

積分

五星貝殼精英

Rank: 4

積分
2161
跳轉到指定樓層
樓主
森林木1 發表於 2018-2-28 16:34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流傳於齊河縣趙官鎮王廳村的竹馬舞歷史悠久,俗稱「跑竹馬」、「竹馬落子」。2017年,王廳竹馬列入德州市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千年竹馬,源於軍事
   竹馬舞的由來,有兩種說法:一是宋朝時候,地處黃河以北的中原大地是宋、遼、金必爭之地,常有戰爭爆發,當地農民為保衛家鄉練習馬上戰術,在沒有戰馬的情況下,有人便用竹蔑紮成馬的形狀,綁在身上,揮槍弄劍,馳騁廝殺。二是宋時遼兵積極訓練兵馬,為進攻大宋作準備,為保證戰馬休息,又不影響士兵訓練,蕭太后讓士兵用竹子紮成假馬,綁在腰間進行訓練,這也是竹馬舞的雛形。明清時期,社會相對穩定,百姓安居樂業,備戰氣氛日漸淡薄,跑竹馬逐漸演變成民間年首歲尾的娛樂健身活動。
   至於王廳的「竹馬舞」是怎麼來的,這得從該村的歷史說起。元朝初年,王廳村名為土山頭村,王家始祖王青,能征善戰,英勇無比,排兵布陣,屢建奇功,官至元世祖忽必烈的配刀武藝將軍,在土山頭村修建了三座大廳,即對華廳、接官廳、廂房廳,故將土山頭村改名王廳村。到了清朝,身為大學士的王青第八代孫王興嗣、王興仁為弘揚祖先的蓋世武功,訓練村民排兵布陣,習武強身,並漸漸地將「竹馬舞」引進村來供村民健身娛樂。從此,王廳「竹馬舞」代代相傳,至今不衰。
   
   ●表演熱鬧,變化無窮
   王廳「竹馬舞」由鑼鼓隊、炮手、帥旗手、竹馬隊4部分共30餘人組成。王廳村竹馬舞與其他竹馬有所不同,表演竹馬時先是三聲炮響,繼而鑼鼓喧天,一桿帥字大旗立在中間迎風飄展,人馬到齊,分列兩旁,將、帥手拿令箭,眼觀八方,身後緊隨兩個馬童(武生扮相),手拿馬鞭站在隊前,娘娘身披斗篷,頭戴鳳冠,兩根雉雞翎插在兩邊,下跨杏黃龍駒,懷抱令箭,有一人打黃色羅傘緊跟其後,后隨男女將各四名,女將古裝花旦扮相,赤兔、黃驄、白龍、汗血一人一騎,手拿馬鞭,四名男將韃子扮相,頭戴草帽,兩個醜臉黃色馬褂正斜分穿,烏騅、黍留、青松、花團一人一騎,手拿小扇。隊伍擺好后,帥旗手將帥旗一晃,表演開始。表演者仿照古代戰爭場面,排兵布陣,一字長蛇,二龍戲珠、單雙梅花……花樣翻新,變化無窮。整個表演戰鼓咚咚,人歡馬嘶,舞者行走如飛,跳躍自如,好似熱烈的戰鬥場景。
   
   ●工藝考究,活靈活現
   竹馬的主要製作材料是竹子。製作前先將竹子在水裡浸泡數天,接著晾乾,之後破竹分蔑,撐成骨架,然後將彩紙或彩色紗布糊在外面,再用紅、黃、綠、白、黑五色布纏身,馬肚內可安放蠟燭,晚上表演時點燃肚內蠟燭,馬體通亮。竹馬分馬首、馬臀兩部分,馬首有鬃毛,頸下掛響鈴;馬臀有長尾,形象逼真。表演者將竹馬綁在腰間,馬首繫於身前,馬臀繫於身後,活像真人騎馬。行走翻飛,跳躍自如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8-3 13:05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