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回復: 0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陝西十大怪

[複製鏈接]

580

主題

2727

帖子

1353

積分

二星貝殼精英

倍可親資深會員(十七級)

Rank: 4

積分
1353
跳轉到指定樓層
樓主
longcheng1 發表於 2005-3-23 21:18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一 麵條像褲帶。

  陝西人的絕對第一主食,

  顧名思義,褲帶一樣寬的麵條,

  撈上一老碗,在放上油潑辣子,

  倒上醋,那味道,好吃

  

  二、 鍋盔像鍋蓋。

  鍋盔是用麥面製成面坯,

  在鐵鍋上烙烤而成的一種餅子。

  它既是陝西人的主食,

  又是出外隨身攜帶的乾糧。

  關於鍋盔的起源,歷來說法不一。

  有的說,鍋盔是諸葛亮初出茅廬,

  火燒博望坡后,

  為幫關羽穩定軍心而發明的;

  有的說,在唐代修乾陵時,

  因服役的軍人、工匠人數過多,

  往往為吃飯而耽誤施工進度,

  受到懲罰。於是,

  有一名士兵在焦急之中便把麵糰放進頭盔里,

  把頭盔放到火中去烤,而烙成了餅。

  因為是用頭盔烙制而成的,所以叫做鍋盔。

  不管怎麼講,

  算起來鍋盔在陝西已有上千年的歷史了。

  陝西人做鍋盔,將面和得很硬,

  甚至用手都揉不動,只能藉助木杠子,

  用全身的力量來壓揉,壓成圓餅以後,

  放在鐵鍋里,用麥秸火慢慢烙烤,

  並用微火煨熟。這樣,

  烙成的鍋盔外脆里酥、清香可口,

  放上十數八天也不會變味。

  陝西農村的鐵鍋都很大,

  直徑一般都在二尺以上,

  所以烙出的鍋盔又大又厚,

  很象一個鍋蓋。

  這大概也是陝西人純樸性格和

  豪爽氣度的一種顯現吧

  

  三、 辣子是道菜。

  陝西盛產辣椒。

  陝西的辣椒色紅個長頭尖,

  味極辣,

  當地人俗稱"線辣子"或"尖辣子"。

  出口到國外,被稱為"秦辣"。

  人們普遍認為湖南人、

  四川人能吃辣椒。

  其實, 陝西人吃辣椒比湖南人、

  四川人厲害的多。

  湖南、四川人只是把辣椒

  當作一種調味品,

  而陝西人則實實在在地把辣椒當菜吃。

  陝西人吃辣子,是先將辣椒摘去蒂把,

  用文火炕干,再用舀子搗成粉狀,

  經過篩羅,再讓上細鹽,

  最後用較多的滾油潑一下,

  就成了當地著名的"油潑辣子"。

  這種辣子,看著紅、聞著香、吃著辣,

  既能用來調面,又能夾饃吃。

  這種辣子富含脂肪、蛋白質和無機鹽,

  具有開胃、下飯、增進食慾之功效。

  

  四、碗盆難分開。陝西人吃飯,

  喜歡用一種耀州產的

  直徑一尺左右的白瓷青花大碗,

  當地人稱為"老碗"。

  這種老碗甚至比小盆還大,

  所以往往碗盆難分。

  在關中農村,

  差不多每個村莊都有一個

  人們聚在一起吃飯的地方,

  或大槐樹下,或村頭宅邊。

  每到吃飯時,

  男人們就端著大老碗,

  蹲在一起,一邊滋滋有味地吃著飯,

  一邊津津樂道地啦著話,

  什麼變換花樣的飯菜,

  大家甚至還要互相品嘗一下,

  這就是有名的"老碗會"。

  陝西人勞動強度大,幹活出力多,

  吃飯也多,

  所以出門時用老碗盛一下就夠了,

  不用再回家去盛飯,省了不少麻煩。

  

  五、帕帕頭上戴。

  陝西的關中盛產棉花,

  當地農村很早就有用

  棉花紡紗織布的習慣。

  當地人愛把

  這種用棉花紡織而成的

  土布梁成黑色。

  所以,在關中農村,

  中老年人有服裝大多是黑色的。

  這大概與秦始皇以水為德,

  崇高黑色的遺習有關吧。

  關中農村的老年婦女,

  差不多人人頭上都戴著

  一塊黑色或白色的帕帕。

  外地人不理解這是為什麼。

  其實,

  這種帕帕的實用性很強,

  可防風、防塵、防雨、防晒,

  可擦汗、可潔手,

  還可臨時用來包東西

  

  六、房子半邊蓋。

  由於我國幅源遼闊,

  各地民居的式樣都各不相同。

  但是像陝西這半邊屋的建築式樣,

  卻實屬罕見。這是什麼原因呢?

  原來,

  在近百年來陝西農業緩慢發展的過程中,

  人口卻迅猛的增加。

  農村中原來聚居生活的家庭,

  因土地面積有限,而人口眾多,

  住宅緊張,

  於是便產生了我國建築史上的怪胎--

  房子"半邊蓋"。這種"半邊蓋"的房子,

  看起來是一種奇特的形樣,

  實際上這是人口膨脹的一個危險信號。

  我想,隨著我國計劃生育工作的深入開展,

  這種"半邊蓋"的房子可能會有減無增,

  直至消失吧

  

  七、姑娘不對外。

  關中平原,土地肥沃,澆灌方便。

  只要有種子入土,

  基本上便可不為吃飯而發愁。

  所以,極少有人為生存而奔池於他鄉異地。

  關中地區很早就有

  "老不出關(潼關),少不下川(四川)"

  的諺語。久而久之,

  不僅男人們不外出遠行,

  就連姑娘們也不遠嫁。

  姑娘們不遠嫁,

  主要原因是為了和娘家人好互相照應,

  互為親戚的雙方好走動。

  

  八、不坐蹲起來。

  由於關中的男人們

  一日三餐都要蹲在一起"開老碗會",

  而且一蹲就是一個多小時。

  加之,人們冬天喜歡蹲在

  背風向陽的地方"曬暖暖"

  或者"丟方"下棋。

  於是,關中人就養成了"蹲"的習慣。

  外地人說這是"板凳不坐蹲起來"

  

  九、睡覺枕磚塊。三秦大地莊稼漢

  不愛軟枕愛硬磚

  冰涼堅硬有奇效 醒腦提神金不換.

  

  十、唱戲吼起來。

  陝西民風古樸,

  關中人幹活出大力,

  吃飯用大碗,

  唱起戲來自然也用大嗓門。

  關中的主要地方戲秦腔,

  其特點就是高昂激越、強烈急促。

  尤其是花臉的演唱,

  更是扯開嗓子大聲吼,

  當地人稱之為"掙破頭"。

  外地人開玩笑說:

  "唱秦腔要具備三個缺一不可的條件,

  一是舞台要結實,以免震垮了;

  二是演員身材要好,以免累病了;

  三是觀眾膽子要大,以免嚇壞了。"

  這種說法儘管過分,但是吼上兩句戲,

  對於關中人來說,

  無論是唱的人或聽的人都是很樂意的。

  在地里幹活,累了,

  吼上兩句秦腔,吼得人有勁了,

  聽的人也不乏了;

  趕馬車途中,寂寞了,吼上兩句秦腔,

  吼的人有精神了,聽得人也高興了。

  每當農閑之季,或者逢年過節,

  愛唱戲的人們總喜歡聚在一起,

  吼上幾段。

  這時候,

  只要弦索

  (笛子、胡琴等管弦樂器的俗稱)一拉,

  鑼鼓一打,

  附近的男女老幼立刻就會

  聞聲而動地聚攏而來,

  或當演員,或當聽眾。

  這就是既不花錢、又不費事,

  還十分熱鬧的"自樂班"。

  愛唱的、會唱的,

  都會在"鄉黨"們的推薦下

  或者是自報奮勇地吼上幾句。

  這種吼是義務的,不取任何報酬,

  只要聽眾們能叫聲"好",

  吼戲者的高興程度

  不亞於獲得了什麼大獎。

  吼的人,臉紅脖子粗,

  吼得"走火入魔";

  聽的人,息聲靜氣,

  聽得如痴如醉。關中人認為,

  這才是真正的秦腔,

  聽起來"過癮"、"解饞"、"嘹得很"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8-12 08:37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