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回復: 0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中國完成43架次無人機南極觀測 ​探尋冰面融池奧秘

[複製鏈接]

4364

主題

9732

帖子

1萬

積分

七級貝殼核心

Rank: 5Rank: 5

積分
17462
跳轉到指定樓層
樓主
非常時期 發表於 2018-2-23 11:34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2018-02-23 09:48無人機

  

  據中國科學報22日報道,隨著南極夏季的來臨,潔白的南極冰蓋表面出現了許多水窪,在極晝陽光的照射下,泛著藍色的光。

  這些大大小小、形狀各異的水窪,學名叫做「冰面融池」。它們不僅點綴著南極的美麗「夏裝」,還具有很高的科研價值。

  剛剛結束的我國首次南極無人機業務化觀測考察,完成了43個架次的完美飛行,有望揭示全球變暖背景下南極冰面融池的奧秘。

  剛剛起步的南極冰面融池研究

  近年來,冰面融池的增多已經成為北極海冰快速融化的重要證據之一。中國第4次北極考察隊的航空遙感觀測結果表明,北極點附近的海冰密集度只有不到85%,浮冰間出現大量水道,海冰冰面融池發育明顯。

  「不只是北極海冰,隨著全球變暖,北極陸地格陵蘭冰蓋的冰面融池也非常發育,許多區域甚至形成冰面水系,能夠在衛星圖像上看到,各國科學家做的工作也比較多。」北師大全球變化與地球系統科學研究院院長程曉在接受《中國科學報》採訪時說。

  相比北極,南極冰蓋周邊地形陡峭,冰面融池尺度通常較小,僅分佈在冰蓋邊緣的一些區域,很難從中高解析度衛星圖像上發現。

  「雖然融池僅出現在冰蓋外緣的很小區域,但冰蓋外緣的融化和崩解會導致冰蓋上的冰加速向海里流動。」程曉說,「融池的水會滲透到冰面下,或形成裂隙,或對冰的底部形成潤滑,從而影響冰蓋的不穩定性。」

  研究顯示,近幾十年來,南極半島地區約有超過10個冰架相繼崩塌消失或大幅度退縮,多數由於冰面融池導致。而在融化尺度較小的東南極地區的冰面融池研究,國際上還剛剛起步。

  程曉帶領的極地遙感研究團隊在第33次南極科學考察中發現,中國南極中山站附近的達爾克冰川分佈有多個冰面融池,但在中高解析度衛星遙感圖像上並沒有看到。

  於是,在今年的中國第34次南極科學考察中,他們利用「極鷹III-R型」無人機搭載可見光相機、傾斜相機、激光雷達等感測器,搜集全球變暖背景下南極冰蓋冰面融池的寶貴研究資料。

  

  一波三折的無人機航拍

  「這次經歷的驚心動魄和一波三折完全可以媲美驚險刺激的好萊塢大片!」回想起過去一個半月的南極考察,北師大全球變化與地球系統科學研究院博士生李騰很興奮。

  雖說他和同學趙劍都是第一次去南極,但兩人配合默契,無人機航拍工作很快順利地步入正軌。

  不過,極地外業工作總是伴隨著意外情況的發生,其中一些又是想破腦袋都不可能預測到的,加之南極條件惡劣,很多時候都要靠天吃飯。

  2017年12月21日中午,當執行完航拍任務的F300無人機返航到降落點附近準備滑降時,意外發生了。飛機遲遲不降高度,且與預設降落點漸行漸遠。

  「飛機的測高系統出了問題。」李騰希望飛機自駕系統恢復「理智」重返預定降落位置,可遺憾的是,飛機失聯了。

  經過深思熟慮,他們放飛另一架無人機展開搜尋。可喜的是,在達爾克冰川表面發現了失聯的無人機,距離預設降落點約5公里;然而可惜的是,由於冰川表面布滿了冰裂隙,最深處達幾十米,靠人力涉足去撿回來絕無可能,最終只好放棄,將無人機永遠地留在南極冰蓋上。

  自此以後,李騰和趙劍都會在任務前一天反覆檢查設備和調試軟體,「緊張得晚上都睡不好,類似的感受可能還是高考前一天吧」。

  儘管困難重重,但在一個半月的時間裡,他們利用無人機採集了大量的現場實測遙感觀測數據,除了航拍冰面融池和冰架,還幫助中國極地研究中心採集預選藍冰機場的數據,為「雪龍」號實時觀測海冰情況等,數據量累計高達124G。

  南極科考無人機應用有望常態化

  此次南極無人機業務化觀測成果顯著,更讓程曉堅信,無人機作為一項新興的技術,必然會在極地考察中得到越來越深入的應用。

  近年來,無人機在我國南極考察中的應用水平已經大大提升,隨著多種機型在極地的實驗成功,我國無人機基本可以提供後勤和科研保障所需的技術支持。在世界各國中,我國無人機在極地的應用水平最高。

  下一步,程曉希望能把一些新型的感測器搭載在無人機上,通過這些高精尖的載荷探測到極地更多的信息。

  「現在很多機制還不清楚,比如只知道融池的水滲透下去會增加冰架裂隙的產生,引致崩解形成冰山,但是冰山在海洋裡面以後又如何影響海冰等,這些都需要進一步調查。」程曉坦言,這些問題靠衛星遙感手段是沒有辦法解決的,需要近地面的航空或無人機手段進行局地的深度調查。

  他表示,衛星的優勢是宏觀,可以做很大範圍的調查,但看不到局部的微小過程,而無人機的優勢就是可以開展比較精細的調查。只有兩者結合,才能做到知其然並知其所以然。

  「未來,無人機將常態化地進入南極地區,既服務科研又服務後勤保障。」程曉說。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格外小心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7-27 16:07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