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回復: 1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海天佛國-普陀山★願南海觀世音菩薩保佑眾

[複製鏈接]

2845

主題

1萬

帖子

6163

積分

版主

倍可親榮譽終生會員(廿級)

Rank: 7Rank: 7Rank: 7

積分
6163
跳轉到指定樓層
樓主
小魔女 發表於 2005-3-24 09:21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普陀山是個方圓12.5公里的小島,有三大寺:普濟寺、法雨寺、 慧濟寺。
  主要的景區有:(1)道頭景區,是碼頭和正門。
  (2)前寺景區,以普濟寺為核心,有海印池、菩薩牆、文昌閣、多寶塔等。
  (3)后寺景區:以法雨寺為核心,有九龍殿、千步沙、望海亭、楊枝庵等。
  (4)佛頂山景區:以慧濟寺為核心,有海天佛國崖、 鵝耳櫪樹、刀劈石、天燈台等。
  (5) 西天景區:以自然風貌為主:有心字石、磐陀石、二龜聽法石、千年古樟樹、煉丹洞(梅福庵)等。(6)梵音洞景區:有梵音洞、飛沙嶴、古佛洞、善財洞等。
  (7)南天門景區:有南海觀音立像、潮音洞、紫竹林(不肯去觀音院)等。
  (8)洛迦山景區:珞迦山是普陀山的鄰島,遠觀如海上睡佛。

    普陀山島內交通:
  1、 旅遊專線車:
  專線車(1)的起點站:一個在普濟寺的左邊,一個在普濟寺的右邊,通過輪船碼頭,做鐘擺式來回行走.左邊起點站是百步沙,右邊的起點站是西天渡口。途徑百步沙、百步閣、紫竹林、入三摩地、碼頭、海防新村、海鮮園、寶陀飯店、西天渡口。
  專線車(2)起點站:百步沙站,終點站索道站(索道是去慧濟寺的唯一交通工具).途徑:百步沙、朝陽洞、大乘庵、法雨寺、飛沙嶴、寶月庵、古佛洞、索道站.兩路專線車都是定時間運行的。每隔10至15分鐘一班。5:00專線車停運。



    海天佛國、潮生梵音
  
    杭州灣中,蓮花洋里,有一座佛教名山,就是普陀山。在佛教傳說中,這裡紫竹婆娑、紫霧繚繞,是南海觀音居住的地方――古時的南海,現在的地理上,應該叫做東海。普陀山和安徽的九華山、山西的五台山、四川的峨嵋山並稱為四大佛教名山。不同的是,普陀山是一個小島,在唐代的時候,偶爾出入島嶼的,只有幾個寂寞而閑適的漁夫。後來因為一個偶然的事件,觀音菩薩的聖像留在這個島上。隨著觀音崇拜在民間越來越盛,普陀山的香火也越來越旺,普陀山成為高僧沙彌非常渴望來參拜,善男信女非常渴望來祈福的聖地。
  普陀山所處的舟山群島,是中國最大的群島,有大小島嶼454.5個,其中有人居住的僅僅31.5個。使得這個面朝太平洋的地方,顯得異常清靜和開闊。普陀山一帶,還相繼開發了朱家尖、桃花島、嵊泗列島等旅遊景點,到普陀山,除了感受佛教文化,還可以享受奢侈的沙灘、清澈的海水,新鮮的太陽,清亮的月亮、美味的海鮮,體驗海島文化,親嘗捕魚生活……



我的交通路線:
  2005年3月18日(周五)下午下班后,在上海浦東濰坊路站乘坐968路公交車前往吳淞客運中心,乘坐晚20:00遊船」錦屏號「,第二天8:00到達普陀山碼頭。這是船上看日出時的照片

[CENTER]

朝陽~~



不知道的還以為是日落呢~~



蓄勢待發~~



海上日出~~



太陽出來了~~一天的旅行開始啦~~

[/CENTER]

一進正山門,就有「南海聖境」題額,其中一副楹聯是:「一日兩度潮,可聽其自來自去;千山萬重石,莫笑他無覺無知」。郭沫若有楹聯為:「大海有真能容之度,明月以不常滿為心。」寫出了普陀山的飄逸和揮灑,山水都懂得佛教義理,與別處相比,更有大氣度。



短姑聖跡:相傳有姑嫂渡蓮洋朝山進香,船剛泊道頭,不巧小姑來潮,自愧不潔,不敢下船入山。其嫂短其無福朝聖,遂囑其在小舟中候她,獨自悵然進山拜佛去了。不想時近晌午,潮水大漲,小舟與岸相隔,小姑久坐船中,飢不得食,甚為愁悶。正在此時,只見一村婦模樣的,持食盒到岸邊,向潮水裡投下一些石塊,踩著這些石塊徑直來到小姑舟中,說是她嫂托她捎來的,放下食盒,便離船而去。過了不久,其嫂進香歸來,小姑問及前事,嫂完全不知。很是奇怪,回想剛才拜佛時,瞻仰蓮座,只見觀音大士衣裾濕了一片,心裡頓有所悟,認為這是觀世音菩薩所為。因其嫂曾在碼頭「短其姑」(埋怨她的小姑),從此,姑嫂泊舟處即被稱作「短姑道頭」。現在這裡修建為船碼頭。



短姑聖跡圖2


信心清凈,則生實相。

2845

主題

1萬

帖子

6163

積分

版主

倍可親榮譽終生會員(廿級)

Rank: 7Rank: 7Rank: 7

積分
6163
沙發
 樓主| 小魔女 發表於 2005-3-24 09:44 | 只看該作者
[CENTER]


從此處登船可以到洛伽山~~



洛迦山位於普陀山東南約5.3公里處,傳為觀世音菩薩發跡、修行之聖地。《華嚴經》載:「於此地方有山,名補怛洛迦,彼有菩薩,名觀自在。」初唐四傑之一的王勃作《觀音大士贊》云:「南海海深幽絕處,碧鉗嵯峨連水府。號名七寶洛迦山,自在觀音於彼住……」。據民國《普陀洛迦新志》記載:「洛迦山,海中懸島,在普陀山東南。凡朝山禮佛者必兼謁是山。」
自古以來,普陀洛迦融為一體,有「不到洛迦山就不算朝完普陀」之說。後為使二島分別,遂一稱普陀山,一稱洛迦山。船行蓮花洋,遠望洛迦山酷似一尊大佛安詳地仰躺在煙波浩渺的蓮花洋上,頭、頸、胸、腹、足均分明可辨,故有「海上大卧佛 」之稱。 由普陀山到洛迦山航程約40分鐘。據傳「須經過二十四個蓮花浪方能得渡彼岸」。島南、北 有三處碼頭供香客渡航,並建有磐石磴道3000餘米,名「洛迦山香道」。恰如「四十八願 塔」有聯云:「寂滅道場常樂我靜,洛迦勝境花木幽深。」登上洛迦山極目遠眺,南望白沙、朱家尖怪石嶙峋,北眺淡浮數山,巔圓如釜,是為葫蘆島 ;西望普陀山,逶迤起伏,猶如蟠龍戲珠,山中殿角出沒綠蔭叢中,紫竹林、梵音洞、千步沙……盡收眼底。據說當年觀音大士就是由此跨越蓮花洋去普陀山開闢道場的。志載,明萬曆年間,有僧在山中結茅。至清末,山上有妙湛、圓通、自在、觀覺四座茅篷。 「文化大革命」時遭毀。1980年,普陀山佛教協會開始整修洛迦山,先後創建五百羅漢塔,新建土地祠 、伽藍殿、圓通禪院、大悲殿、大覺禪院、圓覺塔、妙湛塔和大型石雕「觀音事迹故事碑廊 」等名勝,從此洛迦勝境更是名不虛傳。
    由於小島實為一幽靜之所在,充滿野趣,到了冬天還可看到凌波仙子(水仙花)開遍山野。
圖為從普陀山百步沙遠看洛伽山~~



我們在普陀山上的旅行路線為:碼頭經金沙灘步行到紫竹林,再步行到南海觀音像,再步行到普濟寺、百步沙,然後做車到法雨寺、千步沙。因時間短,未能到佛頂山的慧濟寺。在法雨寺做車返回碼頭,然後做快艇到沈家門。
圖為前往紫竹林拍到的島上居民的娛樂活動~~



當地人說是金沙灘~~



從金沙灘看南海觀音像~~逆光拍攝,不很清楚



來到紫竹林  ,由多個景點,包括不肯去觀音院、潮音洞

   紫竹林在普陀山東南部的梅檀嶺下。山中岩石呈紫紅色,剖視可見柏樹葉、竹葉狀花紋、因稱紫竹石。後人也在此栽有紫竹。五代後梁貞明二年。日僧慧鍔從五台山請得觀音像,歸國途中在此遇風受阻,在此建「不肯去觀音院」於紫竹林中。觀音院前有潮音洞。紫竹林旁有光明池,南有觀音眺,對岸可見洛迦山島。
    據歷代山志記載,後梁貞明二年(公元916年),日僧慧鍔從五台山奉觀音像回國,船經普陀洋麵受阻,以為菩薩不願東去,便靠岸留下佛像,由張姓居民供奉,稱為「不肯去觀音院」,是為普陀開山供佛之始。
    門票:紫竹林景區5元(含不肯去觀音院、潮音洞)

這就是潮音洞~~
在普陀山紫竹林內、龍灣之麓,距停車場僅200米。因洞穴日夜吞吐海潮,有如雷音,故名。洞為山石裂隙所成,從崖至腳高數十米,聳起於海灘中。洞有二門,通明如天窗。潮水賓士入洞,浪石相激,聲如轟雷。漲潮時倚岩俯視,仿若蛟騰足下,險怪百出。石崖上刻有「現身處」三大字。宋元時信徒叩求大士現身者多在此洞膜拜。據記載,當時常有人在此跳海捨身,到明代明令禁止,並在洞旁建莫捨身亭,立碑勸阻,現在亭已毀壞,碑猶在。



「現身處」??不太明白,刻在石頭上的



據記載,當時常有人在此跳海捨身,到明代明令禁止,並在洞旁建莫捨身亭,立碑勸阻,現在亭已毀壞,碑猶在。
----就是這塊碑~~



觀音到此不肯去
  話說五代時候,公元916年,發生了一件事情。因為當時佛教已傳到日本,有很多日本出家人,都來到中國來尋師訪道,參禮各處的佛教聖地。有一天,日本的慧諤和尚來到山西五台山,看見一尊觀音的聖像,清凈莊嚴,心羨不已。很想向該寺當家住持商討請回日本供養,恐怕人家不允許,便打算偷偷地帶走,這種做法會不會犯了佛戒中「不與而取的盜戒」呢?他顧不了那麼多,就偷偷地把這尊聖像拿走了。
  既然獲得這尊無上至寶的聖像,當然不敢在五台山逗留下去,他馬上買舟東渡,準備回歸本國去了。當船開到現在浙江定海縣的舟山群島時候,忽然海洋中現出無數的鐵蓮花,擋住船的航線,不能前進,如此進進退退三天三夜,船始終無法開出,只有在普陀山四周打轉。慧諤和尚此時忐忑不定,他捫心自問,平生從來沒有做過什麼不可告人的壞事,為什麼今天在海洋受阻,進退不能呢?當他跪到菩薩像前跪拜懺悔時,忽然想起這尊菩薩是偷偷取走的。他恍然大悟,意識到觀音不肯以這樣的方式「偷渡」日本,慧諤和尚於是將船停到潮音洞邊,上了岸。
  那時的普陀山還是一片荒島,野無人煙。只有幾個捉魚為業的漁翁,在山上搭幾間茅草蓬子,住在海邊山凹里。慧諤和尚靠舟上山,尋了大半天,好容易才在靠潮音洞不遠的山旁邊,找到一間漁人茅舍,該舍主人就是打魚為業的張漁翁,慧諤和尚說明來意,漁翁大為感動,也歡喜得了不得,認為這座荒山與菩薩有因緣。於是說:「既然你們貴國的人,無緣見佛,那末你就與菩薩一併住在我們山中,我把住的房子讓出來,你可以築庵供奉菩薩。」慧諤和尚因此不再回日本,就在山上築庵住下,名字叫做「不肯去觀音院」。此山的香火日漸興旺,相繼建了更多的佛殿和廟宇。
  雖然這是個傳說,不過可信度挺高。不然的話,實在難以解釋,為什麼舟山群島有許多島嶼,普陀山不是最大,也不是最高,何以成為觀音的正式活動場所。觀音執意留在這個荒島,即使住在茅屋也不以為意。這個說法,也令普陀山一帶僧眾信徒十分欣喜。所以「慧諤開山」的傳說,成為普陀山成因的正式說法,流傳很廣。
  普陀是印度話的簡稱,全稱是普陀洛迦,中國人好以雙字起名,經常簡稱為普陀,或者洛迦,久之就成為兩個名稱了。為了維護名稱的完整,普陀山對面的一個海島,就叫做珞迦山。

不肯去觀音院的一個片段~~



在「不肯去觀音院」捐助者的碑上,發現一個熟悉的人~~喜歡足球的應該都知道



紫竹院――前身是「不肯去觀音院」,雖然規模最小,卻是普陀山最早的寺院。古庵已廢,今庵1980年新建,為紀念慧鍔當年留觀音像于山。
  
我們去的時候,紫竹院正在維修,大興土木,這是幾張隨便拍的~~



接著~~



從紫竹院出來后,我們就步行到了南海觀音立像處,雖然不是「朝聖」的旺季,但一路上也見到不少曾人,一步一朝拜~~

南海觀音立像坐落於雙峰山南端的觀音跳山崗上。此處勢隨峰起,秀林蔥鬱,氣順脈暢,碧波蕩漾。蓮花洋彼岸的朱家尖,隔海侍衛;雙峰山坡麓的紫竹林,潮音頻傳。身臨其境,如臨極樂國土,塵念頓消。立像台座三層,總高33米,其中佛像18米,蓮台2米,台基13米,台基面積為5500平方米。佛像頂現彌陀,左手托法輪,右手施無畏印,妙狀、慈祥,體現了觀音菩薩「慧眼視眾生,弘誓深如海之法身。」佛像採用新型仿金銅精鑄。觀音立像工程浩大,實為普陀開山以來之空前大事,中國佛教協會會長趙朴初為「南海觀音」題詞,工程於1996年農曆九月十九日奠基動工,至1997年農曆六月竣工,九月二十九日舉行開光大典,為普陀山增添了新的人文景觀,成為海天佛國的象徵。「千處祈求千處應,苦海常作渡人舟」的觀音大士,是世上佛教信眾的信仰核心。「南海觀音慈被大千,普陀新景光照千秋。」
入口處~~



去的路上~~側面拍的



這裡的路都建造得很精緻~~



到了~~圖像比任何文字都有說服力~~



再來~~



後面的~~



不說話~~神聖



站在觀音的腳下,拍攝的~~



網上搜索的幾段關於觀音的文字:
觀音――民間崇拜的庇護女神
  在民間,有「家家彌陀佛,戶戶觀世音」的說法,可見觀音崇拜在中國是非常普遍的民間宗教崇拜。相傳觀音發誓要普救世上一切受苦眾生,方願成佛。然而人世間的苦難是無窮無盡的,觀音便只好永遠屈居在菩薩的位置,發大慈悲,施大法力,普救世上受苦受難的芸芸眾生。這一點是中國百姓信仰觀音的主要思想基礎。觀音菩薩是無所不在無所不能的:「其隨類逐形,尋聲救苦,有感即應……人若東行,月則隨之而東;人若西行,月則隨之而西;人若停住不動,月則不離當處。一人乃至百千萬人,悉皆如是。」觀音菩薩就如皓月一樣,明麗之光普照每個眾生。
  
  1、觀音超越男形女相
  其實在佛教傳統中,最高精神領袖是釋迦牟尼佛,其次是南無消災延壽藥師佛,然後是南無極樂世界阿彌陀佛。在一般廟字里,這幾位都供奉在大雄寶殿的正堂,面朝大門。他們的背後才供站在蓮花或鰲魚頭上的觀世音菩薩,面朝後門。不過在普陀山,觀音菩薩是最重要的佛,供奉在最大的圓通寶殿里,神像也最大。而釋迦牟尼等的神像卻變小了,而且退居到三進殿里。觀音的地位,在中國悄然變化,完全取決於民眾的精神需求。
  在唐代,觀音的形象逐漸由男性變為女性。宋末元初,女性觀音已基本定型。加上觀音不是高高在上,而是有求必應,甚至對於民眾的具體要求,比如生子、消災、生財都一一滿足,所以特別受到民間信眾尤其是婦女的崇拜和供奉。人們的現實苦難需要解脫,精神需要撫慰。觀音所表現出來的溫柔的憐憫、深切的同情心、自我犧牲的精神、親民和善的態度,都體現了一種母性愛,更能喚起人們對慈祥母愛的回憶,使人感到愛撫和欣慰、幸福和甜密。女性觀音的內在素質更加符合廣大民眾的心理需求。此時的觀音變成了一位具有母性愛的中國式女神。
  佛教的解釋是:眾生難以教化者,才會用世俗心態,去計較觀音的形象,觀音早已登上佛地,超越了男女性別,或現男身,或現女身,全視乎眾生的根性而定。
  中國的眾生期望觀音是女身,所以這個形象被凡俗之人固定下來。
  
  2:《西遊記》中的觀音姐姐
  讀過《西遊記》的人,都知道「南無大慈大悲救苦救難觀世音菩薩」住在普陀山紫竹院內。孫悟空保唐僧取經,一遇到什麼搞不定的妖怪,就一個筋斗翻到普陀,向觀音彙報,請觀音分析妖怪的來歷,求觀音賞一件鎮妖的寶貝。如果惹了麻煩,比如吃了人家的人蔘果,沒法子脫身,也需要動用觀音的人際關係和起死回生之神力來擺平。孫悟空敢罵「玉帝老兒」,敢動手打爛他的宮殿,可是對觀音菩薩,卻是從來不敢含糊的,可以說,對觀音無條件地信賴。觀音的形象,端莊寧靜、親切和善、不怒而威,是非常人性化和母性化的。她經常規範和監督孫悟空的言行,但是對他的過錯又一而再再而三地諒解,從來不因為他的頑皮和過錯而放棄他,在他遇到困難的時候,經常不講條件地親自出馬,甚至替孫悟空在天帝面前說情。對於從石頭縫裡蹦出來的「孤兒」孫悟空來說,觀音與其說是神,不如說是具有女性光輝的母親。
  
  3、觀音的民女形象
  觀音在民間有「送子觀音」「赤腳觀音」「楊枝觀音」等多種形象,在民俗學者的分析中,認為和觀音崇拜的地域化有關。觀音進入中國,變成中國化的女神。而觀音深入不同的地區,又融入了地方的風土人情。比如舟山一帶的觀音傳說,就非常的本土化和民俗化,並非傳統意義上的佛教傳說,可以看做是民俗民風的一部分:
  相傳彌勒成佛前,為浙東奉化一大財主家少爺。由於他從小樂善好施,長大后便把萬貫家產施捨的精光,最後連自己的上衣也被施捨掉,最後只剩下了一條遮醜的褲子。觀音菩薩想引渡他到普陀成佛,便扮成一窮家姑娘來試探他。他不能當著姑娘面把自己的褲子脫下來給人,便借口討東西欲走。觀音又生一法,拿出兩盆花分與他一盆,說要閉目靜神等候,若他的那盆花先開便不要他的施捨。他心中沒底卻只好如此。一個時辰過去,觀音見那後生花盆裡的花朵已全部綻放,而自己花盆裡的花一朵也沒有開,便偷偷更換了花盆,並故做驚訝態,說自己的花先開。而彌勒雖然老老實實地閉著眼睛,但更換花盆之事卻略有察覺,心想自己是男子漢,理應讓著人家姑娘,便憨笑著說自己輸了。那後生便被觀音菩薩點化來到普陀,最後成佛,這便是佛界那雍容大度笑口常開的彌勒。




    拜見過觀音菩薩,我們步行來到普濟寺(其實完全可以坐車,我們步行約20分后才到的)
    普濟寺又叫前寺,坐落在白華山南,靈鷲峰下,是供奉觀音的主剎。全寺佔地37019平方米,建築總面積15289平方米。它的前身為不肯去觀音院,創建於唐咸通年間,現建築為清康熙、雍正年間所建。寺內有大圓通殿、天王殿、藏經樓等,殿、堂、樓、軒計357間。大圓通殿是全寺主殿,人稱「活大殿」。
    普濟寺前有一「海印池」,亦名「蓮花池」,建於明代,池上築橋3座。中橋平寬,北接普濟寺正門,南銜御碑亭,橋中有八角亭供遊人憩坐。御碑系漢白玉製成,上鐫清雍正帝所書記載普濟寺興建和普陀山歷史的御書。
    水是綠色的~~



「海印池」,亦名「蓮花池」



「海印池」,亦名「蓮花池」,繼續~~



普濟寺――是最大的寺院。建築風格頗有皇家的氣派,大殿金碧輝煌。大門有八扇,高大氣派,但大門緊閉,遊人只能從側門出入,據說大門讓乾隆皇帝給封了。當年乾隆微服私訪,來到普濟寺,天色已晚,寺內大門已關,乾隆叫門借宿,小和尚出來開了側門,叫他從側門進入。乾隆的皇帝脾氣上來了,我堂堂的皇帝竟讓我從側門進,豈有此理?於是告訴小和尚說自己是在京城做大官老爺,小和尚去報告住持,住持說:什麼京城的大官,就是天王老子也不開。乾隆十分生氣,又因為是微服私訪,不好暴露身份,只好從側門進入。乾隆回京后,想想這件事就生氣,於是下一道聖旨,普濟寺的大門永不許開。當然現在大門有時還是開的。例如,國家政要來了,新任主持就任,重大的佛事活動時可打開。



進入寺內~~



~~~~古樹



上香的人們



去時普濟寺有做法事的~~我們行色匆匆,沒來得及拍。下次去一定多拍一些~~



普濟寺的香門殿~~

普陀山可以上香的地方太多了,最好能自己請個當地的導遊,讓他給講講。自己是看不明白的,哈哈~~



下面幾張是從普濟寺出來時,拍攝的寺前的一些地方~~





普濟寺前有一「海印池」,亦名「蓮花池」,建於明代,池上築橋3座。中橋平寬,北接普濟寺正門,南銜御碑亭,橋中有八角亭供遊人憩坐。御碑系漢白玉製成,上鐫清雍正帝所書記載普濟寺興建和普陀山歷史的御書。



牆上的大字



「海印池」前的樹,不知道名字~~



從普濟寺出來,就是百步沙~~

百步沙位於寶塔東約百多米處海邊,南北長600多米,東西寬200餘米。與朝陽洞北的千步沙相對應,故名百步沙,又叫塔前沙。百步沙沙質純凈、灘形優美。清杭州人胡紹家《百步沙》詩云:「太子塔前沙,臨風散似霞。至今卷石在,不見惹微瑕。」 百步沙前,海域遼闊,海灘寬廣而平坦,海水湖藍,海洋與陸地在這裡得到了和諧的交接,為海水浴的絕佳去所。夏日夜晚,此地更是海風習習,涼氣襲人,遊客也多來此閑步乘涼。百步沙的海水浴場,始建於民國23年(1934年)。1982年普陀山管理局投資擴建,設施逐年完善,一次可容納遊客1500人。



百步沙,已闢為海濱浴場,南則有巨石,任海濤衝擊屹然不動,叫「師石」,石的精神可以效仿為師。



再看百步沙~~



百步沙的幾座沙雕~~1



沙雕2



沙雕3



沙雕4



可愛的海豚~~



這個是什麼?還沒雕完?



從百步沙做車到了法雨寺~~
進寺前的碑坊~~



法雨寺前池塘里的金魚~~



法雨寺又稱后寺。在普陀山白華頂左、光熙峰下,為普陀三大寺之一。創建於明萬曆八年,初名海潮庵,萬曆二十二年改名海潮寺,三十四年又名護國鎮海禪寺。后毀於火。清康熙三十八年重建大殿,並賜「天花法雨」匾額,因改今名。同治、光緒年間又陸續建造殿宇。現存殿宇194間,計8800平方米,分列六層台基上。入山門依次升級,中軸線上有天王殿,後有玉佛殿,兩殿之間有鐘鼓樓,又后依次為觀音殿、御碑殿、大雄寶殿、藏經樓、方丈殿。觀音殿又稱九龍殿,其中九龍藻井及部分琉璃瓦從南京明代宮殿拆遷而來。九龍雕刻十分精緻生動。



法雨寺因康熙賜「天花法雨」匾額而得名,廟宇均是依山而起,前後六重殿堂,逐級升高。最下面一層,有一個九龍殿,是清乾隆三十八年拆自南京明故宮到此重建的一座殿宇,是江南為數不多的古建築藝術精品。
進入寺內~~



玉佛殿~~



又一個殿~~



金碧輝煌~~



好像是新翻蓋的,法雨寺我們去時也在大興土木~~



恭敬禮拜,請勿觸摸~~



我們在法雨寺也不過半個小時,出來后做島內公交車回碼頭,買了到沈家門的快艇票,20分中後到沈家門~~
在沈家門買了回上海的豪華大巴票,16:00開始回上海。

沈家門是世界三大漁港之一(另外兩個是秘魯的卡亞俄港和挪威的卑爾根港),也是舟山市普陀區人民政府所在地,與國家級風景名勝區普陀山隔海相望。這裡的漁業生產已經有4000年歷史。盛產大黃魚、小黃魚、帶魚、目魚、石斑魚、鯖鯰魚、對蝦、梭子蟹等名貴經濟魚類。
  每年6月16日至9月16日是東海的休漁期,也是海上夏季旅遊的最佳時期。休漁期可見檣桅林立,船旗招展,萬船待發,海風中瀰漫一股濃濃的魚腥味,到了晚上,碼頭上燈光閃爍,人頭攢動,著名的沈家門夜市就在這裡。不過在休漁期內,有的海鮮是冷凍的,吃海鮮最好的季節在十月份。

沈家門的漁船~~1



沈家門的漁船2



沈家門的漁船3



去上海的大巴從沈家門到舟山~~然後擺渡過海,45分鐘后達到定海~~這是在擺渡船上拍的離開舟山時的~~



最後一張~~舟山~~

大巴是晚上11:00到達上海的~~一路走來,疲憊不堪~~第二天(周日,3月20日)還休息了一天,不耽誤上班。



    海天佛國、潮生梵音
  
    杭州灣中,蓮花洋里,有一座佛教名山,就是普陀山。在佛教傳說中,這裡紫竹婆娑、紫霧繚繞,是南海觀音居住的地方――古時的南海,現在的地理上,應該叫做東海。普陀山和安徽的九華山、山西的五台山、四川的峨嵋山並稱為四大佛教名山。不同的是,普陀山是一個小島,在唐代的時候,偶爾出入島嶼的,只有幾個寂寞而閑適的漁夫。後來因為一個偶然的事件,觀音菩薩的聖像留在這個島上。隨著觀音崇拜在民間越來越盛,普陀山的香火也越來越旺,普陀山成為高僧沙彌非常渴望來參拜,善男信女非常渴望來祈福的聖地。
  普陀山所處的舟山群島,是中國最大的群島,有大小島嶼454.5個,其中有人居住的僅僅31.5個。使得這個面朝太平洋的地方,顯得異常清靜和開闊。普陀山一帶,還相繼開發了朱家尖、桃花島、嵊泗列島等旅遊景點,到普陀山,除了感受佛教文化,還可以享受奢侈的沙灘、清澈的海水,新鮮的太陽,清亮的月亮、美味的海鮮,體驗海島文化,親嘗捕魚生活……

[/CENTER]
信心清凈,則生實相。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8-15 02:31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