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回復: 0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瑞典有家「失敗博物館」

[複製鏈接]
跳轉到指定樓層
樓主




瑞典有位名叫韋斯特的心理學家,因厭倦各種發明的成功故事,在瑞典南部別出心裁地開辦了一家「失敗博物館」,研究失敗學,引起了世界各國的關注。

  「失敗博物館」陳列了70項失敗的發明展品。這是一個頗為奇特的構思。博物館陳列的這些展品,都是人類向科學進軍過程中的敗績。如無脂肪薯片,聽名字,就是一種極其可愛的食品,吃口噴噴香,又不含脂肪,這是一種人造油脂產品,甫一上市,就大獲女孩子們的青睞。但是,無脂肪薯片的暢銷好景不長。因為人們發現了它有某種難以言傳的副作用——如果你吃了一整包這種薯片,就要不斷地進出廁所了。

韋斯特建造「失敗博物館」、研究失敗學,是一個非常有意義的嘗試,也是一家值得去看看的博物館。

  我們搞改革、辦事業、打仗、做科學實驗、試製新產品,都有兩種可能:成功和失敗。成功並非事物的常態,失敗倒是經常會和它見面的。孫中山推翻滿清統治,先後進行了10次武裝起義,前九次都失敗了,直到第十次武昌起義才成功。中國第一個獲得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的女科學家屠呦呦,提取「青蒿素」,經歷了190次失敗,到第191次才成功。但是,我們有不少人諱言失敗,不願意公開承認失敗,也不願意向世人展示失敗教訓。韋斯特為了建造這座博物館,曾訪問幾十家大企業。但是,90%的企業家拒絕給他提供材料、拒絕公開失敗原因。

  其實,談論失敗不是一件不光彩的事情。失敗學是一門新興學科。研究失敗是一門大學問。不少國家十分重視對失敗的研究,美國創辦了專業的《失敗》雜誌,軍方將失敗學列為必修課。英國劍橋大學動物病理學教授貝弗里奇說過:「在科學的發現上,對嚴重謬誤論見的揭露,其價值不亞於創造性的發現。」人們的得益,往往來自反面的比來自正面的多。錯誤就是財富,錯誤使人領悟。一次成功固然可喜,經歷多次失敗后獲得的成功更有價值。

「失敗博物館」中存放的失敗的物品,我們也可以仔細研究一下,說不定其中隱藏著新的成功契機。比如一堆無脂肪薯片,你不妨做一點加法或減法,使它既保持無脂肪、吃口香噴噴,但多吃又不至於拉肚子。有志於此者,似可獲得進一步成功的希望。因此,我認為,一座「失敗博物館」的價值,勝過三座成功博物館。

  「失敗博物館」的建造還有一層更深的寓意:允許試錯、寬容失敗。

  對自然和科學的探索,我們要容忍失敗;對社會的改革,我們同樣要寬容失敗。謀改革,不能只許成功,不準失敗。失敗同樣是對社會進步作貢獻。在改革和探索中,我們需要理解和寬容失敗者,向他們投去欣賞和鼓勵的目光。特別要對那些肯幹事、無私心、有闖勁的幹部,即使在改革中出現了某些失誤,我們也要繼續支持他們,而不要一棍子打死。如果在改革和探索中出了一些差錯就抓住不放,甚至無限上綱,只會束縛人們的手腳,堵住改革的進程。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8-6 08:12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