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回復: 0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老北京春節講究的「裡外三新」是指哪三新?

[複製鏈接]

713

主題

805

帖子

2161

積分

五星貝殼精英

Rank: 4

積分
2161
跳轉到指定樓層
樓主
森林木1 發表於 2018-2-24 09:18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貼福字迎新春。迎新,是老北京春節的文化之根。
     嚴格地說,老北京的春節專指一天——立春日。現在過的所謂春節,那時候叫做「元旦」或者「新年」。1912年1月1日,中華民國成立后,孫中山就任臨時大總統,宣布使用民國紀年,並廢除陰曆,採用公曆,將公曆的1月1日定為「元旦」,取消農曆的「元旦」。政令下達后,推行起來困難重重。袁世凱就任總統后,批准將陰曆的元旦,定為「春節」,並於1914年實施。袁世凱還批准將端午定為夏節,中秋定為秋節,冬至定為冬節,從此,中國有了兩個新年:公曆的元旦,農曆的新年。

  現在的春節,很多年輕人追求「放鬆」。殊不知,春節和除夕的本意,絕不是這樣。一年一次的「元旦」,它的主要內容是:迎新。

  百姓人家,最常見的是把屋子院子打掃一新,連被褥都要晾曬乾凈,鍋碗瓢盆、茶壺茶碗祭器也得擦拭潔凈,講究的人家窗戶紙也換成新的,有玻璃的,玻璃也得擦拭一新,這些俗稱「裡外三新」;人們還要穿新衣,俗稱「裡面三新」。除此之外,還要置買一些鮮花點綴,大眾家庭,買的價錢低,比如水仙、迎春花,花費不多,放屋裡嫩綠喜人,能讓人捕捉到春的氣息。

  即便是沒錢的家庭,也會想法子「新」起來。比如把剩下的蒜瓣、蘿蔔根和大白菜根,放進深口盤中,半個月左右,自會長出青青的蒜苗、結出米粒般大小微紫的蘿蔔花骨朵和淺黃的白菜花。有錢人自然出手闊綽,買回按自己繪製的圖樣製作的蘇州盆景,嶺南的三尺金橘樹,杭州的臘梅。價格固然不菲,可確實真有所得。

  迎新,更不可缺春聯,貼春聯,不能使用俗氣銅臭氣的句子。春聯都是主人的抒情或者是主人新年立志,我小時候見過一副,至今記著,寫的是「自省自立勤耕耘」,「積德積福厚收穫」。我以為,這就是老北京的春節文化之根。

  當然,迎新也是公益的體現。比如,居民們會自動打掃街道衚衕,那時候一個院子一個水龍頭,都是置放在露天的,大家使桶或盆接水後有遺灑,所以入九之後,水管子周圍有厚厚的積冰,臘月二十三,大家會找鎬頭刨掉,怕除夕夜有喝高了的到這裡摔倒。

  除夕夜,有些商家找到無家可歸的流浪兒童,讓他們去送財神爺,孩子們大街小巷尋找除夕仍舊不歇業的商鋪和有錢的人家,挨個敲門,還喊著:「大爺大奶奶,開門,給您送財神來啦——」這時候大家都會開門,掏錢請財神。初四晚上,商家又讓這些兒童挨門挨戶塞名片,說是名片,就是小廣告,商家藉此延攬顧客。有時候,紙片把門縫都塞嚴了,後到的孩子們,乾脆把紙片放門外台階上,一颳風,紙片在衚衕里到處飛。

  早先過春節,先是除夕夜放「花炮」,斷斷續續放到正月十二,然後過渡到「花燈」。這個「花炮」可不是簡單地聽個響兒的「鞭炮」,「炮」是最低一級的遊戲,高級享樂是「花」。「花」的成本昂貴,「炮」就是草紙包裹火藥。新年子時來臨那一會,滿城都是鞭炮聲,之後就安靜下來。初一開始,滿城都放「花」。老北京的花炮,可以說是爭奇鬥豔,不過,真正製作精美的花炮,還是屬於紫禁城。當年我住在同仁堂岳家的沙灘院落里,聽老人們說過花炮的奇異。老北京有「花炮作」,是當時類似「官辦」的機構,對花炮的研究登峰造極,現在已經失傳。

  老北京的「花炮」,在晚清時最風光。「花炮作」的頭兒,慈禧賞六品。慈禧那時候,最著名的「花炮」是「九層樓」,一共九個花盒依次沖向空中,每一個展開,都是一出京戲場景,當第一個花盒徐徐下落至地面一丈處,下一個花盒沖向天空,又一齣戲展開,一共九齣戲,蔚為大觀。「花炮作」的精心製作,也得到了應有的回報。「花炮作」的頭領一個正月里所得賞銀,夠家裡兩年開銷。

  民國初年,這種花炮更是奇絕,先是一響衝天,空中出現壽星一尊,徐徐下落,然後從壽星頭頂再衝出一花,天空出現一盤腿羅漢,徐徐下落,又從羅漢頭頂衝出一花,空中現一仙女,徐徐下凡。

  這是宮廷或者富貴人家的享受,老北京百姓最熱鬧的去處,是東四頭條的火神廟,那裡的花炮製作技術不算精良,純粹是民俗的賞玩,但人氣極盛,它的花炮年年出新,有的花炮一次能燃放三十分鐘,變化多端,令觀賞者拍案叫絕。

  當然,每年春節的頭等大事是祭祖。一個大家族把後人聚在一起,祭祀先祖,並給長輩祈福。長輩在接受祝福后,也會對後輩給予道德的訓誡,參與者必須洗耳恭聽。沒有大家族可以團聚的,祭祖時就在屋子裡的專用龕里放幾碗祭品,燃上香燭,跪拜叩頭三世祖,自求多福。除了祭祖,迎財神也很隆重。正月初二早晨,所有的人家要擺上供品,祭財神。這一天,老北京南城廣安門外的財神廟開廟,人山人海。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8-7 05:25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