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回復: 0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自殺未遂會在血液中留下長期痕迹

[複製鏈接]

4364

主題

9732

帖子

1萬

積分

七級貝殼核心

Rank: 5Rank: 5

積分
17462
跳轉到指定樓層
樓主
非常時期 發表於 2018-2-6 13:24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2018-02-06 00:00

  

  Credit: 銳景創意

  賓漢頓大學的科學家曾進行過一項針對兒童抑鬱症和焦慮症的研究,並在此基礎上建立了另一項研究。

  他們招募了73位兒童的母親,通過訪談了解她們的健康狀況、生活史、生活習慣、社會經濟地位。其中,34人承認自己曾意圖自殺、傷害過自己;另外39人沒有此類經歷。研究人員對所有母親進行了臨床心理健康評估,並採集了她們的血液樣本。

  研究人員重點關注血漿中的一種蛋白質——腦衍生神經營養因子(BDNF)。這是一種生長因子,在神經迴路的發育中起到作用。他們並非隨隨便便選擇一種物質進行分析。人們一直認為,神經可塑性的變化會影響自殺想法和抑鬱症的發展。曾有研究表明,在自殺成功者的前額皮質和海馬體中,這種蛋白質的表達有所下降。

  這回,研究人員發現,在曾經自殺未遂的母親體內,周圍血的BDNF濃度確實相對較低。如今,這些母親早已擺脫了自殺危機,她們的上起自殺未遂事件平均發生13年前。也就是說,這種蛋白質的濃度下降是一種長期的特徵。它並不代表當前的自殺傾向或情緒,而是一種穩定的標誌。醫生或許能夠藉此來預測人們未來的自殺風險。

  BDNF濃度下降並非由於體內整體蛋白質濃度的下降,它也無法測量當前的情緒、以往的焦慮史、或其它潛在的混雜因素。這點很重要。

  接下來,科學家需要進行深入研究,看看男性或其他群體身上是否也存在類似的現象。

  近年來,自殘和自殺風險的評估工作變得越來越複雜,且具有倫理問題,受到了嚴格的監督。從嚴格意義上講,過往的自殺念頭和自殺企圖可以作為一種預測方法。然而,這種現象太過普遍,以至於起不到什麼作用。

  將來,醫生或許能夠通過簡單的血檢,來評估一個人的自殺風險,進而挽救生命。年度體檢的常規血檢可以增加BDNF濃度的測量項目。就像膽固醇水平能夠預測心臟病風險,BDNF濃度或許也能夠預測自殺風險。

  本文譯自 sciencealert,由譯者 蛋花 基於創作共用協議(BY-NC)發布。

  原作者:MIKE MCRAE

格外小心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7-25 00:26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