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 科技評論消息,當地時間 2 月 1 日,MIT 宣布啟動 MIT Intelligence Quest(智能探索)計劃,該項計劃旨在助力人類智能的基礎研究,推動能造福於社會的技術工具的發展。
據悉,該項聲明由 MIT 校長 L.Rafael Reif 在一封公開信中首次提出。他表示:「今天,我們想要設法回答兩大問題。一,從工程上來說,人類智能是如何工作的?二,如何利用對人類智能的深入理解,來構建更智能、更有用的機器,造福於社會?」
MIT 工學院院長 Anantha Chandrakasan 連用三個排比句說到,「我們這次的探索為改變世界提供動力。我們想象在早期檢查和個性化治療上運用深度學習,讓癌症患者免於死亡。我們想象 AI 與人類的智力能同步、相互補充和協助。我們想象每一位科學家和工程師都能使用基於人類智能的演演算法,在自己的研究領域開闢全新的道路。」
MIT 工學院院長 Anantha Chandrakasan、教務長 Martin Schmidt、計算機科學與人工智慧實驗室主任 Daniela Rus、電子工程和計算機科學系教授 Dina Katabi、大腦與認知科學學院神經科學系主任 James DiCarlo、認知科學和計算科學教授 Josh Tenenbaum 共同領導了 MIT IQ 的發展和建立。
據 MIT 官方報導,目前,智能研究發展迅速,在很多學科上都取得了不錯的進展。其中一些可能是基礎研究上的發展,包括對人類智慧的新的洞見,以及讓機器有效學習的新方法。另一些可能是用於多種研究領域的實用性工具,比如用於疾病診斷、藥物發現、材料和工業設計、自動化系統、合成生物學和金融學。MIT IQ 計劃鼓勵研究人員在探索未知的難題時,調研他們的工作帶來的社會影響。
Core 和 Bridge
AI 科技評論了解到,MIT 會通過兩個項目來引導 MIT IQ 計劃。
一是 Core,這個項目將推動人類和機器智能在科學和工程上共同發展。該項目的一項關鍵成果會是機器學習演演算法。 與此同時,MIT IQ 試圖通過計算機科學的相關研究,促進對人類智能的理解。
二是 Bridge,Bridge 會致力於將 MIT 在自然智能和人工智慧領域的研究應用於所有學科,並集聚全世界的工業和研究型實驗室中最先進的工具。 Bridge 將為 MIT 的研究社群提供各種各樣的資源,主要有如下五類: 智能技術、平台和基礎設施;教導學生、教師和員工如何使用 AI 工具;豐富而獨特的數據集;技術支持;專用硬體。
除了發展和推進智能技術的發展,MIT IQ 項目的研究員還將研究先進的分析和預測工具對社會的影響,是否有違倫理。
未來計劃
MIT IQ 會建立起現有的實驗室和研究中心間的聯繫,這些機構已經在進行智能方面的研究,這個項目會讓這些機構的研究成果取得更快的進步。它還將建立共享空間,有助於共同工作,提供的資源將直接支持研究。
MIT IQ 將提供長期研究的平台,鼓勵未來基礎研究的發展。與此同時,MIT 的教授和研究人員可能會開發出具有短期價值的技術,與現有的公司建立新的合作,未來可能會創立新的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