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NetSciX 2018講座學校回顧:四位青年科學家全方位解析網路科學研究前沿
2018-01-27 16:44微生物/疾病/人類
AI 科技評論按:2018 年 1 月 5-8 日,國際網路科學會議 NetSciX 2018 在浙江杭州召開。本次會議是網路科學系列會議首次在中國舉辦,由網路科學協會(The Network Science Society)主辦,杭州師範大學阿里巴巴商學院承辦。本文為 AI 科技評論特邀作者、北京郵電大學張鎮平撰寫的解讀稿件,未經許可不得轉載。
網路科學是研究現實中的複雜網路的學術研究領域,比如通信網、計算機網路、生物網路、認知和語義網路等等,在該學科中用點代表組成網路的元素,用邊代表節點之間的關係和相互作用,並在此基礎上研究網路的演化過程、拓撲結構、動力學性質等。
網路科學是一個典型的交叉學科,融匯了多個學科的理論和方法,包括數學中的圖論、物理中的統計力學、計算機科學中的數據挖掘和信息可視化、統計學中的推理建模以及社會學中的社會結構理論。美國國家科學研究委員會定義網路科學為「研究物理、生物和社會現象的網路表示方法,最終建立這些複雜現象的預測模型」。
詳情可參考維基百科:
https://en.wikipedia.org/wiki/Network_science
網路科學應用前景廣泛、發展迅速,引起了各國政府和知名學者的關注,中國計算機學會理事長李國傑院士在 2016 年中國計算機學會通訊中發表了題為「網路科學: 21 世紀的元科學」的主編評語,指出數據科學與網路科學是一對孿生學科,兩者相輔相成,李國傑院士強烈建議信息領域的學者參與到網路科學的研究中,文中寫道,「網路科學不僅是真正的科學,而且將成為物理、生物、社會等眾多科學的基礎」。網路科學是數據驅動的科學,從現象反推到機制、再預測現象,如果說現階段的人工智慧,特別是深度學習還是一個灰箱的話,那麼網路科學有可能成為打開這個箱子的鑰匙之一。
國際網路科學協會是由網路科學奠基人 Barabási 等人發起的國際性研究協會,彙集了來自於各個學科背景,而對網路科學感興趣的研究者。協會每年舉辦一次年會 NetSci,至今已經召開了 12 屆,歷屆會議舉辦地點如下:
NetSci 2017, Indianapolis
NetSci 2016, Seoul
NetSci 2015, Zaragoza
NetSci 2014, Berkeley CA
NetSci 2013, Copenhagen
NetSci 2012, Evanston IL
NetSci 2011, Budapest
NetSci 2010, Boston MA
NetSci 2009, Venice Italy
NetSci 2008, Norwick UK
NetSci 2007, New York NY
NetSci 2006, Bloomington IN
由於網路科學發展迅速,為了滿足交流的需要,協會另外開闢了網路科學年會的姐妹會議 NetSciX,至今已舉辦了3 屆,歷屆會議舉辦地點如下:
NetSciX 2017, Tel-Aviv
NetSciX 2016, Poland
NetSciX 2015, Rio
今年的 NetSciX 會議分為兩個部分,1 月 5 日為講座學校,大會邀請了國際頂級學者為剛步入網路科學研究領域的學生和青年學者提供多場基礎講座。6 日-8 日為大會時間,包括特邀報告、大會報告、分會報告以及海報四個部分。此外,大會邀請業界的專家,舉辦多場不同主題的小型研討會,打破學界與業界之間的研究壁壘,讓學界和業界得到充分的交流。
本次大會邀請到了一系列的學界大牛做主旨演講,包括:
Albert-László Barabási——Northeastern University 教授,APS Fellow,網路科學奠基人,無標度網路提出者
陳關榮——香港城市大學教授,IEEE Fellow,歐洲科學院院士
Raissa M. D'Souza——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教授,APS Fellow,網路科學協會主席
Jürgen Kurths——Potsdam Institute for Climate Impact Research 教授,APS Fellow,歐洲科學院院士
Ying-Cheng Lai——亞利桑那州立大學教授,APS Fellow
Luciano Pietronero——University of Rome 教授
謝宇——普林斯頓大學教授
Jianwei Zhang——漢堡大學教授
除此之外,還邀請了網路科學領域傑出的中青年學者做特邀報告,包括:
Sarika Jalan——Indian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Indore 副教授
Hawoong Jeong——Korea Advanced Institute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教授
李翔——復旦大學教授
Filippo Radicchi——Indiana University 教授
Marta Sales-Pardo——Universitat Rovira i Virgili 副教授
James Gleeson——University of Limerick 教授
王大順——Northwestern University 副教授
周濤——電子科技大學教授
四天的時間裡,在網路科學領域覆蓋的範圍內,數十位國內外頂級學者分別講述了一個或幾個不同的研究方向,可謂場場乾貨。
下面我們來集中回顧一下講座學校的主要內容(按分享時間順序總結,排名不分先後)。講座學校邀請了國際頂級學者為剛步入網路科學研究領域的學生和青年學者提供四場基礎講座,分別是:
複雜網路和疾病傳播
基於網路和控制論視角的人類微生物群研究
網路中的大規模結構:隱藏社區和潛在層次結構
多層網路研究Vittoria Colizza:Predictability and epidemic pathways in global outbreaks of infectious diseases: the SARS case study

Vittoria Colizza 來自法國國家健康與醫學研究所,演講的內容聚焦於網路科學的經典話題——傳染病傳播,因為在疾病傳播中的基礎研究和數據驅動的網路建模方面的開創性工作獲得 2017 年度的 Erdős–Rényi 獎,該獎以隨機圖理論的開拓者 Erdős 和 Rényi 命名,由網路科學協會頒發給在網路科學領域做出傑出貢獻的年輕科學家。
個人主頁:
http://www.epicx-lab.com/vittoria-colizza.html

Colizza 主要介紹了 2007 年發表在 BMC Medicine 的工作。2002-2003 年 SARS 在全球肆虐,清楚地顯示了長程運輸網路對於理解疾病爆發的重要性。作者結合大規模的交通數據來更好地對現實中的疾病傳播過程進行建模。
為了評估模型的預測能力,作者以 SARS 的全球傳播為例進行了預測。參數和條件初始化採用了香港的實際數據,同時分析了爆發可能性和傳播路徑。模擬結果很好地擬合了 SARS 的全球傳播情況。

Colizza 對演講進行了總結,遠程移動和人口統計變數對於提升疾病傳播模型的預測能力,而且可以持續地進行檢驗。這種建模策略可以作為全球疾病傳播的分析和預測的一般方法,為遏制疾病傳播、避免災難性後果提供決策支持。
Yang-Yu Liu:Network and Control Theoretical Approaches to Studying Human Microbiota

Liu 是哈佛醫學院的副教授,同時任布萊根婦女醫院副研究員。他的研究興趣廣泛,包括人類菌群和社區生態、複雜系統的控制原則、複雜網路的結構和動力學、生物信息學和機器學習,本次演講聚焦於用網路科學方法和控制論研究人類微生物群。
個人主頁:
https://scholar.harvard.edu/yyl

該演講以 2016 年發表於 nature 的論文「Universality of human microbial dynamics」為主要內容。人體微生物社群決定著我們的健康和幸福,近年來持續研究基於微生物群的治療方法,如排泄物微生物群移植。這些微生物群是非常複雜、動態和個性化的生態系統,在物種組合和豐富度方面展現出高度的個體多樣性。至今未解決的問題是,用人口動力學模型中的增長率、種內和種間交互度量,這些微生物群背後的生態動力學到底是一致的還是個性化的、依賴於宿主而變化的。如果微生物群動力學是依賴於宿主的生活方式、生理機能和基因的,那麼通用的微生物干預措施將會帶來不可預知的結果,使得措施無效甚至帶來災難性的後果。或者,微生物群也可能服從普適性的規律。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