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回復: 1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地球的錢不好掙?去外太空創業吧!

[複製鏈接]

7492

主題

1萬

帖子

2萬

積分

貝殼光明大使

Rank: 6Rank: 6

積分
23113
跳轉到指定樓層
樓主
大千世界 發表於 2018-1-27 11:16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2018年01月27日 07:23 來源:獵雲網

  【獵雲網】1月27日報道 (編譯:AlphaMk)

  編者註:本文原作者為NEAL UNGERLEIDER。

  新技術、投資和政策都在推動類似Rocket Lab這類相對小型的太空探索技術公司更進一步的發展。以下是這些企業創始人的一些建議:

  在1996年, Milliron夫婦創立了 Interorbital Systems公司,就像許多小型企業一樣,這是一份只在晚上和周末才會處理的兼職事業。最大的區別是他們的小公司是致力於設計火箭、製造自有衛星部件事業。

  Randa Milliron在電話里告訴作者:「頭十年,這只是一份兼職事業,因為我們必須維持日常的主要工作,這份工作主要是在空閑的周末處理。從一開始就沒有那麼多資金去支持。就像許多初創公司一樣,我們當時真的沒有預算。我想,能走到今天,純粹是靠著一種意志力。」

  Interorbital公司現有八名員工,位於加利福尼亞的沙漠小鎮Mojave的Mojave Air & Spaceport,靠近直通愛德華茲空軍基地的公路。公司的鄰居包括其他太空旅行技術探索公司,如Virgin Galactic,國防跨國公司BAE Systems公司和其他相對小型的公司。而 Interorbital公司目前是五支參與谷歌月球X大獎賽隊伍之一的SYNERGY MOON團隊成員。谷歌月球X大獎將支付2000萬美元給第一家發射登陸機器到月球的公司。(谷歌已經將截止日期從2014年延長到2015年,然後最終延續到今年3月,並表示這一次將不會再延長期限了。)

  這些中小型企業在空間工業生態系統中發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NASA和SpaceX公司這樣的私人合作夥伴轉型,使得火箭發射成本急劇下降;而自主研製火箭運動意味著太空探索初創企業比以往更容易上手。許多以前已經推出了消費技術公司或更傳統的航空公司的企業家現在也正在從事太空創業,涉及領域從推進系統到有效載荷以及方方面面。

  

  儘管利潤仍然難以實現,但融資卻創下歷史新高。據諮詢公司 Bryce Space and Technology的數據:在2012-2016年間——這段時間也大致是SpaceX公司取得最大的商業成功的時間—約有76億美元投資於太空技術探索初創公司。相比之下,2000至2005年間,只有11億美元投資於該領域。

  去年,對商業太空探索領域來說是個福年。投資公司Space Angels在統計了全球303家太空探索公司以後,最近得到了一份報告:投資者在2017年度,將39億美元投入了商業航天公司,這個金額是創紀錄的;而2017年發生了51次政府主導的衛星發射和37次商業發射活動。Space Angels表示:在過去八年中,投資者和創始人在收購和公開發行后已經取得了250億美元。

  但是太空航天公司要如何發展呢?

  發揮長處

  像許多成功的初創公司一樣,一個成功的太空航空公司也必須要在一個競爭對手很少的市場中找到自己的長處。舉個例子,位於加利福尼亞埃爾塞貢多的初創公司Phase Four就專註於衛星的等離子推進系統。

  Phase Four首席執行官Simon Halpern,也曾創立過致力於高空氣球技術的Aether Industries公司,對我們說:」我們覺得在太空航天領域中有兩種賺錢方式:第一種是你的有效載荷——利用各種相機、氣象感測器或者天線等等,通過這些工具要麼收集數據,要麼傳輸數據或者信號;第二種則是通過在適當的時候把有效載荷放在正確的位置賺錢。擁有價值十億美元可以說是絕對最好的相機或感測器不難,但是如果它不在正確的位置或在正確的時間裡飛過地球上正確的地點,那它頂多是一個無用的技術。我們公司則是通過第二種方式賺錢。。」

  像許多太空航天初創公司一樣,Phase Four公司是正在崛起的立方體衛星方面的領頭羊,這些立方體衛星基本上是低成本、小型化的衛星,甚至可以像鞋盒一樣小,可以成打進入太空軌道。例如,谷歌2014年收購最終去年又被賣給Planet 公司的Planet and Terra Bella公司使用立方體衛星為企業、科學家以及政府,在常規基礎上對地球進行地圖描繪和拍攝。

  本地化思維,全球化投資

  為早期太空旅遊公司提供資金的航天加速器公司Starburst的首席執行官Francois Chopard表示:太空探索活動並不局限於美國。他表示:新型私營性質的太空競賽意味著資金可能來自全球各地,而不僅僅限於美國本土。「很多企業家本身對業務就是經驗豐富的,同時對太空痴迷。」Chopard是法國人,在巴黎和三藩市之間過著雙城生活——因為Starburst 公司在這兩地都有辦事處,除此之外還在新加坡、慕尼黑、特拉維夫、蒙特利爾、聖保羅以及洛杉磯設有辦事處。

  同樣地,雖然在商業化太空領域中最突出的玩家可能是美國人,但針對太空航天的創業是一種全球現象。英國航天局的Graham Turnock在2017年12月宣布,英國航天局當時正在幫助四家新太空科技孵化公司募集資金;而沙烏地阿拉伯的公共投資基金投資約有10億美元投資給了 Virgin Galactic、 Virgin Orbit以及 The Spaceship Company公司;在日本,私人太空旅遊公司里已籌集了約9000萬美元用於計劃在2019年發送飛船進入月球軌道的活動。

  政府資助確實有效

  SpaceX公司、Boeing公司、Virgin Galactic以及Jeff Bezos的Blue Origin公司可能是能依靠他們的大型項目而成功佔據媒體頭條,但政府撥款,資助以及激勵政策也保證了太空技術領域是能有所作為的。

  以美國和紐西蘭合資的Rocket Lab為例,用自己的Electron火箭進行商業衛星發射。該公司意在每周製造低成本的火箭,相比於SpaceX每次發射的費用為6200萬美金,Rocket Lab每次大約只需要500萬美金。Rocket Lab在美國和紐西蘭擁有約200名員工,並在兩國進行發射活動。

  紐西蘭對建立航空航天技術強國和經濟的渴望促使Rocket Lab獲益:據該公司的一位代表說——自2007以來,Rocket Lab收到了大約130萬美元的政府資助,用於研發項目和學生資助。從紐西蘭准政府組織Callaghan Innovation還額外獲得了另一個增長補助,這意味著紐西蘭政府給Rocket Lab在紐西蘭國內用於研發的每美元可以補償20美分。(根據Crunchbase,Rocket Lab公司已經從類似Khosla Ventures和Bessemer Venture Partners公司矽谷藍籌公司籌集了總計約7500萬美元的資金。)

  (編者註:Blue Chip藍籌碼股票,這個詞的意義如下:知名、財務穩健、證實不論市場好壞,仍有能力支付股息的公司發行的證券。)

  很明顯,政府資助的科學研究合同可以成為許多航天公司的重要收入來源。例如,Phase Four公司在建造衛星推進系統的那一年收到了950000美元的DARPA贈款。公司的一位發言人還說:它正在收到美國政府未披露的額外資金,但還不準備透露細節。

  

一直被朋友稱為小博士。其實就是書讀得多一些而已。

7492

主題

1萬

帖子

2萬

積分

貝殼光明大使

Rank: 6Rank: 6

積分
23113
沙發
 樓主| 大千世界 發表於 2018-1-27 11:17 | 只看該作者
給予事業發展的時間

  與其他初創公司一樣,小型航空公司的穩定性和增長不會一蹴而就。 Interorbital公司的創始人將公司作為一個業餘愛好,多年奮鬥才將其變成一份全職。

  在精益生產的初期, Interorbital公司的Milliron夫婦獲得了航空航天屆歷史悠久的私人愛好者團體協會Pacific Rocket Society的信任,並得到了協會的關鍵支持和指導訪問。當他們開始事業時,Phase Four已經獲得了洛杉磯的太空愛好者團隊Spaceport LA的支持。

  Phase Four也經歷了一系列企業發展所必經的過程——Halpern和他的共同創始人開發技術、僱人以及融資。像許多初創公司一樣,他們尋找風投的融資;種子輪被用來僱用最初的僱員以及支撐公司的最初發展,後來的融資輪是為了獲得一顆衛星,支持發射活動來測試他們在太空中的推進系統。

  Rocket Lab也需要時間來成長。公司首席執行官Peter Beck說:「十年磨一劍,我們用了七年孜孜求索,用了三年發展壯大。在Electron火箭項目之前,我們一直在雕刻自己的聲譽。」

  這不只是火箭科學

  航天航空業務是複雜且困難的工作,不僅需要一流的工程和數學知識,而且也需要商業方面的專業知識。Phase Four公司的Halpern曾就讀商學院,早期的決定是去刻意尋找對航空了解的投資者。

  Halpern說:「我很肯定我們要找的投資者一定要是那些不需要我再去解釋基礎知識的人。因為,我們覺得對於這個行業來說發展最快的方式就是快速進入市場。特別是對於一家有風投的公司來說,風險投資的時間表有時與一家航天公司的發展時間表並不一致。」他補充說:「航天航空領域往往需要很長時間才能讓事情實現。」

  來自Rocket Lab的Beck表示公司三分之一的重點都投在技術上,另外三分之一在基礎設施上,剩下的三分之一則在他所謂的「監管創新」上。在太空旅行以及管理跨國航空公司方面,公司都必須做到監管創新。Beck就當下Rocket Lab在紐西蘭和美國之間的雙邊條約所面臨的挑戰舉了個例子。

  所有這些創新似乎在一月末得到回報。在去年五月首飛未能進入軌道后,Rocket Lab在1月20日成功發射Electron 火箭進入軌道,從紐西蘭發射場發送了好幾個立方體衛星進入太空。Beck在一份聲明中說:「在第一次測試啟動失敗后,我們很快就達到了這樣一個里程碑,很激動。今天是商業化太空探索行業進入新時代的開始。」

  當然,總的來說,航天初創公司現在面臨著一個不可否認的障礙:從外空間賺錢仍然很困難。畢竟,在這一條路上充滿了太多失敗的企業了。但即便是那些沒有成功的公司也會感到欣慰,因為他們知道自己探索的領域前無古人。

一直被朋友稱為小博士。其實就是書讀得多一些而已。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8-14 18:40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