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回復: 0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屢碰造假紅線 我們能從日本學術造假中學些什麼?

[複製鏈接]

4364

主題

9732

帖子

1萬

積分

七級貝殼核心

Rank: 5Rank: 5

積分
17462
跳轉到指定樓層
樓主
非常時期 發表於 2018-1-26 11:39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屢碰造假紅線 我們能從日本學術造假中學些什麼?

  2018年01月26日 01:18 科技日報

  縮小字體放大字體收藏微博微信分享

  本報記者 操秀英

  日本京都大學iPS細胞研究所近日召開新聞發布會,承認該所研究人員山水康平在2017年2月發表的一篇論文存在造假行為,並公布調查結果。該研究所所長、諾貝爾獎得主山中伸彌為此致歉。據稱,山中伸彌表示不排除辭去所長職務的可能。

  據日本媒體報道,這篇論文中有11個圖表(包括6個主圖表和5個補充圖表)信息存在編造或篡改問題。山水康平承認自己的不當行為,稱這麼做「是為了讓論文看上去更好看」。

  從時任首爾大學教授的黃禹錫到理化學研究所「學術女神」小保方晴子,再到東京大學教授渡邊嘉典,近年來日本學術造假事件中的當事人都被嚴厲懲罰。這些案例一次次給科研人敲響警鐘。為何還有人在刀尖上跳舞?

  「主要還是發表論文的壓力吧,尤其是一些熱點領域,對論文的速度和數據質量要求較高。」一位不願意透露姓名的幹細胞研究者告訴科技日報記者,「學術造假是個全球性問題。」

  確如他所言,學術造假就像考試作弊,早已有之且長期存在。早在1903年,法國科學院院士、物理學家布朗「發現N射線」的鬧劇,就是科學史上一樁著名的偽造案例。

  「科研圈是社會環境的一部分,其他行業存在的問題科研領域都有,包括造假。」中國社會科學院哲學所科技哲學研究室主任段偉文25日在接受科技日報記者採訪時表示,「學術造假主要因為科研壓力,包括職位要求與競爭、科技資源投入兩方面。」

  他具體解釋道,各單位的崗位有限,需靠競爭取得,且研究人員在任期內如果沒有拿得出手的成果,也會有較大壓力。同時,「各國在熱點領域的投入越來越大,你拿到的經費越多,壓力也越大」。

  因具有無限增殖、多向分化潛能等功能,誘導多能幹細胞被視為再生醫療的「萬能細胞」。日本政府將再生醫療等尖端醫療技術作為「新經濟成長戰略」的重要支柱。2013年,日本政府曾表示將在今後10年內對誘導多能幹細胞研究投入約1100億日元(約合63億人民幣)的資金支持。據報道,日本大阪大學副教授中村征樹也認為,全社會對該領域研究的期望值特別高,山水康平等人可能是為了回應這種期待而篡改了數據。

  「但這些理由都不能讓造假被原諒,不是說無法杜絕就放任自流,這就像犯罪現象永遠存在,但不能沒有法律和警察。」段偉文說,正是日本完善的學術造假處理機制,才讓諸多事件得以曝光,「其實並沒有損害日本科研界在國際上的整體聲譽,反而在某種程度上挽回了同行的信任。」

  正因此,他認為,我國必須下決心建立切實有效的學術不端行為處理和問責機制。「近幾年我們也做了一些工作,但還不夠。」段偉文說,「很多事情還是不了了之。」

  「可能是受文化傳統的影響,我們在潛意識裡容易將政府當作科技事業的家長,覺得家醜不可外揚,把學術造假和政治、國家形象聯繫起來,這其實是讓科技主管部門背負了更重包袱,不敢放手處理,沒有解決根本問題。」段偉文認為,應更多將這類事情交給所在單位處理,而不是由科技主管部門來出面,讓學術的回歸學術。

  「中國到了必須重視這件事的時候了,要改變觀念,建立和國際接軌的科研不端事件的處理機制,做到每件事情有交代,這才是負責任的創新大國該做的事情。」段偉文強調。

  這也是科研人員的心聲。「中國研究者的論文會受到更為嚴苛的審稿程序,原因可能有很多,但不信任可能是主要因素。」一位不願意透露姓名的生物學研究者告訴科技日報記者。

  事實上,在報道此前一次涉及中國科研人員的大規模撤稿事件時,《華爾街日報》曾評論,科研不端是個全球性問題,但相比其他國家類似事件,中國科研人員不端行為成為全球新聞時,中國科學界整體聲譽會受到更多損害,「這顯然不公平,因而更顯整治學術不端的重要性」。

格外小心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8-4 03:41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