尼卡諾爾·帕拉1914年9月5日生於智利中部奇廉市,來自典型的外省中產人家。父親是小學教師,喜歡吹拉彈唱,舞文弄墨。母親出身農戶,也有音樂天賦,諳熟民歌。在耳濡目染之下,帕拉和弟妹們從小就接觸到智利鄉村民間文化,它們是滋養帕拉作品的沃土,也促使詩人在日後的創作中不斷探尋和開拓日常口語的表現力與可能性。
或許是對父母藝術天分的傳承,帕拉和弟弟妹妹們不約而同選擇了文藝道路。帕拉家族第三代和第四代中也有很多人投身藝術事業,被視為拉丁美洲最有影響力的藝術世家之一,如比尼爾諾爾·帕拉小三歲的妹妹比奧萊塔·帕拉投身於音樂,她的《Gracias a la vida》(《感謝生活》)被視作史上最傑出的西語歌曲之一,傳唱全世界。
帕拉還是一位受人尊敬的物理學家和數學家,但詩歌才是貫穿其一生的事業。1932年,帕拉進入首都聖地亞哥一所寄宿學校完成中學學業。在聖地亞哥學習期間,帕拉「發現」了西班牙現代詩歌和法國超現實主義詩歌,並嘗試摹仿創作了一些詩歌。在智利大學取得學位后,帕拉繼續投身文學創作,曾被推選為奇廉市「春之節」桂冠詩人。
1943年至1951年期間,帕拉先後兩次前往美國和英國分別進修高級機械工程和宇宙學,回國曾擔任過智利大學的理科教授,后逐漸將更多精力投入到文學創作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