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回復: 5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江陰三嘆

[複製鏈接]

580

主題

2727

帖子

1353

積分

二星貝殼精英

倍可親資深會員(十七級)

Rank: 4

積分
1353
跳轉到指定樓層
樓主
longcheng1 發表於 2005-3-17 04:20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文廟三穿九孔橋

  江陰城內,有―座文廟,此廟建於宋景佑三年(1036年),明正德二年在廟前修泮池,並在池上修了橋,就是照片中所示的三穿九孔橋。

  這是江陰老城內倖存的唯一一座老橋,雖然有些面目全非。

  人們經常從橋上走來走去,看到的是機制的石欄、機制的條石,卻很少有人注意在這嶄新之下那沉重的歷史。

  我曾多次長時間的坐在泮池邊上,在喧囂的人聲中默默地凝視橋基,那被風霜侵襲了數百年的石塊,那精巧的結構,舒展的線條,那石縫間頑強生出的小草,無―不引跡我對歲月的沉思。

  大凡有些文化的老城,都有文廟,大凡有文廟的地方,都有傳奇的故事。

  江陰這座文廟的傳奇故事充滿著血腥和悲壯。

  當年清兵入關后,直下江南,―路之上,連屠三城,江陰是這三城中受傷最重的一座。史載:順治三年(1645年),閏六月初一,江陰倡義守城,廿一日,清馬步兵計十萬餘人圍城,七月初九,前任典史閻應元入城中主持抗清,八月廿一日城陷,前後八十一天,清兵死三王十八將數萬人。於是惱羞成怒、大肆屠殺,城內軍民死六萬七千人,城外軍民死七萬五千人,共計一十四萬二千人。

  這文廟所在之處,據說就是當年的軍事指揮部。

  幾百年後,特別是1966年後,這裡的地上建築蕩然無存,什麼都沒有了,之後又建了新的廟、新的牆、新的樓閣,唯一目睹那場驚天慟地、血雨腥風的,僅剩下這座默默地被壓在諸「新」之下的這座三穿九孔橋。

  據說,典史閻應元在破城之後,於東門牆上留下了兩句話:

  「八十日戴發效忠,

  表太祖十七朝人物,

  十萬人同心死義,

  留大明三百里江山。」

  大明沒有了,大清沒有了,民國也沒有了,再長的朝代,也終將被新的朝代所替換。

  歷史是不可抗拒的,對抗的結果只有兩個字:「悲壯」。

  倒是後人有一首詩,頗值得回味:

  腐胬白骨滿疆場,

  萬死孤城未肯降,

  寄語路人休掩鼻,

  活人不及死人香。

  

  此主題相關圖片如下:

  

  

  此主題相關圖片如下:

  

  

  此主題相關圖片如下:

  

  

  此主題相關圖片如下:

  

  

  此主題相關圖片如下:

  

  (二)、廣濟泉

  江陰城內,有兩處著名的古井,一曰「舜過井」,建年不詳,清乾隆年重修,據碑記:此井本有亭,趙孟\手書,可見有些年頭了。惜現己破敗不堪,慘不忍睹。

  另一口目前尚在使用,位於現民運巷內,據說成於宋嘉佑年間 (1061年),由乾明院和尚宋壽所鑿,其水清冷,不竭不溢,稱為「廣濟泉」。由於井口分為四個,故俗稱「四眼井」,從地圖上看,這口井基本處於古城中心,可見當年是這小縣城居民用水的一個主要來源。

  我們現在看到的這四個井口,有一個是水泥的,其餘均為石制,井繩拉出的痕迹依舊,井圈外依稀可辨「義、勇、關、泉」四字,只是水泥欄有些草草的勉強。

  一口古井,本無甚出奇,但其中若有四百個冤魂,就不得不說一說了。

  清初,江陰軍民為抵外虜,與清軍展開血戰,凡八十一天,死十餘萬人,清破城之後,連屠三日,殺盡了全城的百姓,為了不死在刀劍之下,有的人紛紛跳入了這口養育他們的井中,後來統計,凡四百餘人。

  遙想當年之慘烈,我不禁毛骨悚然,朝井口望下去,黑洞洞波瀾不驚,似乎也不甚大,何以能容下四百血肉之軀,難以想象。

  從地上的水跡看,如今這井仍在使用,但不知是不是食用,這用水者是不是想到過200多年前,這井幾被活人填滿,而這被逼自盡的弱者中,還可能有他們的祖先?

  牆上有一小碑,是雍正二年所制,想來時隔不久,仍有顧忌,故未提到此事。此井是否自那次淘后才重新使用,不得而知,但可知的是:此時此地的居民己心安理得地梳上了辨子,成了忠順的大清臣民,不足100年前的那幕慘劇,早已變成遙遠的記憶,僅留在不多人的腦中,絕大多數人,根本不知道這井裡內容的歷史。

  歲月可以改變一切,首先改變的是人。

  中山公園要改造了,不知這井是否可以倖存,如有幸不死,希望政府能再刻一塊碑,講講這段塵封的歷史。

  換了好幾個朝代,大概沒什麼不好說的了吧!

  

  此主題相關圖片如下:

  

  (三)、「忠邦」碑

  在江陰老城中,有一個「中山公園」,此處的前身,是自宋明以來的江蘇學政署,(相當於現代的江蘇省教育廳),亭台樓閣,小橋流水,頗有江南園林之風。

  在園中有九顆古藤,很有氣勢,是江陰四大名樹之一,據說最老的一顆為宋代所植。

  古藤環抱之中,有一小亭,內有一現代水泥碑,上書「忠邦」二字,無台頭、亦無落款。初來此地,孤陋寡聞,見到此碑時,一是不解,二是奇怪,后經調查,才知道這裡原有一段離奇的故事,拿給用筆混飯的「文學家」,足可漲成一部三十集的電視連續劇。

  順治初年,江陰人因不願屈從外族統治,與清軍展開了長達八十一天的殊死血戰,死十餘萬人,血流飄杵,驚心動魄,日月為之失色。

  到了一百多年後的嘉慶年間,有一狀元叫姚文田,被朝廷派到這裡來做教育廳長,他深研此事後,對江陰民性之剛烈頗為敬仰,於是手書「忠義之邦」四字,以示欽重之意。

  道光二十二年,知縣金咸在修建城牆時,將此四字刻成磚匾,砌嵌在南門的城門之上,此後100多年,過往的行人仰頭看時,無不以先祖的英烈之舉而頓生自豪之情。

  「民心齊,人性剛」在很長一段時期內代表了江陰人的性格特點。

  1937年日寇入侵江陰,城樓被炮火襲擊,磚匾碎裂,僅存「忠邦」二字,被人撿回藏匿。

  抗戰勝利后,某方姓人任縣長,為了重豎此碑,他終日奔走,又製成一「忠義之邦」碑,落款處加了「縣長方驥齡重建、復旦大學文學士孫俊在書」字樣,擇日置於城門之上。

  不料此舉激怒了黨部書記長(相當於現代的縣委書記),該人特赴南京,大走門路,竟請來了蔣總裁的親筆手書,我曾見過照片,是「忠義之邦」四字,落款為「中正 書」,蒼勁端莊、力透紙背。

  於是縣長大敗,蔣之碑替下了原來的方之碑。最初姚某的 「忠邦」二字殘片,則被存放在中山公園內妥善保管。

  1949年江陰又一次改朝換代,老蔣的字自然不能存在,立時被毀。

  十幾年後的「文化大革命」更是徹底,把從清中期到民國的一切記載一掃而光,沒有了半點兒實物痕迹。

  我看到的這兩個字是70年代某教育局副局長的手書,此人還算聰明,沒有落款。但其字無神無韻,只含一段歷史而已。

  由此引出的一些事就大可研究:

  假如我朝出了順治初年那檔子事,本朝官員是否敢公然出面表示讚揚? (比如XX門事件?)

  忠義之邦的人自已毀壞了忠義之邦的碑,是否覺得自己還應該享用這塊招牌?

  既然現在把「人心齊,民性剛」做為口號大做文章,為什麼不能完整地重修此碑,並重述這段歷史故事,以啟迪後人?

  太多的回味使我不敢久視那肥肥胖胖的「忠邦」二字,就算從字體上,我也絲毫找不到一點兒「民性剛」的影子。

  (整理於2004.11.)

  

  此主題相關圖片如下:

  

  作者及照片攝影者:大漢

  http://www.usa-mil.com/aspnet/bbs/dispbbs.asp?boardid=30&id=8891&star=1#8891

353

主題

2498

帖子

957

積分

有過貢獻的斑竹

倍可親高級會員(十六級)

Rank: 3Rank: 3

積分
957
沙發
膽小鬼 發表於 2005-3-18 03:19 | 只看該作者
歷史與現實的結合啊!不錯啊!情景交融,彷彿歷史再現...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580

主題

2727

帖子

1353

積分

二星貝殼精英

倍可親資深會員(十七級)

Rank: 4

積分
1353
3
 樓主| longcheng1 發表於 2005-3-18 03:27 | 只看該作者
膽小鬼同學,也是夜貓大隊的?嘿嘿,我咋沒在隊伍里見過你呀~~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0

主題

97

帖子

20

積分

註冊會員

有車階層(十級)

Rank: 1

積分
20
4
張遼 發表於 2005-3-18 04:31 | 只看該作者
江陰值得一看。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353

主題

2498

帖子

957

積分

有過貢獻的斑竹

倍可親高級會員(十六級)

Rank: 3Rank: 3

積分
957
5
膽小鬼 發表於 2005-3-20 03:20 | 只看該作者
小鬼,可不是夜貓子,哎!沒法子啊!小鬼是上夜班啊!忙裡偷閒,上來轉轉..
我總是在行走和停留,我走很長的路了,還有很長的路要繼續走下去。 我停留的時候,不僅僅是因為這裡的風景適合我的呼吸。 是因為我累了,我需要一次小小的歇息,重溫我的夢想。 夢想並不遠,我總是在努力抵達。 我安靜,安靜的喜歡著,安靜的讀一讀那些美好的心情,讓愛留在靜靜的夜,愛在旅遊........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163

主題

1917

帖子

660

積分

有過貢獻的斑竹

倍可親智囊會員(十八級)

Rank: 3Rank: 3

積分
660
6
*水晶* 發表於 2005-3-21 22:57 | 只看該作者
圖文並茂

好貼

謝謝longcheng1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7-21 19:34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