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煤看起來只是一種黑黑亮亮的石頭,但它卻可以燃燒,而且燃燒效果很好。因此長久以來,煤一直被人們用做主要的燃料。較之人類一開始使用的燃料比如木頭、柴草,煤的耐久性要好得多。那麼,煤真的是石頭嗎?煤又是怎樣形成的呢?
其實煤並非石頭,煤是由遠古時代的植物轉化形成的。人們曾發現過保存相當完好的植物化石,竟埋藏在煤層附近的岩石中,也曾在煤層中發現過保存完好、已經煤炭化的大樹榦。如果在顯微鏡下觀察切成薄片的煤,就能清楚地看到某些植物組織就在煤的薄片中。有人對於煤炭燃燒放熱的原因進行化學分析得到這樣的結果:煤之所以可以燃燒放熱,是因為它含有氫、碳等化學元素,而這些都是易燃物質。而且化學分析也證實了煤是由植物演變而來的這一事實。
可以這麼說,今天我們燒的煤,是很久很久以前的太陽能生產出來,並積蓄起來的。換句話說,煤燃燒時放出的能量,是億萬年前蓄積起來的植物所固定的太陽能。
煤的形成時間大約在3億年前,那時候在炎熱和多沼澤的潮濕地帶生長著大片茂密的羊齒類植物。在大約1億多年的時間裡,這種蕨類植物繁茂生長的狀況一直持續著。當然,植物到一定年齡就會死亡。而死亡的原因也是多種多樣的,有由於風暴和雷電造成的樹木死亡,也有由於野獸的襲擊造成的樹木死亡,也可能成片的森林在火災中毀於一旦,更多的是因為衰老而死。日積月累,死去的植物被埋藏在土壤之下,經過細菌微生物的分解作用,形成有機物質,成為一層厚厚的黑色或褐色的泥炭或腐泥。隨後新生成的泥炭或其他沉積物又覆蓋了先前生成的腐泥,隨著頻繁的地質運動,這些泥炭深深地埋在地下,空氣和這些泥炭完全隔絕開來。在缺氧的情況下,微生物是無法生存的,於是分解作用停止了。經過漫長的年代,在高溫高壓的環境下,泥炭便慢慢變成又硬又黑、看起來像石塊的固體。此時,它已經和原來的木頭形狀完全不同了,雖然它變得面目全非了,但它的燃燒性沒有改變。人們重新給它命名叫煤。
這就是煤的形成過程。遠古時代的綠色植物,進行光合作用聚積了大量的太陽滄桑巨變,經過了億萬年,這些植物在地質作用下變成了煤。煤炭燃燒的時候,億萬前儲存的巨大能量就又被釋放出來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