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回復: 0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十位女性登頂第十四屆「中國青年女科學家獎」

[複製鏈接]

6224

主題

1萬

帖子

3萬

積分

貝殼精神領袖

Rank: 6Rank: 6

積分
30731
跳轉到指定樓層
樓主
瘋瘋顛顛 發表於 2018-1-14 12:00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2018年01月14日 09:43 新浪科技

  縮小字體放大字體收藏微博微信分享

  新浪科技訊 1月14日消息,1月12日,由全國婦聯、中國科學技術協會、中國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全國委員會、歐萊雅中國共同舉辦的第十四屆「中國青年女科學家獎」頒獎典禮在京隆重舉行,10位年輕女科技工作者獲得「中國青年女科學家」榮譽稱號。她們是:河海大學環境學院教授王沛芳、四川農業大學玉米研究所研究員盧艷麗、南京農業大學農學院教授朱艷、中國醫學科學院基礎醫學研究所研究員許琪、北京大學第一醫院教授楊莉、武漢大學數學與統計學院應用數學系教授吳曉群、中國科學院理化技術研究所研究員沈俊、北京大學生命科學學院教授張研、清華大學電子工程系副教授陶曉明、中國科學院大連化學物理研究所研究員潘秀蓮。此外,作為「中國青年女科學家獎」的後備軍,「未來女科學家計劃」也在為中國的科學事業不斷輸送新鮮血液,今年有來自哈爾濱工業大學的張楠、北京大學的林麗利、香港科技大學的周熙文以及北京大學的黃芊芊4位年輕博士和博士后入選2017年度「未來女科學家計劃」。

  全國人大常委會副委員長、全國婦聯主席沈躍躍,全國婦聯黨組書記、副主席、書記處第一書記宋秀岩,中國科協黨組書記、常務副主席、書記處第一書記,中國科學院院士懷進鵬等出席頒獎典禮並為獲獎女科學家頒獎。全國婦聯黨組成員、副主席、書記處書記夏傑主持頒獎典禮。

  

  懷進鵬代表主辦單位講話。他指出,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高度重視科技創新引領社會發展的重要作用,將科技創新視為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的核心。加強國家創新體系建設,強化戰略科技力量,是黨和國家賦予新時代科技工作者艱巨而又光榮的歷史使命。廣大科技工作者要大力發揚刻苦鑽研、求真務實、勇於創新的科學精神,把自己的事業抱負、科技專長同國家發展、社會進步、民族復興、人民幸福更加緊密地聯繫起來,為建設世界科技強國作出新的更大貢獻。

  懷進鵬說,在引領科技創新的偉大征程中,3600多萬女科技工作者在科學技術的若干重大、前沿領域發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是建設創新型國家和世界科技強國的寶貴財富。同時,女性科技工作者存在「高位缺席」現象,在高層次科學家、科技領軍人才隊伍中,越往金字塔的頂端,女性越少。女性科技工作者占我國科技人力資源總量約佔四成,而公開數據顯示,中國科學院800名院士中女性僅佔6%,中國工程院877名院士中女性僅佔5.1%。與男性科技工作者相比,女科技工作者在科研產出、承擔科研項目、可支配的科研時間、受重視的機會等方面,有不同程度的降低,這些問題必須引起重視。為了優化女科技工作者的成長環境,鼓勵支持更多年輕女性投身科研事業,中國青年女科學家獎設立14年來,共培養、發現、舉薦了124位優秀女科技工作者,湧現出謝毅、于吉紅、曹曉風和黃如等傑出女性科技工作者代表,她們是我國女科技工作者的驕傲和自豪,希望廣大女性科技工作者以她們為榜樣,用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的姿態,昂揚向上、奮發有為,以女性特有的執著、堅韌、嚴謹和睿智,發揮自身優勢,在科技創新的道路上砥礪前行,取得更加輝煌的成績。

  

  「中國青年女科學家獎」的發起人之一、歐萊雅中國副總裁蘭珍珍女士亦表示,「百年來歐萊雅一直致力於美麗事業、專註科技創新和女性群體的發展,這一初心將始終是我們的堅持。未來歐萊雅將繼續與全國婦聯、中國科協、中國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全委會等合作夥伴一起,為推動解決女科技工作者發展中的難點問題不懈努力,支持更多女性在科學研究領域充分發揮自身創造力,見證更多的『她』用科學改變世界!」

  值得一提的是,在「中國青年女科學家獎」即將步入十五周年之際,全國婦聯、中國科協和中國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全國委員會以及歐萊雅中國共同啟動了《「中國青年女科學家獎」獲獎者狀況調查》,以總結過往經驗成果。調查顯示,獲此榮譽的青年女科學家不僅具備優秀的科研水平、取得了出色的科研成果,同時富有愛黨愛國情懷,有著廣泛的興趣和精彩的生活,在她們身上鮮明地體現著女性科技工作者的細膩、嚴謹和韌性等特質。獲獎的青年女科學家所樹立的榜樣形象,不僅對青年女性科研工作者產生了積極作用,更推動了社會公眾對女性科研工作者的觀念改變。

  獲獎人簡介

  王沛芳

  河海大學環境學院教授

  她在水環境保護的理論研究、技術研發和應用實踐方面取得了重要創新性成果。

  「我很幸運能將自己的興趣和人生事業很好的耦合在一起,所以我願盡自己最大努力,讓水環境改善的事業更進一步」

  盧艷麗

  四川農業大學玉米研究所研究員

  她十餘年來開展玉米抗逆基因資源發掘與分子育種研究,為我國作物學領域的應用基礎研究作出了突出貢獻。

  「作為一個激情澎湃的女漢子,我的科研精神是永不言敗、推倒再來、血戰到底! 」

  朱艷

  南京農業大學農學院教授

  她將農業信息學與作物栽培學相結合,發展基於模型的作物生長監測診斷和生產力預測預警技術,為國家糧食安全生產及智能化管理提供數字化支撐。

  「女性體現的是一種美,做科研又是很系統的一種思維模式,所以我覺得女科學家可以用絢麗多彩來形容。」

  許琪

  中國醫學科學院基礎醫學研究所研究員

  她長期從事重性精神神經疾病發病機制的研究

  「100次的科學實驗中,往往有99次都是失敗的,能成功一次都是很幸運的事情。但即使失敗100次也沒關係,我還可以從頭再來。」

  楊莉

  北京大學第一醫院教授

  她多年來從事急性腎損傷(AKI)臨床防治及發病機制研究,並組織創建AKI自動化預警系統,可從根本上解決漏誤診難題。

  「讓我的病人獲得最好的臨床診療,是我的科研初心;而真實和嚴謹,是我堅持的科研本質和底線。」

  吳曉群

  武漢大學數學與統計學院應用數學系教授

  她致力於研究複雜網路的控制與同步、拓撲結構識別、同步域分岔,及多層網路領域。

  「做科研要付出很多、拋棄很多,受得了清貧,耐得住寂寞。」

  沈俊

  中國科學院理化技術研究所研究員

  她從事「新型製冷技術」的基礎研究工作,特別是圍繞「磁製冷」這一新型製冷方式,開展了一系列前沿研究工作。

  「做科研就像喝一杯苦咖啡,開始喝時覺得苦澀,慢慢苦盡甘來,最後品嘗到成果的甘甜,所以越做越喜歡。」

  張研

  北京大學生命科學學院教授

  她主要從事神經退行性疾病,特別是阿爾茨海默氏症中神經元凋亡及澱粉樣沉積的代謝途徑的研究工作。

  「我覺得這個世界不一定會因我而精彩,但一定會因我而不同。每一個科學家向前推進一小步,成千上萬的科研工作者日積月累,就會產生改變世界的力量。」

  陶曉明

  清華大學電子工程系副教授

  她從事無線多媒體通信理論及關鍵技術研究,在無線多媒體可靠傳輸、移動網路資源優化和多媒體信息服務等方面取得了系統的理論和技術突破。

  「一旦認準了方向,我就會堅持不懈,希望有一天我的研究可以改變通信技術的發展軌跡。」

  潘秀蓮

  中國科學院大連化學物理研究所研究員

  她長期致力於碳基納米材料和多孔氧化物催化材料的製備,及其在能源催化轉化中的應用基礎研究。

  「我希望把自己對生活的熱愛,對科學的執著,傳遞給我的學生,踏踏實實地做好每一件事。」

世人皆醉我獨醒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8-10 13:01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