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回復: 0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紐約時報: 在特朗普時代做白宮記者是一種怎樣的體驗

[複製鏈接]

1萬

主題

2萬

帖子

3萬

積分

貝殼精神領袖

Rank: 6Rank: 6

積分
35927
跳轉到指定樓層
樓主
華盛頓人 發表於 2018-1-20 11:41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ED WINSTEAD2018年1月19日    紐約時報中文網

  

  去年12月,特朗普總統在橢圓形辦公室對記者講話。 DOUG MILLS/THE NEW YORK TIMES

  彼得·貝克(Peter Baker)——《紐約時報》的首席白宮記者——遇到了一個問題。當時他正在舉辦一個聚會,客人包括一群兩黨的前白宮工作人員,這時冰不夠了。他開車去商店買冰,這時他的手機響了。是他的妻子、記者蘇珊·格拉瑟(Susan Glasser)。「別擔心,我正在去買冰,」他對她說。「不,不,不,你沒明白,」她說,「總統剛剛解僱了聯邦調查局(FBI)局長。」

  他拿著一袋冰回到家,看到一屋子的白宮資深工作人員——既有民主黨人,也有共和黨人——都被這個消息驚呆了。「那一刻真是很驚人,看著這些華盛頓的資深人士,」他說,「張著嘴巴,試圖消化剛剛發生的事情,以及這可能意味著什麼。」他離開自己的聚會,跑上樓寫稿。

  去年5月9日FBI局長詹姆斯·B·科米(James B. Comey)被解職,是沒有任何徵兆的。白宮記者邁克爾·D·希爾(Michael D. Shear)為時報報道了這個消息,因為那天下午他碰巧去白宮辦事。時任總統新聞秘書肖恩·斯派塞(Sean Spicer)出現在幾乎空無一人的新聞發布廳宣布這個消息時,希爾用手機給時報的華盛頓分社發了封郵件:科米被解職了。「一切都是突發的,」他寫道。「換在另一個白宮,這種事早就事無巨細都安排好了。」

  對於負責報道唐納德·J·特朗普總統任期第一年的記者來說,這類事件在意料之中。「這種不可預測性是常態,」華盛頓分社社長伊麗莎白·布米勒(Elisabeth Bumiller)說。「我知道情況會十分狂亂,不同於以往;我以為他會跟競選時有所不同,但他並沒有。」


  「我覺得他根本不明白白宮記者團是幹什麼的,」白宮記者瑪吉·哈伯曼(Maggie Haberman)說,「因為他所熟悉的媒體」——商業、名人和小報報道——「跟這太不一樣了」。

  新政府初期尤為混亂,這段時間對全新的白宮工作人員班底來說,通常會有一個高強度的學習過程。希爾說,去年1月27日,特朗普首次發布旅行禁令時,政府官員「甚至不知道哪些國家被禁」,「他們一幅若無其事的樣子,但他們不知道正在發生什麼情況」。白宮記者朱莉·赫希菲爾德·戴維斯(Julie Hirschfeld Davis)當晚向三名官員詢問,該禁令是否影響綠卡持有者,她得到了三個不同的答案。「沒有談話要點,所以他們不知道該說什麼,」她說。「他們中有些人是在猜測,也有人不敢亂猜。」

  據幾名負責報道白宮的時報記者稱,近幾個月,白宮找到了一些行事的節奏,他們認為這部分歸因於人事變動——尤其是薩拉·哈克比·桑德斯(Sarah Huckabee Sanders)取代了斯派塞,以及約翰·F·凱利(John F. Kelly)取代了前幕僚長雷恩斯·普利巴斯(Reince Priebus)。時報的華盛頓分社也相應地做了些調整。例如,為了應對總統清晨發推的習慣,分社安排了記者和編輯每天早上6點值班。該分社的工作人員已經從2016年11月的約70人增長到了現在的100多人。

  但是,這並不能完全應付這屆政府引以為特色的不可預測性——這是總統本人的一項功能。「報道總統沒有什麼秘密武器,」哈伯曼說。「他極其不尋常。此前他從未競選公職,現在他當了總統。這是歷史上一個奇怪的時刻。他對自己掌管的這個政府毫不熟悉。我都無法形容這一切有多麼奇怪。有時候你只能是向人們展示,而非講述。」

  上月特朗普與本報駐華盛頓記者邁克爾·S·施密特(Michael S. Schmidt)坐在一起進行一場即興採訪時,就連總統的幕僚都不知道會有這回事。要是換在之前的政府里,這樣的採訪是難以想象的。而特朗普常常看上去很享受與記者接觸,不論幕僚們是否願意他這麼做。

  總統前所未有的不知所云和否認事實,以及如上周據說的那樣,在一場白宮會議上發表的冒犯性即興評論,都加重了這種不可預測性。而這都會讓他的幕僚們連滾帶爬地去為這些看似無法辯解的行為辯解。但戴維斯表示,「在很多方面,他們已經接受了這種混亂,並且在某種程度上認識到這能使媒體失去平衡,而這正是每一屆美國政府都想看到的。

  特朗普避開了傳統的新聞發布會,但他形成了一個在登上海軍陸戰隊一號(Marine One)之前駐足於白宮草坪與記者交談的習慣——還有在一些場合的即興發揮,正如他在10月份做的那樣,把一個與參議院多數黨領袖米奇·麥康奈爾(Mitch McConnell)的短暫露面變成了45分鐘的隨性問答環節。當然,還有那些推文。

  希爾表示,結果就是,儘管報道特朗普時自帶一種無章可循的特性,「在任何時候,我們對這位總統的心中所想,都要比我們對奧巴馬了解的多得多。就是因為他把一切都擺在了檯面上,會告訴我們。」

  這還包括特朗普對常被他稱為「快不行了的紐約時報」(failing New York Times)公開表達的看法。「我想他是想要得到認可,而當他感覺報紙沒有給予應得的尊重時,他就會生氣,」貝克說。

  「這都是政治,」布米勒說。「我們現在覺得還挺好玩的。」

  翻譯:紐約時報中文網

時代小人物. 但也有自己的思想,情感. 和道德.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8-3 23:02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