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回復: 0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一個身體能住下幾個靈魂?如何「消滅」多餘的「你」

[複製鏈接]

4364

主題

9732

帖子

1萬

積分

七級貝殼核心

Rank: 5Rank: 5

積分
17462
跳轉到指定樓層
樓主
非常時期 發表於 2018-1-5 13:05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2018年01月05日 01:09 科技日報

  

  肉體是照鏡子時鏡子里你的模樣。

  靈魂則反映在你與人不同的行為模式、習慣性姿勢、語音腔調上。

  而多重人格則是一個肉體中裝入了許多個靈魂。這些靈魂,輪流使用、支配你的身體,讓你時而是A、時而是B、時而又是C……

  多重人格可以說是影視作品最愛使用的心理學元素。近日,國產電視劇《柒個我》中張一山飾演的角色因具有性格迥異、反差極大的七重人格,受到觀眾熱議。此外,《搏擊俱樂部》《三面夏娃》《精神病人》《致命ID》《黑天鵝》等都是以多重人格為主題。一個身體多個靈魂,到底是真有其事還是編劇杜撰?對此,科技日報記者採訪了西南大學和重慶市精神衛生中心的兩位專家,聽他們詳細解析多重人格。

  生活中真有人是多重人格嗎

  「多重人格患者在現實中並不多見,我從醫三十多年,只遇到過幾個。」重慶市精神衛生中心兒童精神心理科副主任醫師肖曉楊說,最近他們正好接診了一名患有多重人格障礙症的14歲女孩。

  據了解,這名女孩本人文靜懂事,對人友好,在班上成績名列前茅。一次女孩在課堂上突然大哭,表現反常,還用另一個名字稱呼自己,這引起了老師注意,並告知其母親,聯想到女孩有時會出現注意力不集中、夢遊的情況,母親帶她前往醫院就診。

  肖曉楊說,她們詢問這對母女后了解到,8年前女孩父親車禍去世、小升初時其最好的朋友也因意外去世,不久她就感覺到身體里「進駐」了兩個女孩,她給她們取名一個叫「易寒」、一個叫「思思」。女孩說,她經常在腦中與兩個女生對話,體內的兩個女生多在她的召喚聲中出現、「附體」於她,並多次出現她本人想休息,由「思思」附身「代勞」考試、和朋友看電影的情況。記憶中還曾出現過兩次夢遊,兩次與同學吵架、發生肢體衝突,女孩感覺是「易寒」代替自己做的。

  認真分析后,肖曉楊和她的同事們認為,這個女孩患有多重人格障礙症,是一種精神疾病。「多重人格主要表現就是一個人具有兩種或兩種以上的不同人格,並通過頻繁變換人格,來適應環境的心理現象,是一種適應環境的心理努力。」肖曉楊說,這在中國精神疾病診斷標準(CCMD-3)中稱為「癔症性身份識別障礙」,屬癔症;在美國精神疾病診斷標準(DSM-IV)中稱為「分離性身份識別障礙」,屬解離型障礙。1994年美國精神病學會將「分離性身份識別障礙」定義為該病症的國際統一正式名稱。

  一個肉體多個靈魂是什麼體驗

  那麼這些「分離性身份識別障礙」患者真的會像電影中那樣,人格有正有邪,像變臉一樣突然變為另外一個人,甚至做出完全不一樣的事情嗎?

  西南大學心理學副教授、重慶心理學學會秘書長王衛紅指出,「分離性身份識別障礙」患者的每種人格都有自己獨特的結構,並在一定時間內佔據主導地位和支配行動。患者在一些時候可能表現得非常謹慎得體,而在另一些時候可能又表現得吵鬧輕浮。每種個性都有其特有的聲音和習慣,而最原始的身份通常會否認其他身份的存在。

  患有「分離性身份識別障礙」,人格變更的數目會隨人而異。有些患者體內的人格甚至可以多達十幾個。變更的人格通常極為不同於主要的人格,這說明變更的人格表達了原來的自我中被排斥的那部分。

  「『分離性身份識別障礙』患者在人格轉換過程中,會存在記憶喪失的狀況。」王衛紅說,這種記憶喪失表現為3種主要形式:一是有關個人生活事件的遠期記憶有缺口,如記不起祖父母去世、自己結婚生子的日期。二是可靠記憶缺失,如忘記今天發生的事情,或者忘記曾經熟練掌握的技能等。三是可發現他們無法記起的日常活動的證據,如在購物袋或所有物中發現無法解釋的物品;發現他們自己創作的令人費解的文字或繪畫作品;發現受傷處等。「甚至一些患者會突然外出幾天,回來后卻不記得自己去了哪裡,幹了什麼。」

  「必須提醒大家的是,『分離性身份識別障礙』不是精神分裂症。」肖曉楊說,雖然兩種都是精神疾病,但卻像感冒和胃痛一樣屬於不同的疾病,最直觀的區別在於:前者是一個肉體多個靈魂,而後者是一個肉體一個靈魂。精神分裂症患者社會功能受損明顯,可以進行藥物治療。而「分離性身份識別障礙」每個人格彼此之間都是完整的,患病具有一定的暗示性,心理治療效果較好。

  什麼樣的人容易多重人格

  多重人格自帶故事性和話題性,因此關於它的影視作品很多,特別是一些暴力和懸疑作品,讓人也不禁會擔心「分離性身份識別障礙」患者會不會做出傷害人的事情?

  「把『分離性身份識別障礙』患者妖魔化是不對的,其實他們才是受害者。」王衛紅說,根據相關研究表明,人際的軀體和性虐待與「分離性身份識別障礙」風險的增高有關。此外,其他形式的創傷,包括兒童期醫療操作和外科手術、戰爭、兒童賣淫和恐怖事件等,也與「分離性身份識別障礙」有關。

  王衛紅說,根據美國心理學家羅斯的看法,「分離性身份識別障礙」劇增的原因之一是現今這個「病態」社會中虐待兒童的案例大為遞增,特別是成人所施加的性虐待。一個佐證就是女性被診斷為「分離性身份識別障礙」的患者是男性患者的9倍,這或許是女孩比男孩更易受到性侵害的緣故。當受到難以應付的衝擊時,患者以「放空」的方式,以達到「這件事不是發生在我身上」的感覺。

  肖曉楊說,她在醫院接觸到的這類患者大多都是青少年。「多重人格其實是一種以逃避來自我保護的方式,兒童在遇到意外傷害或刺激時更容易選擇這種方式。」

  根據研究表明,以下幾種人都特別容易產生多重人格:曾遭到母親拒絕的人;趨向於表現過分惹人注目的人;具有不現實的高行為標準的人。

  如何「消滅」多餘的「你」

  對於如何診斷一個人是否是「分離性身份識別障礙」患者,王衛紅表示,一般以個體自我報告、周圍人的觀察和專家的判斷為基礎,沒有客觀的生理指標。這也是所有精神疾病診斷標準。對於精神疾病的診斷,一般首先排除器質性障礙(即生理性原因),然後再進一步在精神疾病領域進行診斷。所以絕大多數精神障礙也被稱為功能性障礙。在診斷「分離性身份識別障礙」中,患者必須符合癔症診斷標準;無幻覺、妄想等精神病性癥狀;排除分裂症及其相關障礙、情感性精神障礙。

  如果有「戲精」假冒「分離性身份識別障礙」犯罪是否能逃避法律的制裁呢?對此兩位專家都表示,目前在我國還沒有這樣的先例,而且想要騙過專業的醫生可不是容易的事。「畢竟只要是假的始終會露出馬腳。」

  不過「分離性身份識別障礙」是否能夠治好目前在業界還沒有定論。「現在還沒有能夠治療『分離性身份識別障礙』的藥物。」肖曉楊說,「分離性身份識別障礙」往往由情感創傷引發,特別以童年期的精神創傷為多見,就治療來說心理輔導更為有效,畢竟心病還要心藥醫,通過心理輔導將其心中的節解開,與此對應產生的人格自然會離去。對於那位女孩他們也是建議進行心理輔導,沒有開任何藥物。

  王衛紅作為變態心理學領域的專家,曾治療過一位「分離性身份識別障礙」患者。他說,治療這種病暗示、催眠等方法更具療效。一些患者會隨著年齡的增長自愈,因為隨著長大自我調節能力增強,幼年的重大傷害有些會自我修復,那麼也就不需要調動身體中的另一個「我」來保護,多重人格也就缺乏產生的基礎了。

  「雖然影視作品會有藝術加工成分在,不過我對於這一類影片還是持歡迎態度。」王衛紅說,這也是一種科普,讓更多的人能了解「分離性身份識別障礙」,關注孩子的心理健康,多一些對孩子的關心和保護,讓產生這樣的患者的基礎越來越少;當真正產生時,也可以及時進行矯治,避免最糟糕的情況發生。

格外小心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8-29 05:31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