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回復: 2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國共日新三國演義 第1回 (2)

[複製鏈接]

3

主題

5

帖子

35

積分

貝殼新手上路

Rank: 2

積分
35
跳轉到指定樓層
樓主
懷仁俠 發表於 2017-12-31 12:14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川民們聞知代表被捕,立即聚集了幾萬人,捧著光緒皇帝的黃紙牌位到督署請願。趙爾豐下令軍隊開槍,頓時數十人倒於血泊之中,其他人扔下了光緒皇帝的牌位,狼狽逃竄。這時只見滿街子彈亂飛,屍橫遍地。人們逃走後,一街都是光緒皇帝的黃紙牌位。
    川人聞變,紛紛打制刀槍,準備武裝起義。四川江河很多,四通八達,人們把"趙屠戶"拘禁代表,屠殺平民的消息寫在木板上,外面刷上桐油扔到江里,任這無數的水電報漂流。於是,四川各地的人民都從水電報上得到了消息,群情洶洶。清朝政府得到趙爾豐的急奏,急派端方率武昌新軍入川鎮壓。武昌警備空虛,革命黨人遂乘機在武漢準備起義。這裡原來已有黨人組織文學社和共進會,他們長期秘密地在新軍中宣傳革命,成績斐然。武昌新軍兩萬人中,近六千人參加了文學社和共進會。武昌新軍主力入川后,武昌革命黨人建立起義指揮機構,推選蔣翊武為革命軍總指揮,孫武為參謀長,劉復基、彭楚藩為革命軍副總指揮。不料孫武在漢口配置炸彈時失慎爆炸,鄂督瑞澂當即命令統領張彪、協統黎元洪等人搜捕黨人。劉復基、彭楚藩、楊洪勝等人被捕,當即被瑞澂斬首示眾。彭楚藩等人都是新軍下級軍官,瑞澂遂懷疑新軍中大有黨人活動,下令收繳新軍士兵槍械,大索黨人。協統黎元洪得令,先行搜捕,抓獲二名革命士兵,親手用刀把他們砍死,暴屍軍營。革命士兵群龍無首,形勢非常危急。第八鎮第八營的革命士兵熊秉坤、金兆龍挺身而出,召集革命士兵代表開會,商議起義事宜。熊秉坤嚴肅地說:「弟兄們,人家已經把刀架在咱們脖子上了,咱們不能等死。只有起義才能求得一條活路。」金兆龍把手槍掏出來拍在桌子上,大聲地說:「端方帶走了大部新軍,現在正是起義的好機會。熊大哥,你就領頭干吧!」熊秉坤說:「只要弟兄們信得過我,我就領這個頭。」正商議間,門被踢開,進來的正是他們的頂頭上司萬排長。他厲聲喝問道:「你們聚眾密議,想造反嗎?」金兆龍大聲說:「我們要造反,你敢怎樣?」萬排長喝令其他士兵:「把他綁起來,斬首示眾。」士兵沒有動。他一看士兵不聽指揮,就拔出槍來。只聽「砰」的一聲,萬排長倒在血泊中。士兵們回頭一看,只見熊秉坤手裡握著的手槍還冒著煙,才知是他打死了萬排長。大家正驚愕間,連長、營長聞聲跑來。還未等他們拔出槍,熊秉坤、金兆龍就朝他們開了火。
    營中士兵聞變紛紛跑了出來。熊秉坤大喝一聲:「弟兄們,抄傢伙,跟我來!」士兵們拿起槍,跟著熊秉坤沖了出去。熊秉坤吹響哨笛,手一揮:「同志們,願意起義的,跟我去奪取楚望台!」大家歡呼一聲,紛紛跟著熊秉坤向楚望台衝去。守衛楚望台軍械庫的士兵看到他們衝來,連連喊道:「弟兄們,別誤會,我們也是文學會會員!」說著,打開軍械庫的門。士兵們一擁而入,拿出槍械彈藥。其他各營士兵聽到楚望台的槍聲,知道起義發動,也紛紛奔向楚望台,把自己武裝起來。熊秉坤整理了一下隊伍,便帶著大家猛攻湖廣總督署,督署衛隊憑藉高牆大院拚死抵抗。正相搏間,忽然蛇山的大炮響了起來,幾發炮彈落在督署院子里,炸得督署牆倒屋塌。革命士兵士氣陡長,喊聲連天,槍炮聲響成一片,很快衝進了督署。熊秉坤抓起一個衛兵喝問:「快說,瑞澂躲在哪裡?」士兵戰戰兢兢地說:「報告革命黨老爺,炮聲響起后,瑞澂就逃到江上的軍艦上去了。」熊秉坤一跺腳:「嗨!讓這個傢伙跑了。」
    攻克督署后,參加革命的士兵更多了。熊秉坤是個下層軍官,沒有統領大部隊的經驗,指揮不靈。正首急問,忽然想到黎元洪:他是協統,為什麼不讓他指揮呢?他把自己的想法和金兆龍談了,金兆龍一聽就炸了:「讓他指揮我們?昨天夜裡他還殺了我們兩個弟兄呢。」熊秉坤勸道:「兄弟,俗話說各為其主。他當官就不得不聽上峰的命令。現在革命了,就不要記著這件事了,咸與維新嘛。再說他是漢人,總應該贊同推翻滿清吧?」金兆龍一聽,無話可說,就跟著熊秉坤去找黎元洪。
    黎元洪聽到當夜槍聲響起,情知有變,正想出來彈壓,聞知革命士兵奪了楚望台,知道大勢已去,怕革命士兵找他算帳,趕緊躲到床底下。熊秉坤和金兆龍找了半天,才把他從床底下拖出來。熊秉坤端著手槍說:「你殺了我們的弟兄,本該槍斃。不過現在咸與維新,我們就不計較了。現在給你一個補過的機會,馬上指揮我們攻佔漢陽。」誰知黎元洪坐在那裡一聲不吭,任你勸導威逼,他只是不說話。氣得金兆龍要揍他,被熊秉坤勸住了,命令士兵看好他,便出去指揮戰鬥去了。
    黎元洪為什麼不說話呢?原來他擔心革命士兵成不了大氣候,不說話,可為自己留一條後路。過了一天,聽到革命士兵佔領了武昌城,漢陽、漢口搖動,這才心動,表示願意出來指揮。一些士兵原來就不服氣熊秉坤,一聽協統願意出山,馬上聽從他的指揮。黎元洪一掌軍權,立即處決了幾個革命士兵示威,接著指揮軍隊輕易地拿下了漢陽、漢口,自己做了湖北軍政府都督。
    載灃在京城得知武漢有變,急命陸軍大臣蔭昌率北洋新軍前去鎮壓。北洋新軍是袁世凱在天津小站編練的一支西式軍隊,所用將佐,全是他的親朋故舊,全軍唯袁世凱馬首是瞻。
   「百日維新」期間,光緒皇帝推行新政,必須從慈禧手中奪權,欲趁慈禧在天津閱兵時發動政變。軍機章京譚嗣同夜見袁世凱,勸他殺掉直隸總督榮祿,囚禁慈禧。袁世凱拍著胸脯說:「你放心,我回去就動手。殺掉榮祿就像殺一條狗那樣容易。」可是回到天津后,他立即去向榮祿告密。慈禧太后立即發動戊戌政變,殺死譚嗣同等六君子,囚禁光緒於瀛台。袁世凱也因告密有功,當上了直隸總督。
    宣統繼位后,載灃欲為光緒帝報仇,本想殺掉袁世凱,因慶王反對,便把他以患足疾的名義開缺回家。袁世凱在河南項城老家避禍,家中設有電報房,遙控北洋新軍。蔭昌受命統領北洋軍南下,協統馮國璋、段祺瑞都按照袁世凱的命令,走到中途按兵不動。蔭昌毫無辦法,只得告退。這時南方各省紛紛響應武昌,紛紛宣布獨立,載灃急得像熱鍋上的螞蟻。慶王勸他:「還是趕快起用袁世凱吧,否則大清二百年基業就要完了。」載灃到此也無辦法,只好電命袁世凱出山。誰知袁世凱答稱足疾未愈,不便率軍。載灃明知他擁兵自重,但為了保住大清江山,於1911年11月1日,擢升袁為總理大臣,擁有實權,袁世凱這才出山,統率北洋軍向武昌撲去。北洋新軍久經訓練,裝備精良,指揮統一;民軍是新組建的軍隊,派系複雜,總司令黃興指揮不動。北洋軍便接連攻下漢口、漢陽,武昌形勢危急,指日可下。袁世凱偏不過江,只命令在龜山上架起大炮向武昌轟擊。馮國璋等人莫名其妙,不知他葫蘆里裝的什麼葯,只得遵守命令,每天向武昌打炮,打得武昌城內火光衝天,煙霧迷漫。
    原來袁世凱另有打算。他眼看全國響應革命,知道清朝大勢已去,並不想為清朝賣命。他打下漢口、漢陽,只是為了給民軍一點厲害看看,留下武昌不打,是為了壓清朝政府和民軍和談,他好渾水摸魚。
    清軍暫不過江,武昌鬆了一口氣。這時孫中山先生由海外回國抵達上海,起義各省派出代表齊集上海歡迎孫中山回國。嗣後代表舉行會議,決定成立中華民國臨時政府,選舉孫中山為民國臨時大總統,黎元洪為副總統。公元1912年1月1日,中華民國臨時政府在上海正式成立。此日即為民國元年元月元日。臨時政府派出軍隊,護送孫中山去民國首都南京赴任,早有黃興等人在南京迎接。孫中山下車后,禮炮齊鳴,歡呼雷動。十數年革命,十次起義,三度流亡,九死一生,總算結出了碩果,孫中山不禁熱淚盈眶。
    晚10時,臨時大總統受任典禮在江蘇省咨議局舉行。大廳里燈光如晝,主席台兩邊各掛著一面鮮艷的五色旗。
    孫中山身著黃色呢質軍服,頭戴軍帽,容光煥發,在熱烈的掌聲中莊嚴宣誓:傾覆滿洲專制政府。鞏固中華民國,圖謀民生幸福,此國民之公意。文實遵之,以忠於國,為眾服務。至專制政府既倒,國內無變亂,民國卓立於世界。為列邦公認,斯時,文當解臨時大總統之職。謹以此誓於國民。中華民國元年元旦。
孫中山當場啟印,宣告中華民國正式成立。併發布宣言:盡掃專制之流毒,確定共和,以達革命之宗旨。
    內政方針為:民族之統一、領土之統一、軍政之統一、內治之統一、財政之統一。
對外方針為:清朝時代辱國之舉措及對外無知之心理,務一洗而去之;持乎和主義。與我友邦益增睦誼,將使中國見重於國際社會。且將使世界漸趨於大同。
  隨後,各省代表會議通過了孫中山提出的內閣各部正副部長名單:陸軍總長黃興、海軍總長黃鐘瑛、司法總長伍廷芳、財政總長陳錦濤、外交總長王寵惠、內務總長程德全、實業總長張謇、交通總長湯壽潛、教育總長蔡元培;陸軍次長蔣作賓、海軍次長湯薌銘、外交次長魏宸祖、內務次長居正、實業次長馬君武、財政次長王鴻猷、司法次長呂志伊、教育次長景耀月、交通次長於右任。
  接著,代表會選舉黎元洪為副總統。孫中山任命胡漢民為秘書長、黃興兼參謀總長。
  這樣一來,在臨時國民政府擔任副總統及九名正部長中革命黨人只有黃興、王寵惠、蔡元培三人,其餘全是舊官僚、前清名流及立憲派分子。
  1月28日,臨時國民政府參議院成立。
  在以後的短短三個月內,孫中山頒布了三十多件有利於民主政府和發展資本主義的法令,並在3月11日公布了具有資產階級共和國憲法性質的《中華民國臨時約法》。
  《臨時約法》共七章五十六條,其主要內容為:中華民國人民一律平等,無種族、階級、宗教之區別;人民身體非依法律不得逮捕、拘禁、審問、處罰;人民之家宅非依法律不得侵入或搜索;人民有言論、著作、集會、結社之自由;法官獨立審判,不受上級官廳之干涉;人民享有請願、陳訴、考試、選舉、被選舉的民主權利;政權機構實行三權分立的民主制度,即參議院行使立法權,總統行使行政權,法院行使司法權,三者互相獨立、牽制、分而治之;參議院有彈劾總統的權力;人民享有參政權,國家實行民主管理……
  《臨時約法》用法律形式否定了獨裁專制的君權,使統治中國人民兩千多年的封建制度宣告結束,從此資產階級民主共和國的觀念深人人心,使後來任何帝制復辟都只能是短命的醜劇。
  遠在俄國的無產階級革命導師列寧對孫中山及其革命活動,給予很高的評價,讚揚孫中山是「充滿著崇高精神和英雄氣概的革命的民主主義者」。
  然而,孫中山為首的南京臨時政府從一開始就處於極不鞏固的地位。一方面投機革命圈立憲黨人、官僚、政客鑽進了這個政權的內部進行破壞;另一方面清政府起用了大野心家袁世凱來絞殺革命,而衰世凱得到了國內外反動勢力的全力支持。
  英國公使朱爾典深懼戰火妨礙和危及英國在長江流域的利益,便與袁世凱商定,對革命軍展開「和平」攻勢,誘使革命黨人向袁世凱交出大權。
  11月3日,朱爾典命令英國駐漢口領事出面,向湖北軍政府轉達了三項議和條件:(一)雙方即日停戰;(二)清帝退位;(三)選舉袁世凱為大總統。
  這樣一打一拉,革命黨人不得不接受停戰議和的建議。
  談判桌設在上海南京路工部局市政廳。12月18日,宣布獨立的革命南方,與代表清王朝的北方,舉行首次南北會談。南方首席代表為滬軍都督府的外交總長伍廷勞,北方首席代表為袁世凱派來的唐紹儀,另外還有武昌自稱「中央大都督」的黎元洪的代表,而表示決不干涉和談的英、美、法、日、德、俄的駐滬領事,居然也列席了會議。會談期間,六國領事公然以「非正式照會」的形式,向和議代表施加壓力。
  談判討價還價,斷斷續續地進行到年底。
  伍廷芳:「蓋承認共和,則一切辦法皆可商量。」
  唐紹儀:「君須予我以時間,俾我得勸解彼等。」
  爭論的焦點瀝漸集中到在哪裡建都問題上,史稱「民元爭都」。連袁世凱都看清了建立共和不可阻擋,要害是上海、武昌、北京三大勢力集團都想把首都爭奪到自己的懷裡。
  就在這時,孫中山突然從國外歸來,接著被選舉為臨時大總統,在南京成立了臨時政府。孫中山反對南北議和,於1912年1月11日宣布親自督師北伐,並制訂了六路北伐的計劃。13日,北伐軍前鋒在宿州打敗清軍,徐州的守軍也聞風而逃。
  但是,孫中山的主張卻遭到了革命黨內外和臨時政府上層集團多數人的反對和非難。
  「你不贊成和議,難道是捨不得大總統職位嗎:」
  孫中山哭笑不得。在各方面的包圍下,他不再堅持己見,並致電伍廷芳,讓伍廷芳轉告袁世凱:「如清帝實行退位,宣布共和,則臨時政府決不食言,文即可正式宣布解職,以功以能,首推袁氏。」
  袁世凱接到電文,覺得這個臨時政府是他攫取最高權力的過渡機構,心中竊喜,遂做出一副擁護共和的姿態來,立即調轉矛頭,開始收拾清室了。而不久前,他還對清室信誓旦旦:「決不辜負孤兒寡母!」
  袁世凱授意駐俄公使陸征樣,聯合各駐外公使致電清室,要求清帝宣統退位。袁世凱親自朝見聽政的隆裕太后,上演了一出逼宮戲。他跪在隆裕太後面前,裝出一副痛哭流涕的樣子奏道:「海軍盡叛,天險已無,僅靠北洋六鎮,無法防衛京津,雖效局室之播遷,已無相容之地。除非皇帝自行退位,實行共和,以換取優待條件外,別無出路。如若遲疑不決,難免不了外國干涉,民軍亦必因此對於朝廷,感情益惡。讀法蘭西革命之史,如能早順輿情,何至路易之子孫。靡有陳了遺也……」
  隆裕太后聞奏,早嚇得掠恐萬狀。
  此後,袁世凱即稱病不朝,暗中操縱。
  以良粥、鐵良、毓朗為首的三十多個皇親國戚,以「君主立憲維持會」的名義發表宣言,宣告成立宗社黨,維護滿族皇權,反對清帝退位,反對共和。
  袁世凱指使他的心腹段棋瑞等五十名將領,從前線紛紛發來電報,要求清帝退位。他們異口同聲地明確要求清室:「明降諭旨,宣示中外,立定共和政體!」
  隆裕太后召開了幾次御前會議,但只是吵來吵去,議而不決。她左右為難,只能伏案痛哭。而這時,宗社黨首領良粥被革命黨人炸死,宗室親貴們見大勢已去,樹倒猢猻散,有的逃亡青島、旅順,有的躲進了天津的外國租界里。到了這個時候,清政府再召集會議,早已無人入朝了。
  這時的袁世凱卻越來越愜意。他在外交大樓的寓所里吃著熱氣騰騰的什錦火鍋,時而與姨太太打情罵俏,時而哼幾句河南梆子。在他的授意下。外交大臣胡惟德、民政大臣趙秉鈞、郵傳大臣梁士治等人,不時入朝恐嚇隆裕太后。隆裕太后嚇得魂不附體。只好讓胡惟德等人轉告衰世凱,授權他與南京臨時政府磋商退位條件,並哀告:「務要保全我們母子二人性命!」袁世凱立即與南方代表伍廷勞電文交馳。往返磋切。最後,由南京臨時政府參議院通過了優待皇室八條。
  1912年2月12日,隆裕皇太后帶著六歲的小皇帝博儀,在養心殿舉行清王朝的最後一次朝見儀式。隆裕太后悲痛欲絕地發布了《清帝退位詔書》。詔書曰:今全國人民心理多傾向共和,南方各省既倡議於前,北方將領亦主張於後,人心所向,天命可知。予亦何忍以一姓之尊榮,拂兆人之好惡……特率皇帝將統治權公諸全國,定為立憲共和國體……即由袁世凱以全權組織臨時共和政府,與軍民協商統一辦法。
  這個詔書是由南京臨時政府實業總長張謇起草的,而其中的「由袁世凱以全權組織臨時共和政府,與軍民協商統一辦法」一句,是袁世凱親筆加進去的。這樣一來,共和政府就不是由議會選舉產生,而是由清政府任命產生了。為此,孫中山致電袁世凱,表示抗議:「共和政府不能由清帝委任組織。」
  

3

主題

5

帖子

35

積分

貝殼新手上路

Rank: 2

積分
35
沙發
 樓主| 懷仁俠 發表於 2017-12-31 12:15 | 只看該作者
這個詔書是由南京臨時政府實業總長張謇起草的,而其中的「由袁世凱以全權組織臨時共和政府,與軍民協商統一辦法」一句,是袁世凱親筆加進去的。這樣一來,共和政府就不是由議會選舉產生,而是由清政府任命產生了。為此,孫中山致電袁世凱,表示抗議:「共和政府不能由清帝委任組織。」
  此刻,是袁世凱有生以來最得意的時刻。他當著前來宣讀沼書的胡惟德等大臣的面,假惺惺地口稱「德鮮力薄,實難堪此重任,只好勉強從命」。一回到卧室,便對著兒子袁克定哈哈大笑起來,直笑得五官在肥碩的腦袋上挪了位置,渾濁的眼淚涌到腮邊。
  當天晚上。袁世凱便剪掉了那條花白頭髮結成的辮子。以示擁護共和,與清王朝一刀兩斷。第二天,衰世凱即將《清帝退位詔書》送各國公使及南京臨時政府,並發表政見曰:共和為最良國體,世界之公認,今由弊政一躍而臍及之,實話公累年之心血,亦民國無窮之幸福。大清皇帝既明告辭位,業經世凱署名,則宣布之日,為帝政之終局,即民國之始基。從此努力進行,務令達到圓滿地位,永不使君主政體再行於中國。
  言詞動聽,信誓旦旦。袁世凱的一番花言巧語,不僅迷惑了一般革命黨人,南京臨時政府的一些首腦人物也墮入了雲里霧中。
  孫中山接到袁世凱宣布政見電文的當天,心情頗有幾分沉鬱。但他想到自己出生人死、奔走呼號幾十年為的就是推翻專制,實現共和,今目的既已達到,自己當不當大總統本無什麼要緊,故而毫不遲疑地向參議院辭去了臨時大總統的職務,並推薦袁世凱為下屆臨時總統候選人。他在致參議院的咨文中說:「清帝遜位,南北統一,袁君之力實多,發表政見,更為絕對贊同,舉為公僕,必能盡忠民國。且袁君富於經驗,民國統一。賴有建設之才,故敢以私見薦於貴院。請為民國前途熟計,無失當選之人。」
  2月15日、參議院根據孫中山的提議,在南京召開大總統選舉會。十七省議員每人各投一票,袁世凱以全票當選為中華民國第二屆臨時大總統。
  英、美、德、法等國公使立即向袁世凱表示祝賀,並答應在經濟上給予支持。
  孫中山在辭退大總統時,想到了如何約束袁世凱。為此,他提出了自己覺得很有效的三條辦法:(一)臨時政府地方設於南京;(二)新總統親到南京受任;(三)臨時政府約法為參議院所制定,新總統必須遵守。
  孫中山想,這樣可以使袁世凱離開北京的巢災,失去基地,使他只能按《臨時約法》來為民國辦事。
  袁世凱看完電報,心裡明白,這是孫中山在往他的腦袋上套「緊箍」,要他南下就職,是剪他的羽翼,削弱他的力量,他豈能就範?因此,他口口聲聲說「極願早日南行」,卻遲遲不肯行動。南方一封又一封電報催其南下就職。催來催去,袁世凱被逼出一條詭計來。他特意邀請南京派專使到京,具體協商。南京臨時政府當即派出蔡元培、宋教仁等人組成專使團,前往北京迎接袁世凱南下。
  袁世凱特命打開正陽門隆重歡迎專使團。然後一邊與蔡元培研究著南下路線,一邊授意他的心腹在北京、天津等地發動「兵變」,並與外國公使通氣,讓他們調兵入京,以保護使館為名,故意製造北方的混亂局勢,造成袁世凱不能離開北京的假象。
  專使們受到「兵變」的驚嚇,又目睹了外國出兵的猖狂,一時沒了主意。經再三磋商,蔡元培於3月2日致電南京臨時政府和參議院,報告北京的局勢,陳述袁世凱不能南下就職的原因,建議:「速建統一政府,為今日最要問題,余盡可遷就,以定大局。」
  南京臨時政府再一次妥協了。
  孫中山向參議院提出了允許袁世凱在北京就職的議案,參議院議決了六項程序:(一)參議院電知袁大總統,允其在北京就職;(二)總統接電后,即電參議院宣誓;(三)參議院接到宣誓之電后,即複電承認為授職,並通告全國;(四)袁大總統受職后,即將擬派之國務總理及國務員姓名電知參議院,徵求同意;(五)國務總理及各國務員任定后,即在南京接收臨時政府交代事宜;(六)孫大總統於交代之日,始行解職。
  袁世凱看到這六條,心滿意足了。他暗笑南方革命黨人果然可欺,我老袁略施小計,他們就乖乖地就範了。如今誰還能限制我?我老袁既有北洋軍。又執掌了民國總統大印,誰還敢說半個不字?什麼「臨時約法」,其奈我何,見鬼去吧!
  3月10日,袁世凱如願以償地在北京就職。一群脫去清朝頂戴花綳的舊官僚,向袁世凱排班謁賀。
  4月1日,孫中山宣布解除臨時大總統職務,在參議院行辭職禮。5日,參議院議決臨時政府遷設北京,並正式成立了中華民國政府。
  經過十六年艱苦鬥爭,以無數烈士的鮮血和生命換來的民國政權,就這樣被陰險狡詐、兩面三刀的袁世凱竊篡了。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3

主題

5

帖子

35

積分

貝殼新手上路

Rank: 2

積分
35
3
 樓主| 懷仁俠 發表於 2017-12-31 12:16 | 只看該作者
第2回    宋教仁被刺身亡    孫中山發誓討袁

    袁世凱這條老狐狸再一次得手了。他騙過了曾對他不放心的孫中山,讓這位第一任臨時大總統帶著善良的願望,遠離中國的政治中心,到東瀛去做「民生主義」的夢,他則隨著政權的日趨穩定,變得越來越有恃無恐,在革命黨人面前裝模作樣的姿態越來越少,內心埋藏的殺機越來越暴露出來。
    1912年年7月,宋教仁在黃浦灘多方活動與談判,將中國同盟會與統一共和黨、國民公黨、國民共進會、共和實進會等黨派合併,改組為國民黨。8月25日。國民黨在北京正式成立,孫中山指定宋教仁為代理理事長。此後,宋逐漸窺視出袁世凱的險惡用心,遂遍歷湖北、湖南、安徽、南京、上海等地,發表演講,暢談政見,指斥袁世凱上台之後,內閣常倒,兵變迭起,積極宣傳責任內閣制,並提出了「先定憲法、后舉總統」的主張,企圖通過資產階級的法制,開展置總統於無權地位的「鉗袁」活動。
  宋教仁的活動,博得了各界的支持。在第一屆國會選舉中,參眾兩院共870個議席,國民黨獨得392席。佔總席數百分之四十五強,而支持袁世凱的共和、統一、民主三黨總共才得233席,佔總席數百分之二十六弱。國民黨雖未能達到或超過半數,但所佔席位遠遠超過了其他任何黨派。按照《臨時約法》,將由國民黨組閣,宋教仁擔任國務總理。
  選舉結果,使袁世凱大驚失色。他想用50萬元收買宋教仁,但遭到宋的拒絕。他又氣又恨,決定採取緊急措施,便把內閣總理趙秉鈞、內務部秘書洪述祖召到身邊,密謀殺害宋教仁。於是就發生了卑鄙的刺殺宋教仁事件。
    1913年3月20日晚,國民黨代理理事長宋教仁打算從上海赴北京組織第一屈政黨的責任內閣,在黃興、廖仲愷、陳其美、于右任等黨內要員的簇擁下來到車站議員招待所。
  宋教仁掏出懷錶:「火車快到站了。」隨即走向檢票口。剛掏出車票,「砰砰砰」三聲槍響。他扶住欄桿,喊了一聲:「有人刺我!」手一松;提著的小皮箱掉到地上,身子一彎,倒了下去。
  黃興急忙蹲下把宋教仁托住,鮮血從宋教仁的后腰處淌了下來。在離他們十幾米處,一個身穿黑呢子軍官服的矮瘦男子調轉身子飛跑而去。天下著濛濛細雨,車站外漆黑一片。那小個子回身又連開數槍,將一名追他的巡捕擊傷,趁巡捕們畏葸不前的剎那,消失在雨霧中。
  滬寧鐵路醫院手術室,被子彈從后腰穿入腹部的宋教仁留下遺囑:「我只希望有一個和平統一的中國!」他口授了致袁世凱的電報:「伏驥大總統,開誠心,布公道,竭力保障民權,俾國會得確定不拔之憲法。則雖死之日,猶生之年。臨死衷言,尚祈鑒納。」
  3月22日凌晨,宋教仁緊握雙拳,死不瞑目,年僅32歲。
  1913年4月13日,上海南京路張園安塏第大草坪擠滿黑壓壓的人群,陣陣哀樂迴旋,國民黨上海交通部正舉行一個規模空前的追掉大會。這個3萬人參加的追悼大會,從上午10時至下午5時,長達七個小時。表達了人民對革命領袖的愛戴和無限悲哀。
    這無疑是20世紀中國第一大政治謀殺案。消息傳出,中外輿論一片嘩然。
  這時,孫中山正在日本長崎。他獲悉宋教仁被刺殺后,當即致電國民黨本部,要求認真查究案情,隨即回國。
  孫中山一到上海碼頭,就迫不及待地問前來迎接的黃興、陳其美、胡漢民等人:「兇手可曾查到?」黃興點點頭。
  到黃興的寓所后,他才對孫中山詳談:「謀殺犯應桂馨,是江蘇駐滬的巡查長、上海灘的大流氓,兇手武士英,是個退伍軍官:為了使案子大白於天下,我們在滬的國民黨人做了許多工作。抓應桂馨那天,探得他在租界迎春坊28號和妓女鬼混,我們便懇請租界巡捕房出面將他逮捕。第二天又到他家裡搜出行兇的手槍和剩餘的子彈。正巧兇手武士英和應桂馨的姘頭胡翡雲前去探聽風聲。被一名巡捕辨認出武士英正是在車站擊殺遁初(宋教仁字)的兇手,因而當場抓獲。在應桂馨的家裡還搜查出密電文一本、函電兩包、皮箱一個。在這些函電中有相當一部分是內閣總理趙秉鈞和內務部秘書洪述祖打來的。這洪述祖與袁世凱關係密切,他是老袁第六房姨太太的哥哥。應桂馨獲得江蘇巡查長這個職位也是洪述祖推薦的。上海地方檢察廳從趙秉鉤、洪述祖、應桂馨往來的電報底稿中,已經掌握了兇犯犯罪的重要證據:事情很清楚,兇手是武士英,謀殺犯是應桂馨,直接指揮的是趙秉鉤和洪述祖,而總後台便是袁世凱。」
  黃興說完,從文件櫃里取出一疊抄件,遞給孫中山。
  孫中山看著看著,猛地一拍桌子:「卑鄙!無恥!」
  少頃,他深深嘆了一口氣說:「遁初之死,我實在有不可推委之責任吶!袁世凱原是獨夫民賊、與他聯合就是我們的一大錯誤。去年擔任過我的秘書的那個柳亞子,在上海報紙上發表文章說:「孫退袁興,舊勢力完全存在、革命實在太不徹底,且卧榻之旁,任人鼾睡。必無佳果。」他的這幾句話,給我的印象極深,當時我也曾為此猶豫過,如今看來,不幸竟被他言中了。縱觀歷史,便知袁世凱天性惡劣,凶頑狡詐,此等情況不是我不知,而是想以大局為重。免生靈塗炭之苦,只要推翻滿清,建立共和,便妥協退讓於他。以致鑄成今日大錯。」
  說到這兒,止不住淚光閃閃。
  胡漢民在一旁勸慰:「先生也不可太過於自責了。袁氏推倒清廷確曾出力,並聲言擁護共和,對先生也推崇備至。這種人偽裝巧妙,不是這次擊殺遁韌,怎麼能看得清楚呢!」
  「不然。」孫中山搖搖頭,「袁氏上台以來,雖極力偽裝,但已露出不少馬腳,如誅殺起義將領張振武,將南京臨時政府所起用之人不是拉攏便是趕下台。特別是和滿清遺老沆瀣一氣,這些人視民主政體為仇敵,每思中傷為快。擊殺遁初乃是袁世凱的一次大暴露。這表明袁世凱正在施行剷除南方黨人勢力的計劃,用不了多久他就會公開撕去面紗,向我們開刀。我認為,我們絕不可以一錯再錯,在袁氏準備尚不十分充分之時,應立即動員南方五省宣布獨立,起兵北上討袁。只有先發制人,才有勝利的把握。」
  為了悼念死去的戰友,孫中山揮筆寫下兩行大字:作民權保障,誰非后死者;為憲法流血,公真第一人。
  其實,袁世凱早就在進行著戰爭準備。他命令北京參謀部通電山東都督周自齊和駐魯辮子兵統帥張勳,令其整軍待命。他派趙秉鈞等人到東郊民巷滙豐銀行,向俄、英、法、德、日五國銀行團簽訂了一項2500萬英鎊的「善後貸款」。作為擴充北洋軍隊和行政費用,年息5厘,1947年還清,以鹽稅收入作擔保,使五國乘機控制了中國的鹽政。
  孫中山致電五國銀行團,聲明:「袁世凱屬非法借款,中國人民絕對不予承認。」
  上海六萬人集會,揭露袁世凱暗殺宋教仁的政治陰謀和違法借款的行徑。強烈要求袁世凱辭退大總統。
  贛、粵、皖、湘四省國民黨員都督李烈鈞、潭延閻、柏文蔚、胡漢民聯名發表通電,反對北京政府違法借款。
  袁世凱則調兵遣將,命令部隊沿京漢路、津浦路南進。
  《上海時報》登出北京專電一則:「袁總統令傳語國民黨人,現在看透孫、黃除搗亂外,別無本領,左也是搗亂,右也是搗亂。我受四萬萬人民付託之重,不能以四萬萬人之財產生命任人搗亂。自信政治軍事經驗、外交信用,不下於人,若彼等能力能代我,我亦未嘗不願,然今日誠未敢多讓,被等若敢另行組織政府,我即舉兵伐之。」
  雙方攤牌的時候到了。
  在孫中山的鼓勵下,7月12日,被袁世凱撤免江西都督的李烈鈞在湖口組織起討袁軍,宣布獨立,並發表討袁通電云:「袁世凱乘時竊柄。帝制自為;滅絕人道,而暗殺元勛,奔髦約法,而擅借巨款……近復盛暑興師,蹂躪贛省……實屬有負國民之委託,我國民宜亟起自衛,與天下共擊之!」
  「二次革命」終於爆發了。
  當天,黃興逼迫江蘇都督程德全響應李烈鈞的討衰軍,通電宣布獨立,黃興擔任討袁軍總司令。
  7月17日,安徽宣布獨立,柏文蔚任討袁軍總司令。18日,上海宣布獨立,陳其美為討袁軍總司令。19日,第十四師師長許崇智逼迫福建都督孫道仁宣布獨立,許自任討袁軍總司令……
  孫中山通電參議院、眾議院、國務院、各省都督、民政長官及軍、師、旅長,略謂:今袁氏種種違法,天下所知,東南人民迫不得已。以武力濟法律之窮,非惟其情可哀,其義亦至正……當此存亡絕續之際,望以民命為重。以國危為急,同向袁氏說以早日辭職,以息戰禍。
  又致電袁世凱本人:「昔日為任天下之重而來,今日為息天下之禍而去……若公必欲殘民以逞。善言不入,文不忍東南人民久困兵革,必以前反對君主專制之決心,反對公之一人,義無反顧!」
  7月25日,惱羞成怒的袁世凱發布命令:「銷去孫文籌辦全國鐵路之權。」
  二次革命雖然風起雲湧,但獨立各省互不統屬,彼此觀望,革命力量十分薄弱。
  這時衰世凱派北洋武備學堂出身的段芝貴為第一軍進攻江西,直隸都督馮國璋為第二軍進攻南京。7月15日,孤軍奮戰十幾日的李烈鈞敗走,湖口失陷。繼而南昌失陷,討袁軍相繼失利,各省紛紛宣布取消獨立。9月1日,馮國璋親自督師,張勳的辮子軍攻克南京。
  二次革命徹底失敗了,前後不到兩個月。
  袁世凱下令通緝孫中山、黃興等革命黨人,並串通英國當局,命令香港總督禁止他們人境,必欲置之死地而後快。
  躊躇滿志的袁世凱高舉屠刀,革命黨人陷入了腥風血雨之中。
  孫中山、黃興被迫再度逃亡日本。
  臨行,孫中山發下誓言:「竊賊不除,民國無望。總有一天我要和你算賬!」
  正是:豈以成敗論英雄,且看明日花更紅。
    畢竟後事如何,下回再敘。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8-5 10:02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